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故事之 燭之武退秦師

春秋時期,一些中等諸侯國為了確保自身安全,往往需要依附一些比較強大的諸侯國,比如齊國,晉國,楚國。可是大國的實力此消彼長,這些中等諸侯國夾在大國之間左右為難。

晉楚城濮之戰結束之後,晉國一躍成為中原霸主,而楚國戰敗之後再也沒有了往日問鼎中原的野心。楚國雖然失敗,可是波及到依附於楚國的中小國家,鄭國就是其中一個。

公元前630年,晉文公重耳聯合秦穆公出兵討伐鄭國。出兵的理由很直接,當年晉文公流亡途經鄭國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晉楚城濮之戰的時候鄭國背棄晉國而依附於楚國,楚國戰敗之後鄭國又充當牆頭草,與晉國結交,但是晉文公就是不答應。

春秋故事之 燭之武退秦師

城濮之戰結束之後,晉國在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聲望達到了頂峰。晉文公重耳意欲圖霸中原,藉機滅掉一些諸侯國,鄭國也深知此次戰禍無法避免。

眼看秦晉大軍步步逼近鄭國,面對駐紮在涵陵的晉軍和駐紮在氾南的秦軍,鄭文公無計可施。這時鄭國大夫佚之狐進言,“現如今秦晉大軍聯合進犯我國,秦國為晉國的同盟國,現如今最好的辦法是勸說秦國退兵,這樣局面或許還會有轉機。”

春秋故事之 燭之武退秦師

鄭文公如夢初醒,急忙問,“那麼該派誰去呢?可否麻煩愛卿你走一趟呀?”

“以老臣我的水平去恐怕不行,我可以給你推薦一位,此事定會成功。”

“誰?”

“我的朋友燭之武。”

“燭之武?我怎麼沒聽過呀?”

“主公,這人不在朝中為官,現在是一個養馬的弼馬溫,雖然已經年過花甲,但是仍舊能堪當大任。”

“國難當頭,還講究這個幹嘛,快把他請來。”

看著眼前這個乾瘦但是目光矍鑠的老人,鄭文公深鞠一躬,“現在秦國和晉國合圍鄭國,國家危在旦夕,先生你有什麼良策嗎?”

春秋故事之 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氣呼呼的說,“想我年輕的時候志向滿滿卻難當大任,現在已經老了,更加沒辦法了。”

“先生年輕的時候我沒有重用你是寡人的過錯,可是現在國難危機,若是鄭國滅亡了,對先生您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吧,煩請先生以國家大局為重,替鄭國千千萬萬百姓挑起這個擔子吧。”

夜幕降臨,守城將士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門上放下去。這個已過花甲之年的老人徑直走向秦軍大營。

歷經艱難燭之武見到秦穆公,一番寒暄之後,燭之武說,“現在秦晉兩國合力圍攻鄭國,鄭國的命運也註定會被改寫。可是滅掉鄭國如果對貴國有好處的話,我這把老骨頭也就沒必要跑一趟了。君上你也知道鄭國和秦國並不相鄰,想要越過晉國把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也是難上加難,既然鄭國這口肉秦國咽不下去,那麼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晉國的土地呢?君上您再想想看,如果晉國的國力雄厚了,那不就等於秦國的國力削弱了嗎?”

春秋故事之 燭之武退秦師

秦穆公大吃一驚,“燭大夫考慮的在理,寡人實在是沒有想到這一層呀。”

“那如若放棄攻打鄭國,讓鄭國作為秦國東方道路上招待秦國的主人,對於往來的秦國使者鄭國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這對秦國也沒有什麼壞處吧。”燭之武說完也沒想到後世的人就記下了“東道主”這三個字(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君亦無所害。(《左傳》))。

秦穆公點點頭,燭之武接著說,“君上你在想想看過往之時,你護送晉惠公登基時晉國人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築城拒秦,這事情過去也不過數十年呀。現在晉文公已經想要吞併東邊的鄭國,那麼明天他想要向西擴張疆土,想必秦國的利益也將大大受損吧。”

秦穆公聽完燭之武一五一十的分析之後,龍顏大悅,於是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並且派杞子、逄孫、楊孫幫鄭國守衛疆土,其餘人馬班師回朝。

春秋故事之 燭之武退秦師

看到秦國大軍撤走之後,狐偃認為秦軍不遵守盟約而請求晉文公出兵還擊。可這被晉文公一口拒絕,“如果沒有秦國的幫助,就沒有今天的我,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鄭國危難被一個養馬的弼馬溫三言兩語解決了,過程看似平常的對話,實則危機四伏。燭之武雖然官位卑微,其實是春秋時期落魄的士人的寫照。雖然一身謀略,壯年報國無門,雖對國政略有怨言,但國難當頭,義不容辭。春秋大義對於落魄士人而言就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關鍵時候,能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讓自己的國家,無數的百姓轉危為安。《燭之武退秦師》也被選入了中學語文教材。

春秋故事之 燭之武退秦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