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與盛成的詩意邂逅

葉嘉瑩與盛成的詩意邂逅

  世界之大,巧遇頗多。詩人邂逅,情感尤熾。

  1971年有朋友邀約葉嘉瑩先生作歐洲之行,法國、德國都有她的學生。在英國參觀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之後,葉先生就到了法國。當時有一個葉先生在臺灣教過的學生正在巴黎,還有淡江大學的幾個學生也在,他們約請葉先生一起吃飯。

  出乎意料的是,葉先生在此遇到了一位幾十年前的熟人——集作家、詩人、翻譯家、語言學家、教育家為一身的著名國際學者盛成先生。原來這些學生跟盛成都很熟,也約了他。於是,就有了這次邂逅。人到中年,於異國他鄉偶遇少時熟識的父輩,難免激動,人間的因緣真是說不清、道不明。

葉嘉瑩與盛成的詩意邂逅

  盛成先生跟約他的學生說:這個葉嘉瑩我認識,我在她家舊宅租住過。

  原來,在30年代初期,盛成租住在葉嘉瑩祖宅的南房,那時嘉瑩先生還是正在讀小學的小女生。

  在《歐遊紀事八律作於途中火車上》(其三)中,葉嘉瑩先生記錄了這次邂逅:

  何期四世聚天涯,

  高會梅林感復嗟。

  廿載師生情未改,

  七旬父執鬢微華。

  相逢各話前塵遠,

  離別還悲後會賒。

  贈我新詩懷往事,

  故都察院舊兒家。

  首聯,感嘆“人生何處不相逢”。沒有想到年齡分屬四代,熱愛華夏文化的人,竟然在法國巴黎一個叫“梅林”的餐館相聚。正如葉先生曾經的詩中所寫“人生相遇本偶然,聚散何殊萍與煙”。(《折窗前雪竹寄嘉富姊》)

  聚會時,盛成先生七十二歲,是葉先生的父輩,屬於第一代。葉先生四十多歲,是第二代。她的學生是第三代,學生的孩子是第四代。四世同堂,雅會梅林,自然讓人浮想聯翩“感復嗟”。

葉嘉瑩與盛成的詩意邂逅

  頷聯,前一句感慨二十年來的師生情,如同美酒,醇厚不變;後一句感受到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迅捷,兒時的父輩如今已是兩鬢染霜。人世滄桑,只有真情不移。

  頸聯,感傷的情絮在詩的天空裡漂移。相見時難別亦難,往事依依,此後一別,不知何日再相逢。情之深,故別之難,一個“悲”字,將真情流露。

  尾聯,深深致謝盛成先生的情誼。盛成先生贈葉嘉瑩女士一首詩,其中有“故都察院舊兒家”的句子,可惜我目前沒看到整首詩。

  故都,在此指兩位詩人曾經居住的北平城。

  察院,即察院衚衕。葉先生祖宅的四合院在北京西城察院衚衕,是其曾祖父購置。大門上方原有黑底金字匾額,上書“進士第”三個大字。大門兩側各有一個小型的石獅子,外邊是門洞。

  “故都察院舊兒家”,這一句勾起詩人葉先生無限的感慨,她曾說:“我的知識生命與感情生命都是在這裡孕育形成,我與這座庭院,當然更有著說不盡割不斷的、萬縷千絲的心魂的聯繫。”

  令人深深痛惜的是,這一座蘊涵著古典詩詞氣氛與意境的庭院後來被拆除,詩人葉嘉瑩只能去蒙古高原“尋根”,“已是故家平毀後,卻來萬里覓原鄉”。

  這一次巴黎邂逅還有個後續,盛成先生1978年回國定居北京,葉先生於上世紀90年代去北京看望了他,當時盛成夫人也在場,盛成先生請葉嘉瑩女士吃飯,並留影作紀念。

  詩意的邂逅,永遠的佳話。

葉嘉瑩與盛成的詩意邂逅

  附:兩位邂逅主角的簡介

  葉嘉瑩(1924年7月-),號迦陵,土默特蒙古後裔,出身葉赫那拉氏。知名漢學家,主要研究領域是古典詩詞,本人亦擅詞曲。現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盛成(1899年2月6日-1996年),原名延禧,字成中,江蘇儀徵人,中國學者、作家、社會活動家,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獲得者。有法語著作《我的母親》等。因《我的母親》震動法國文壇,與世界文豪瓦乃理、蕭伯納、紀德、海明威、泰戈爾等成為親密摯友。

葉嘉瑩與盛成的詩意邂逅

盛成法文版《我的母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