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上周“世界读书日”,大家购物车里收藏的书都清空了吗?


(难不成又被瓜塞满了)


各视频平台的读书分享,购书平台的优惠促销,让工作党忙里偷闲挑几本好书,使书虫们闲来无事得一缕悠然光阴,何乐而不为。


多久没静下心来,沉浸于一本书的乐趣中。


今天,不侃电影名人大道理,只推一部B站出品的趣味片,扯扯停留于你我周边的书絮人语。


尽管生活不能随心所愿——


但是还有书籍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读书,于工作党来说,是项体力活。


为何这么说?


因为对疲于奔波的人,读书的时日得靠“偷”。


在哪儿偷?在上班路上,在地铁车厢。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一名普通的图书编辑,朱利伟,就用自己的手机,记录下那些地铁车厢里读书的瞬间


忙碌一天,地铁上的时光是刷剧的悠闲,是占座后的小憩,但对于朱利伟以及她镜头前的人来说,却是难得的阅读契机。


快节奏的生活,极大的工作压力,使我们的阅读习惯与场所,发生着变化。


电视上演的是手捧咖啡读半晌书,但现实里的读书人,往往不在图书馆、咖啡厅,而是在那人潮挤挤的地铁上。


摇晃的车厢内,最耀眼的不是手机中折射出的青光。而是那些打开书,甚至做着笔记的读者。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梁文道所做的节目《一千零一夜》,早期有句标语:


尚书并不遥远,地铁就是荒原。


且不说这段slogan里对《尚书》与艾略特的引用,单说对地铁的认知,就很巧。


节目前几季拍过地铁车厢里读书的人。


地铁加快了时间的进程,同时也为一些人保留了宝贵的阅读时间。


地铁的拥挤,是“渡”劫历炼,也是悦“读”畅然。荒原中,怎就看不见琼瑶珠玉?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当书遇上视频,难道只有被流放的份?当然不是。


纸质也好,手机、阅读器也罢,不过是传播媒介,书的内容依旧可以深远到每个爱书者的心田。


拿B站知名读书视频UP主小隐来说,就将读书与视频做了一次完美结合。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从分享拆封书皮的兴奋,到分享读书之后的心得;从对新书的期待,到对老书的重读。


看她的视频,既能找到对老陀小说的共鸣,又能发现一些新的阅读疆域。


小隐做的不只是读书推荐,而是用自己的兴趣,唤起视频前你我对书沉睡的记忆。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读书不是耳提面命式的教育你,而是去唤醒自己的原始趣味。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获得的是独一无二的快乐。


不是你不爱读,而是你被生活淡化了这种热爱。


小隐的视频,恰恰就是要唤醒你心中的那份悸动——当指尖划过书页,当眼睛注视行间。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读书尚且容易,那守书则太南了。


许子东讲过:所谓经典,只被全社会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阅读着。


鲁迅、张爱玲的读者寥寥无几,别说当下一些纯文学作者的书又有几人读过。


推经典的书,难。


推新人写的纯文学作品,更难!


然而仍有一部分编辑,继续忘我地做着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尽管被老板骂,尽管一次次告诉自己别再做纯文学了,但内心的一腔热枕还是会为此燃烧着。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工作、职业,不单单是一个糊口的生计,还象征每个人心中的那份执着。


拿北大西语导师范晔来说,光听名字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一说到他翻译的那本《百年孤独》,谁又会不知。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头衔固然牛掰,可印象最深的还是节目中他提到的两个文绉绉的说法——


我来是为了国王的葬礼

&

象寄门下临深履薄堂仓皇右使


那年他去哥伦比亚,正巧碰上马尔克斯逝世。在他心中,这是冥冥的安排,让他来参加这场国王的葬礼。


后一小句中的官职名,虽说有些士大夫气,但还是暗含他对翻译这一工作的态度:矜矜业业,如履薄冰。


对文学的敬重之情,溢于言表。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除了书的出版,关于传播发行,其间的热爱也并未消磨。


小学时,家门口还有些旧书摊,自己喜欢在那里淘些漫画,爷爷则在一旁扒拉着成堆的古籍传记。


在很多人印象中,旧书就是脏乱旧,论斤称。但有时,它还可以展现出一丝文艺的气息。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一群爱书的人,只要翻看几本你的藏书,就知道这家书店的价值,以及老板的审美品位。


台湾就有这么一家书店,将不同的旧书,分列排列,还办了许多主题展览。


“你或许不能回到那个时代,但你能借用一个物件,感同身受,进入那个氛围。这便是旧书最为迷人的地方。”


这就是旧书带给人的幻想。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书,之所以去读,去守,是因为对书的爱


上海一对夫妇,便开了一个流动书店


旅行我所欲也,开书店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然,偏既旅行又开书店者也。


一辆车,装着书,跑遍中国的各个角落。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拉着一车书,估计就这味道。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他们用什么装书?香蕉盒子,方便呀。


他们去哪儿卖书?写字楼下,田间地头。


你别说,还真有人去搭讪,甚至还有老人看得入迷,因为那本相册集锦,让她看到了自己熟悉的生活。


不是我们不爱书,不过是没有一个契机去接触书而已。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通过免费的分享,换得一些美好的东西,这就是书带来的生活气。


与书的接触,更重要的是与自己的交流,从中获取更多来自生活的泥土气。


比如绘本画师——蔡皋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书没有多高级,它只是我们生活的升华。


蔡皋一直致力于做绘本,把身边的儿歌、童谣编辑进去。


之前在济南游玩,就曾碰到过一对老夫妇,带着小孙女散步,口中说的就是关于西游记的童谣。当时倍感亲切有趣。


平日里,她喜欢在屋顶上开辟一块花园,在那观察着自然于城市间的浮光掠影。


画蜻蜓,画布的留白上只有一只蜻蜓:“那是它自由自在的天空。”


一生爱好是天然。这是书,更是你我不可忘记的生活。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无论是手机,还是科技化的阅读器,亦或纸质书,于茶余饭后,透过媒介的藩篱,抵达精神内容之海,才是读的意义所在。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以外,还拥有着无数个平行世界。


“世界读书日”,重要的不是读书日那天我们做了什么,而是在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读书日之后,我们还会做些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