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间词话七讲》有感

腹有诗书气自华,被书本武装被传统文化浸润的读书人,总有一种谦谦君子温温如玉之感,本书的作者叶嘉莹给人感受便是如此。人间词话这本书是王国维写的,最出名的是读书三境界,但除此之外的其他内容,大多数人可能没看过,看过的也可能因书中各种专有名字堆砌而囫囵吞枣。所以,叶嘉莹女士针对这本书做深入浅出的讲解,很受人欢迎的。虽然一本书应该用自己的理解去感受,而不应该拾人牙慧光看别人的解读,而如果解读甚妙,还是应该接受的。

在王国维和叶嘉莹的观点中,词是分境界的,有有我之境,也有无我之境,有实际的也有虚幻的。这些境界是否精妙,并不因为有无我、也不因为实或虚而产生高下之分,只有当诗词人营造了这种境界,才能让读者在阅读中也感受到其中的境界,就好像今人无法看到古代的明月沟渠,但通过想象和通感的方式,依然能从现如今的明月中联想到诗词人在写作中所涌上心头的复杂的情绪感受。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词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和看法。有时候诗词人写作是为了引导读者去感受自己所感知的世界和情感,有时候诗词人写出来的东西不过是为读者的感受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东坡叔叔给读者们打开怀乡、悼亲、念团圆等诸多情感的大门,让这种极为复杂的情感能用每个人自己能感知的方式得到宣泄和慰藉。

诗词的境界可以有大小,但不区分优劣。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意境着眼在红杏上,并不大,但引发读者联想到春天;而迟日江山丽,意境着眼在太阳、江山上,并不小,但引发读者联想的依然是春天。诗词境界所描述的内容只是调动作者情绪引发作者联想的由头,而思想驰骋的无限疆域和情感充沛的广大世界,才是它的目的地。目的地是相同的,不管去往目的地的方式如何,达到就是最终的归宿。所以境界可以有大小但没有优劣。

诗词的遣词造句需要反复推敲,而推敲本身就是一个桥段,记录着古代文人为了一个字而辗转的内心过程。大和尚去看望朋友,究竟是推开门还是敲门,两者之间表达的情绪是有差别的。推开门能感受到大和尚的直率,也略有鲁莽;敲门则体现了人和人之间应该有的尊重,也略为感受到大和尚和朋友之间的拘谨。推敲不是一个孤例,还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和弄,写活了没有生命力的云月花,让自然界的一切都渲染上作者的情绪。

人间词话的作者是王国维,是民国时期出名的风流人物,追求并不是通过读书光耀门楣,而是通过读书明理,追求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能不被社会所带着,不被时代所左右,跳出生活洪流的浮浮沉沉。这种追求是十分高贵的,值得为现代人所欣赏并学习。在王国维所在的社会动荡时期还能有精神灵魂如此的人物,在现代社会物质水平相对丰裕、社会相对稳定、生活压力相对可以忍受时,更应该涌现出更多这般的人物。

生活可以狗血,但精神世界应该富足,这也是很多读者愿意看这本书,去感受诗词世界的风花雪月的理由。读诗词不能直接变现,甚至不能让人马上得到旁人能感受到的改变,然而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能让灵魂逐渐被美好的东西所浸润、内化成思维模式的一部分,在某个春花秋月时刻,悄然流露,成为不一样的人,这就是诗词的功用吧。

用美好的文字安抚安抚灵魂。

读《人间词话七讲》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