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与盛成的诗意邂逅

叶嘉莹与盛成的诗意邂逅

  世界之大,巧遇颇多。诗人邂逅,情感尤炽。

  1971年有朋友邀约叶嘉莹先生作欧洲之行,法国、德国都有她的学生。在英国参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之后,叶先生就到了法国。当时有一个叶先生在台湾教过的学生正在巴黎,还有淡江大学的几个学生也在,他们约请叶先生一起吃饭。

  出乎意料的是,叶先生在此遇到了一位几十年前的熟人——集作家、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教育家为一身的著名国际学者盛成先生。原来这些学生跟盛成都很熟,也约了他。于是,就有了这次邂逅。人到中年,于异国他乡偶遇少时熟识的父辈,难免激动,人间的因缘真是说不清、道不明。

叶嘉莹与盛成的诗意邂逅

  盛成先生跟约他的学生说:这个叶嘉莹我认识,我在她家旧宅租住过。

  原来,在30年代初期,盛成租住在叶嘉莹祖宅的南房,那时嘉莹先生还是正在读小学的小女生。

  在《欧游纪事八律作于途中火车上》(其三)中,叶嘉莹先生记录了这次邂逅:

  何期四世聚天涯,

  高会梅林感复嗟。

  廿载师生情未改,

  七旬父执鬓微华。

  相逢各话前尘远,

  离别还悲后会赊。

  赠我新诗怀往事,

  故都察院旧儿家。

  首联,感叹“人生何处不相逢”。没有想到年龄分属四代,热爱华夏文化的人,竟然在法国巴黎一个叫“梅林”的餐馆相聚。正如叶先生曾经的诗中所写“人生相遇本偶然,聚散何殊萍与烟”。(《折窗前雪竹寄嘉富姊》)

  聚会时,盛成先生七十二岁,是叶先生的父辈,属于第一代。叶先生四十多岁,是第二代。她的学生是第三代,学生的孩子是第四代。四世同堂,雅会梅林,自然让人浮想联翩“感复嗟”。

叶嘉莹与盛成的诗意邂逅

  颔联,前一句感慨二十年来的师生情,如同美酒,醇厚不变;后一句感受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迅捷,儿时的父辈如今已是两鬓染霜。人世沧桑,只有真情不移。

  颈联,感伤的情絮在诗的天空里漂移。相见时难别亦难,往事依依,此后一别,不知何日再相逢。情之深,故别之难,一个“悲”字,将真情流露。

  尾联,深深致谢盛成先生的情谊。盛成先生赠叶嘉莹女士一首诗,其中有“故都察院旧儿家”的句子,可惜我目前没看到整首诗。

  故都,在此指两位诗人曾经居住的北平城。

  察院,即察院胡同。叶先生祖宅的四合院在北京西城察院胡同,是其曾祖父购置。大门上方原有黑底金字匾额,上书“进士第”三个大字。大门两侧各有一个小型的石狮子,外边是门洞。

  “故都察院旧儿家”,这一句勾起诗人叶先生无限的感慨,她曾说:“我的知识生命与感情生命都是在这里孕育形成,我与这座庭院,当然更有着说不尽割不断的、万缕千丝的心魂的联系。”

  令人深深痛惜的是,这一座蕴涵着古典诗词气氛与意境的庭院后来被拆除,诗人叶嘉莹只能去蒙古高原“寻根”,“已是故家平毁后,却来万里觅原乡”。

  这一次巴黎邂逅还有个后续,盛成先生1978年回国定居北京,叶先生于上世纪90年代去北京看望了他,当时盛成夫人也在场,盛成先生请叶嘉莹女士吃饭,并留影作纪念。

  诗意的邂逅,永远的佳话。

叶嘉莹与盛成的诗意邂逅

  附:两位邂逅主角的简介

  叶嘉莹(1924年7月-),号迦陵,土默特蒙古后裔,出身叶赫那拉氏。知名汉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古典诗词,本人亦擅词曲。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盛成(1899年2月6日-1996年),原名延禧,字成中,江苏仪征人,中国学者、作家、社会活动家,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获得者。有法语著作《我的母亲》等。因《我的母亲》震动法国文坛,与世界文豪瓦乃理、萧伯纳、纪德、海明威、泰戈尔等成为亲密挚友。

叶嘉莹与盛成的诗意邂逅

盛成法文版《我的母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