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忆祖父

庚子年二月初一晚,偶做一梦,惊醒,沉思良久,怀念祖父,因悲痛难以抗拒,痛哭流涕,今念祖父,虽离去久矣,但记忆犹存,甚是想念,故作之以表悲伤之心情,遂成此文。以此悼念吾之祖父!以示对祖父之怀念!愚孙在疆泣血稽首!拜!

阳春三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到处一派农忙气息。身在异乡的我每每想家时,或在梦中、或在工作闲暇时、或在抬头朝向家的方向远望时,不由自主的使我想起祖父。眼前便浮现出祖父那特别明显的标记--形似罗锅的脊背和那高高耸立的坟谷堆。想起了祖父那长着粗糙厚茧的双手,更让我联想起了祖父的敦敦教诲。这些点滴无不托起我儿时的记忆!

祖父名映田,讳全禄,民国二十四(1935年)6月生,卒于公元2014年5月。祖父生于动乱之年,成长与积弱积贫的新中国成立时,见证了共和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完整过程。年轻时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在甘肃华亭安口下过煤矿,南下陕西做过“麦客”,又在村里当过干部。祖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

祖父出生于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那个时期贫困率高、文盲率更高,一个村也就那么一两个读书识字的人,即使这样曾祖也让祖父读完了高小,现在看来也就是一个小学毕业而已,但在当时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当我们兄妹开始懵懵懂懂读书的时候祖父就很重视教育,尤其是教我们立德树人。“树木成材十年易,育人百年成梁难”。祖父常引祖宗之言教育我们兄妹要做到与人为诚,与友为善,与己要省、要慎,与他人要容。做人守孝道,家庭邻里要和睦。

祖父是在灾荒年受过苦的人,又经历了60年代的大饥荒,所以他时刻操心着田里庄稼的长势,一年辛勤的耕作,等待期望秋后的大丰收。还有就是祖父那期望的眼神,时刻凝望着、注视着、教诲着子嗣们个个成龙成凤。然逝者远行,灵魂永佑后人。

和同龄人相比,我有着四世同堂的光耀,我和弟弟妹妹们是幸运的!祖父陪我们姐弟走过了完整的童年。以至于我儿子也得到了祖父的悉心教导!孩提时,祖父对我的教诲无不集中在家风的传承上。时刻教我做人的五字真言“仁、义、礼、智、信”。面对祖父的谆谆教诲,年幼的我总觉的啰嗦和烦躁。今天仔细想来,我已身为人父,方能深刻领会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

梦回祖地,我站在祖父面前,看着那一山又一山倍感亲切的黄土。祖父那慈祥的音容,炯炯的眼神和那永远无法直立的脊背。让我既想多看,又不敢多看。岁月无痕,时光荏苒,又到清明时,对祖父的思念之情再一次涌上心头!

因常与祖父祖母同居一屋,二位老人时常给我讲些他年轻时的故事听。一旦祖父开始提起他的那些陈年往事,我总爱搬着小板凳坐在他前头,或在晚上睡觉的被窝里,听他诉说着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精彩,也许那个时候的我什么都不懂,也许那个时候的我就开始懂得了祖父的人生之路走得很坎坷。所讲的故事无不是一部辛酸的奋斗史。

祖父祖母讲着讲着有心酸之处便泪水潸然,有丰收之时则欢笑满屋,动情之处我也跟着哭笑。最动人的还是祖父对祖母的谦让,祖父不管祖母怎么说,祖母永远都是对的。说着说着祖父就给祖母表起功劳来了。原来祖父因其他原因常年在外,家里我父辈姊妹六人全靠祖母抚养,以至于后来曾祖父,曾祖母的去世都是祖母操办的。再说那个年代通信根本不畅,等通知到祖父回来办丧事时,曾祖早已入土为安了。说起这个,祖父总是觉得内心有愧,有时候哽咽着给我说“你奶奶的功劳大的很,你们兄妹可不能不孝顺你奶奶,忘记了你奶奶的功劳啊”!我就说“您二老我都孝顺,您和奶奶就好好活着,等我能挣钱了,我就给你买好吃的”。要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饥荒,养活六个孩子是多么的不易啊!祖父的这种谦让无不体现着一个男人对女人心从感激的胸怀,正是这种谦让,更能体现出祖父和祖母的这种和谐!回想起二老聊天,尤其夜深人静的时候,犹如祖父在世时的情景再现一般。

