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背後的真實需求是什麼?

“你感覺如何?”是一個簡單而常見的問題,它掩蓋了我們意識體驗的複雜本質。


我們每天體驗的情緒感受和情緒由身體的感受組成,通常伴隨著某種思維過程,然而這些不同方面彼此之間是如何聯繫的?這些體驗是如何在大腦中組織的?我們都知之甚少!


圖爾庫大學的神經科學家Lauri Nummenmaa領導的芬蘭研究小組製作了“人類情緒感受空間”的詳細地圖。


2014年發表的情緒身體地圖顯示了與六種基本情緒(如憤怒、恐懼、幸福和悲傷)和七種複雜的情緒狀態(如焦慮、愛、驕傲和羞愧)相關的獨特的身體感覺。


情緒背後的真實需求是什麼?


那麼,人的喜怒哀樂究竟是如何影響身體健康的呢?


情緒背後的真實需求是什麼?

假如你對著另一半直抒愛意:


告訴愛人你有多愛他,這能夠有效降低你的膽固醇指數。有報告指出,如果每週花20分鐘寫一些跟自己的愛人有關的東西,你的膽固醇指數便會在5周內有所下降。


情緒背後的真實需求是什麼?

假如您很憤怒:


如果你的身體已有所不適,但還和愛人吵上了30分鐘,那麼身體要比原來再多花上一天才能完全恢復。而如果你的脾氣歷來火爆,一直很容易和人起爭執,你的自我修復能力很可能要比其他人慢上整整一倍。


情緒背後的真實需求是什麼?

假如你情緒低落:


抑鬱、悲觀和消極對身體會產生多種傷害。

血清素和多巴胺是大腦裡兩種跟快樂有關的神經遞質,心情好時,它們的含量就高一些。血清素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幫助降低痛感,這應該能夠解釋為什麼有45%的抑鬱症患者同時會伴有各種生理上的疼痛。


情緒背後的真實需求是什麼?

假如你失聲痛哭:


眼淚中含有大量與壓力有關的激素和神經遞質。由此可以認為,眼淚是身體在壓力下清除有害化學物質的途徑,忍住不哭也就讓身體無法自然排毒,最終會導致免疫力、記憶力和消化能力都將受到影響。


心理學認為情緒背後都代表著一個心理需求:比如:


悲傷是社會連接功能(求助他人);

憤怒是為了自我保護而攻擊別人;

恐懼是為了自我保護而回避危險。


可能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情緒,但是,可能大多數人不知道如何覺察、體會、調整,甚至是與情緒和平相處,利用自己的情緒。


想要更好的瞭解自己情緒代表的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心理學者的引領下,體會自己情緒、感知、感受、困擾和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