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上週“世界讀書日”,大家購物車裡收藏的書都清空了嗎?


(難不成又被瓜塞滿了)


各視頻平臺的讀書分享,購書平臺的優惠促銷,讓工作黨忙裡偷閒挑幾本好書,使書蟲們閒來無事得一縷悠然光陰,何樂而不為。


多久沒靜下心來,沉浸於一本書的樂趣中。


今天,不侃電影名人大道理,只推一部B站出品的趣味片,扯扯停留於你我周邊的書絮人語。


儘管生活不能隨心所願——


但是還有書籍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讀書,於工作黨來說,是項體力活。


為何這麼說?


因為對疲於奔波的人,讀書的時日得靠“偷”。


在哪兒偷?在上班路上,在地鐵車廂。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一名普通的圖書編輯,朱利偉,就用自己的手機,記錄下那些地鐵車廂裡讀書的瞬間


忙碌一天,地鐵上的時光是刷劇的悠閒,是佔座後的小憩,但對於朱利偉以及她鏡頭前的人來說,卻是難得的閱讀契機。


快節奏的生活,極大的工作壓力,使我們的閱讀習慣與場所,發生著變化。


電視上演的是手捧咖啡讀半晌書,但現實裡的讀書人,往往不在圖書館、咖啡廳,而是在那人潮擠擠的地鐵上。


搖晃的車廂內,最耀眼的不是手機中折射出的青光。而是那些打開書,甚至做著筆記的讀者。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梁文道所做的節目《一千零一夜》,早期有句標語:


尚書並不遙遠,地鐵就是荒原。


且不說這段slogan裡對《尚書》與艾略特的引用,單說對地鐵的認知,就很巧。


節目前幾季拍過地鐵車廂裡讀書的人。


地鐵加快了時間的進程,同時也為一些人保留了寶貴的閱讀時間。


地鐵的擁擠,是“渡”劫歷煉,也是悅“讀”暢然。荒原中,怎就看不見瓊瑤珠玉?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當書遇上視頻,難道只有被流放的份?當然不是。


紙質也好,手機、閱讀器也罷,不過是傳播媒介,書的內容依舊可以深遠到每個愛書者的心田。


拿B站知名讀書視頻UP主小隱來說,就將讀書與視頻做了一次完美結合。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從分享拆封書皮的興奮,到分享讀書之後的心得;從對新書的期待,到對老書的重讀。


看她的視頻,既能找到對老陀小說的共鳴,又能發現一些新的閱讀疆域。


小隱做的不只是讀書推薦,而是用自己的興趣,喚起視頻前你我對書沉睡的記憶。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讀書不是耳提面命式的教育你,而是去喚醒自己的原始趣味。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獲得的是獨一無二的快樂。


不是你不愛讀,而是你被生活淡化了這種熱愛。


小隱的視頻,恰恰就是要喚醒你心中的那份悸動——當指尖劃過書頁,當眼睛注視行間。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讀書尚且容易,那守書則太南了。


許子東講過:所謂經典,只被全社會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閱讀著。


魯迅、張愛玲的讀者寥寥無幾,別說當下一些純文學作者的書又有幾人讀過。


推經典的書,難。


推新人寫的純文學作品,更難!


然而仍有一部分編輯,繼續忘我地做著這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儘管被老闆罵,儘管一次次告訴自己別再做純文學了,但內心的一腔熱枕還是會為此燃燒著。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工作、職業,不單單是一個餬口的生計,還象徵每個人心中的那份執著。


拿北大西語導師範曄來說,光聽名字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一說到他翻譯的那本《百年孤獨》,誰又會不知。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頭銜固然牛掰,可印象最深的還是節目中他提到的兩個文縐縐的說法——


我來是為了國王的葬禮

&

象寄門下臨深履薄堂倉皇右使


那年他去哥倫比亞,正巧碰上馬爾克斯逝世。在他心中,這是冥冥的安排,讓他來參加這場國王的葬禮。


後一小句中的官職名,雖說有些士大夫氣,但還是暗含他對翻譯這一工作的態度:矜矜業業,如履薄冰。


對文學的敬重之情,溢於言表。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除了書的出版,關於傳播發行,其間的熱愛也並未消磨。


小學時,家門口還有些舊書攤,自己喜歡在那裡淘些漫畫,爺爺則在一旁扒拉著成堆的古籍傳記。


在很多人印象中,舊書就是髒亂舊,論斤稱。但有時,它還可以展現出一絲文藝的氣息。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一群愛書的人,只要翻看幾本你的藏書,就知道這家書店的價值,以及老闆的審美品位。


臺灣就有這麼一家書店,將不同的舊書,分列排列,還辦了許多主題展覽。


“你或許不能回到那個時代,但你能借用一個物件,感同身受,進入那個氛圍。這便是舊書最為迷人的地方。”


這就是舊書帶給人的幻想。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書,之所以去讀,去守,是因為對書的愛


上海一對夫婦,便開了一個流動書店


旅行我所欲也,開書店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然,偏既旅行又開書店者也。


一輛車,裝著書,跑遍中國的各個角落。


孔子當年周遊列國,拉著一車書,估計就這味道。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他們用什麼裝書?香蕉盒子,方便呀。


他們去哪兒賣書?寫字樓下,田間地頭。


你別說,還真有人去搭訕,甚至還有老人看得入迷,因為那本相冊集錦,讓她看到了自己熟悉的生活。


不是我們不愛書,不過是沒有一個契機去接觸書而已。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通過免費的分享,換得一些美好的東西,這就是書帶來的生活氣。


與書的接觸,更重要的是與自己的交流,從中獲取更多來自生活的泥土氣。


比如繪本畫師——蔡皋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書沒有多高級,它只是我們生活的昇華。


蔡皋一直致力於做繪本,把身邊的兒歌、童謠編輯進去。


之前在濟南遊玩,就曾碰到過一對老夫婦,帶著小孫女散步,口中說的就是關於西遊記的童謠。當時倍感親切有趣。


平日裡,她喜歡在屋頂上開闢一塊花園,在那觀察著自然於城市間的浮光掠影。


畫蜻蜓,畫布的留白上只有一隻蜻蜓:“那是它自由自在的天空。”


一生愛好是天然。這是書,更是你我不可忘記的生活。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無論是手機,還是科技化的閱讀器,亦或紙質書,於茶餘飯後,透過媒介的藩籬,抵達精神內容之海,才是讀的意義所在。


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以外,還擁有著無數個平行世界。


“世界讀書日”,重要的不是讀書日那天我們做了什麼,而是在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讀書日之後,我們還會做些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