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第一名”無緣清北背後:江蘇高考改革12年利弊之辯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靜) 430分,語數外三門總分第一的成績,卻因歷史為B+而無法被清華、北大招錄的江蘇淮安考生白湘菱,引發了輿論廣泛關注。

經濟觀察報梳理,包括清北在內,國內諸多名校對選考成績均設有嚴格標準。以今年清北招收章程來看,兩所高校對於江蘇考生要求兩門選測科目需分別達到A+和A,白湘菱由於歷史科目為B+,不能滿足北大、清華招錄條件,而無緣名校。

目前白湘菱本人及父母已拒絕對外發聲。根據南方都市報此前報道,白湘菱本人對於歷史成績已經能坦然接受缺憾。“但受到該學科影響,填報學校受到一定限制。比較糾結,還沒想好要報哪所學校。”截至發稿,已有武漢大學、蘭州大學等多所高校向白湘菱遞出“橄欖枝”。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網友對於江蘇省錄取規則並不瞭解,兩門選測科目的等級考試也是被納入高考的。語數外總分第一的白湘菱稱之為“狀元”並不準確。

在採訪中,多位瞭解江蘇高考的教育人士表示,此類事件在江蘇高考錄取中並不鮮見。

因容錯率低,難以忍受偏科,嚴苛的江蘇高考又被外界戲稱“地獄模式”。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經濟觀察報表示,該省在設置分數、等級雙指標的評價系統上考慮過於全面,而對考生個性發展方面考慮不夠充分,所以出現了白湘菱這種情況。

江蘇省高考自2008年開始實行“3(語數外)+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3即語數外3門主科目,總分480分。“學業水平測試”為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含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等七門。選修測試科目由考生在歷史、物理中選擇一門,再從政治、化學等學科中任意選擇一門,選修2門成績按等級記分。

按照目前江蘇省考試院要求,今年高考選課等級成績劃定:A+為省內前5%(含5%)考生;A為前5%-20%(含20%)考生;B+為前20%-30%(含30%)考生以此類推。

夾雜爭議之聲,已經施行12年的江蘇省高考“3+2”模式即將走完最後一年。明年起,該省將正式實施“3+1+2”高考新模式,總分值為750分。語數外3門為統考科目採用全國卷,其中,物理、歷史選取一門以原始分計入總分;其餘科目(政治、地理、化學、生物)選取兩門以等級分計入總分,學生選考科目成績必須達到合格。

一位國內排名前二大學負責招錄的老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名校招錄規則是公平的,選拔是按照同一標準進行,不符合條件的,這是自身的原因;但從培養人才定位和要求來看,小部分人會存在某一學科成績較為突出或者薄弱,如果從事科研工作,事實上很歡迎某種偏才和怪才,這種人往往在某一方面能力和創造性特別強。強制某一學科必須達到水準,是不合理的。在實行750總分值後,這一現狀有望得到扭轉。

爭議“3+2”

根據清北《本科招生章程》,清華大學今年在江蘇省的錄取要求為兩門選測科目等級最低為A+和A;北大同樣為A+和A。而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在內,均對選測科目設有嚴格標準。

選測科目的成績,一定程度限制了該考生報考名校。其父在接受“北京時間”視頻採訪時稱,對於江蘇省文科第一名,上不了最好的學校,表示遺憾和意外。白湘菱的遭遇引發輿論熱議。

目前清華、北大兩所高校在江蘇地區的招生的老師回應稱,無法破格錄取,須按照錄取規則執行。

熊丙奇認為,一些網友對於文科第一名進不了清北,感到好奇。其實這是由江蘇高考錄取規則決定。所謂的“文科第一名”是隻看語數外三門總分,並沒有算上兩門選測科目。這就好比實行3+文綜/理綜考試的省市,不止看語數外分數,同樣也要看文綜/理綜成績一個道理。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教育理論與政策研究院院長項賢明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不要對“狀元”標籤過分看重,高考改革目前應當去“狀元”化。實際上,一場考試並不能全面反映考生真實的能力水平。

該考生遭遇引發人們對江蘇省高考模式追問。此前,江蘇省曾經歷多次高考改革,直到2008年實行“3+2”模式,即語數外+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根據當年江蘇制定高考新方案的指導思想,是要有利於中學推進課程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涉及。

2006年,時任江蘇省教育廳廳長王斌泰在解讀該高考改革方案時曾表示:新方案模糊了文理科的界限,將高中所有課程全部覆蓋在內,將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然而經過12年落地實施,該方案也受到了頗多質疑。儲朝暉認為,江蘇高考方案受到前蘇聯模式影響,陷入了全面發展的邏輯,而非個性化發展。這樣的邏輯與人的天性和個性是相違背的。要求考生所有方面都傑出才算傑出,實際上一個人不可能做到。以美國為例,分數在錄取過程中作為一個參考,背後錄取的邏輯是隻要一個人能證明其在某一方面比較傑出,既可以被錄取。

在熊丙奇看來,“3+2”模式本意是為減輕學生負擔,在選測科目上不計分,只計等級。可是這卻把之前按所有科目總分數錄取的一條分數門檻,變為了兩條門檻:一條是語數外門檻;一條是等級門檻。

上述高校招生辦老師表示,這一模式實質是強制理科生必須把物理學好,文科生必須把歷史學好,不然考生無法進入名校。這一行為造成的後果是理科生重視物理,而忽視和影響了學習化學和生物等學科。同樣,文科生歷史學好了,那相應就沒人重視政治和地理。在實際高考報考中,也導致了基礎學科專業報考人數下降。

多元體系

在儲朝暉看來,“不光是江蘇高考方案,實際上全國考試方案在邏輯上都是一致的——全面發展的邏輯鏈條,只是江蘇在方案中再往前走了一步。這也是全國高考招生在面上壓力比較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儘管江蘇2008年高考方案引起諸多爭議,但項賢明依然認為,高考改革是一項系統複雜的工程,很難靠單一模式的改變扭轉現在局面。江蘇能夠在當時改革中淡化考試功利性,方向上是沒有問題的。至於在實際落地中如何完善,是另外一件事情。

今年是江蘇高考告別“3+2”高考模式的一年。隨著2021年臨近,新高考方案也即將在江蘇省高考中落地施行。

2019年4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印發《江蘇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外宣佈2018年啟動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並於2021年整體實施。

根據該方案內容,2021年江蘇高考總分值設置為750分。考生總分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成績和學業水平考試3門選擇性考試科目成績組成。語數外3門科目以每門150分計入總分(外語含聽力考試30分)。選擇性考試科目每門均為100分。物理、歷史科目選取一門,以原始分計入總分;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門選取兩門,以等級分計入總分。

這一考試新方案的落地實施被各方給予關注。上述高校招生辦老師認為,新高考方案實行750總分值後,有利於高校通過分數把合適的人才選拔進來。此前不太合理的方面也能最大程度得到緩解。

對於此次高考改革目標,在方案中明確提出是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高校考試招生體制機制。

熊丙奇認為,目前江蘇準備實施的“3+1+2”高考方案仍是以“3+2”選考模式為模版調整而來,但只要按學生考試總分排序錄取的模式不變,不管怎麼調整考試科目、記分方式,基礎教育都無法走出應試教育。高考改革關鍵,還在於推進招考分離制度,真正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項賢明表示,社會大眾對於考分過度重視,很難短時間得到轉變。實際上,一場考試並不能證明考生真實的能力水平。未來人才選拔方式應朝多元化發展,緩解目前過於依賴應試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