在我的印象中儿时记忆最深的两件事儿。

一、祖父不与人争;大概是1997年左右,因当时的土地制度,村里每几年都会有一个土地分配政策,大概就是,村里有亡故的,出嫁的人退出部分田地,家里有新生儿的,不管男女都会分到一块儿田地。正好那年村里能退出田地的有九户,能分到土地的是十户。大家眼巴巴的都想分到一块儿地,这可难为村长了,正当大家争的不可开交时,在村长的提议下,大家口头约定,一致同意的情况下,最后大家采取了抓阄的方式。就是把数字写在纸上分为一到十的数字,然后把纸挽成疙瘩,丢在一个盘子里,十个人去抓,口头约定抓到十的就分不上地,要分到地只能等下一年次再分。说来也奇怪,别人争论不休的时候祖父未曾发一言,等抓阄的时候却抓了个“九”,如按口头约定我家是可以分到一块儿地的。这时那个抓了“十”的人就非常的不情愿,非要和祖父闹,这时村长也没办法了。那人闹是有原因的,由于我妹妹是抱养我大伯家的,户口都落在我家了,得到一块儿地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那人就这样说那样说,闹腾的意思就是我家就不应该得这块地。要知道祖父也是很想得到这块地的,那个年代黄土高原基本都是靠天吃饭的,能多一块儿地就能多产出粮食,家里面就能有余粮啊!况且他一个挨过饿,嚼过树皮的人,更想得到那块儿地。正当僵持不下的时候祖父做出了让步!毕竟有没有那么一块儿地已不在那么重要了,因为大家都不饿肚子了。时至今日看来,一块儿地根本没那么重要,但是不与人争的这种品德是值得我学习的。

二、祖父教我做人;记得那年我上小学五年级,突然从别的学校调过来一位老师,那老师很是关心同学们的学习的,由于部分同学学习跟不上,老师就在中午放学的时候跟着学习较差的学生到家里做家访顺便吃个饭,说实话刚开始都是学习不好的,最后演变成班里30多个同学每个都要请老师到家里去吃饭。而老师唯一的要求是“吃饭可以,同学们叫家里人不要给我准备好吃的,只要同学们家里面给我把馓饭(“馓饭”我们当地的一个特色饭,用苞谷面加土豆,或者大米加土豆做的)准备好就行了”,说是“馓饭”,但到了同学们家里面,家长们都拿出了招待客人的看家本领,做的都是好吃的。当然我的学习在班里不是最差的,所以我是排到最后的。我想在大概轮到我的时候我就主动去找老师了,老师说明天去你家吃饭吧!和老师约定好了,心里很高兴中午放学回家就给祖父说了,祖父立马给妈布置任务,明天要做平时招待亲戚的手工臊子面,我说“老师要吃馓饭哩”!祖父捋了捋胡须,哈哈笑着对我说“你这娃娃,老师那么辛苦,给你教那么多的知识,你要把老师当尊贵的客人,要拿好吃的给老师吃。老师说吃馓饭,你还真给老师吃这个馓饭哩”?听完祖父一席话“我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第二天老师终于来我家了,祖父早早的就在家门口等着迎接老师,进屋很热情的拿出了平时自己都舍不得抽,压在箱底的硬盒海洋牌香烟和最好喝的茶叶,老师抽着烟,喝着茶,吃着手工臊子面。我想老师应该是满意的!我当时想一向节俭的爷爷,今天怎么如此大方了?今天看来,这个做人待人的道理方才明白!祖父之教导沥沥在目,教我等儿孙:

“入则孝”是为人子嗣的基本准则。因为家中的老者是生活经验的传承者,能维护家庭、促进邻里关系。所以照顾好家中的长辈是我们做晚辈应尽的义务。

教我等儿孙“出则悌”要尊重同族同村长辈,做到兄让弟恭。兄弟之间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当然这更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教我等儿孙要传承优良家风。记得我儿子三岁多的时候,祖父就拿出他上学时期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每天哄他一遍,灌个耳音。儿子已经二年级了到现在背诵起这些经典就说“这是太爷爷教我的”。时过境迁教科书改了又改,但是唯一不变的是祖父对中华民族传统家风传承的这种精神。是啊幼儿是家庭以及家族的希望,更是家庭得以延续的继承者。

对待邻里,祖父常说“在对待邻里之间要宽容、要友善,远亲房还不如近邻居”。祖父也常以“六尺巷”教育我们,等到上学时才看到那不是“三尺巷”吗?怎么到他这儿就成“六尺巷”了呢?祖父不厌其烦的对我说,“你让三尺,我让三尺不就成六尺巷了吗”?我突然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而这些敦敦教诲至今记忆犹新,常常在耳边回响,促使我不能忘,也不敢忘。

祖父教我等做人处世,以德为本,教育我等儿孙,潜移默化,身体力行,与人为善,立德处事,此等教悔鞭策我等在人生旅途行稳致远。如此美德,理当浩然长存!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每至坎坷,定当回想祖父之嘱托,每遇困扰,必以友善无为而自省,谨慎做人,勤恳做事,不敛不义之财,不行不义之举,虽未大富大贵,也算踏实平安。祖父泉下有知,应感快慰!

祖父撒手人寰已六载,六载仿佛弹指一挥间,不见祖父之身影,唯独只有孤坟一座,芳草萋萋,怎不叫人潸然泪下,悲涌心头。良久间,怀念古者,拱木伏恨;顾望怀愁,蓬莱已远;音容宛在,遗情想念;身去兮意存,去者去兮不可回,精神长驻永追念。

六载遥祭,我等儿孙共思祖父。唯愿之后,祖父佑吾等父辈儿孙,家和人兴,财运恒通,万事如意,福寿双至,家门振兴。吾等后辈,定当牢记祖父之家训,勤俭持家,正直做人。愿九泉之下祖父安心!愿祖父之功德千古长存!

呜呼哀哉!

伏惟

尚飨!

愚孙:蒲千珠 泣血稽首 再拜

2020年3月于新疆巴州库尔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