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的老子所以被奉為經典,大概是因為“朦朧”本身的不確定性吧


老子,眾人皆知。他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及其重要的人物,影響深遠可卻又神秘莫測!可以用“朦朧”這個詞來形容他,猶如霧裡看花水中望月,他真的就在那裡但又可望而不可及,讓人捉摸不透。那麼老子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老子這本書又是怎樣一本書,書上都講了什麼樣的內容呢?他究竟朦朧在哪裡?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首先是老子他這個人很朦朧。老子是哪裡的人呀,我們去看《史記》老子列傳裡面講的很清楚,“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書上面把哪個國家哪個縣哪個裡講的都非常清楚,而若是說楚國苦縣曲仁裡到底在哪裡?這個就比較麻煩了,現在中國稱老子故里的,至少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安徽的渦陽、一個是河南的鹿邑。那麼到底哪個是老子的老家?當然這個話就非常有意思了,雖然這兩個地方現在都叫老子故里,實際上在古代的時候他可能這地方是一個地方,而渦陽和鹿邑實際上也離的並不遠在水的兩岸了,這是第一個問題老子他到底是哪個地方的人。

接著,老子他到底去了哪裡?我們知道老子出生於楚國苦縣曲仁裡。那老子去哪裡了,史記上寫的就非常詩意了“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言老子出了這個關之後就不知所蹤。不知所蹤,想老子不知道去哪裡了就比較麻煩了,所以現在就有很多地方稱是老子的隱居地,我們中國人都知道不知所蹤一般都不是故事的結束而是故事的開始。所以後來就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佛教傳入中國,這個道教就和佛教爭論誰比較厲害,於是就寫了一本叫《老子化胡經》,言當年老子出關之後不是不知所蹤而是去了印度,你看釋迦摩尼佛都是被我們教化的,你們就不要和我們爭了。但最後老子到底是去了哪裡,也是一個很朦朧的問題。

第三個是說老子為什麼叫老子,為什麼又叫李餌、老聃呢?史記上又講了“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我們叫他老子。但是後來道教裡面就講了一個故事,說老子的母親當時吃了幾個李子就懷孕了所以姓李,為甚叫李餌?因為生下來之後耳朵就特別大,老聃的“聃”字就是大耳朵的意思,為什麼叫老子就更傳奇了按照道教的傳說因老子生下來的時候就九九八十一歲,所以又叫老子。史記中司馬遷記載了有三個老子:第一個是李餌,第二個是周太史聃,老子也做過周的史官,這也很接近,第三個是楚國有個叫老萊子的他講的東西也是講道家的,那麼問題來了,究竟哪個才是老子?司馬遷寫了三個人可能是老子,他自己有沒有判斷哪個是真正的老子?答案是肯定的,司馬遷他的判斷老子就是老聃。那麼既然有了判斷,為什麼還要寫太史聃和老萊子呢?第一個是說司馬遷還是比較尊重歷史的,因為當時確實有很多人在傳說可能是老子,除了老聃這種司馬遷比較認可的之外,還有兩種在民間廣泛傳播的所以司馬遷就把他寫上去了。第二個說明什麼?既然在司馬遷的時代已經有那麼多老子的傳說,知道好多人都像是老子,說明老子在先秦的時代裡影響力是極大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老子身上有一種很神秘的色彩。

朦朧的老子所以被奉為經典,大概是因為“朦朧”本身的不確定性吧

還有,在老子列傳裡面開篇就記載了一段故事,講孔子去拜訪老子,孔子問禮於老聃,對老子的評價是“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而在先秦的很多文獻裡面都有記載,言孔子拜訪過老子不止一次有很多次這裡就不一一細講。其猶龍邪,說老子像龍,龍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傳統裡面很重要的象徵就是龍,但是你說誰知道龍到底什麼樣子的,我們都知道有龍這個東西,但我們不知道龍到底是什麼。換言之我們都知道有老子這樣一個人,但我們不知道老子到底什麼樣子。這是我們講的老子這個人比較朦朧。

還有就是關於老子這本書,也是眾說紛紜。我們現在講道德經,從第一章到三十七章是道經從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是德經,叫道德經。但是後來我們從馬王堆漢墓裡面挖出來的,1973年的漢墓帛書的老子,1993年郭店楚簡的老子、最近出土的是北大的漢簡,與通行本都有很大的不一樣。出土的老子帛書本和漢簡本與通行本最大的差別是:德經與道經的次序,本來是講道德經,道經在前德經在後道德嘛!但是我們現在看挖出來的文獻基本上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德道經,那麼到底是道德經還是德道經呢?那麼這個文字到底是我們通行本那個五千言的老子呢?還是我們挖出來的那個老子呢?所以這個文本也非常的朦朧,你不能說哪一個他就是真正的老子,哪一個就是老子原來的形態。

最後是老子到底講的什麼?我們現在講哲學講思想說老子是講思想的,老子是哲學家都沒問題,道教裡面講老子是講內丹的,兵法上說老子是講兵法的,甚至還有人講老子是講建築的,那你說這個五千言他到底是講什麼的?所以這個文本的思想內涵也呈現出一種朦朧的狀態。假設每個去講老子的時候都不是抄的,現在研究老子的書有多少個呀,如果他不是抄的每個人講的內容都不一樣,那你說到底哪個人講的老子是真的老子呢?無論是從老子這個人本身還是老子這本書還有這個書的內容來講老子都是朦朧的。


朦朧的老子所以被奉為經典,大概是因為“朦朧”本身的不確定性吧

朦朧是一種意境,充滿著不確定性和想想的空間,那麼我們該如何去讀老子這本書呢?老子這本書從字數上來講是不多的五千字左右,可能我們每天講的話都超過老子的,是非常簡略的一個文本,孫子兵法六千多字,都不多的,但影響力都是極大的。如果諸位有興趣去讀老子這本書,你會發現老子他其實是不太好讀的,讀完之後好像不知道他在講什麼?那麼這樣的話不妨先找些合適的本子來讀,比如說我們初讀的時候可以用陳鼓應先生的老子譯註,莊子的今注今譯、易傳的今注今譯等等都是他寫的,他用現在的翻譯我們還是比較能夠理解的,他的解釋還是相對靠譜的。如果要進一步深入一些去看老子的時候呢,可以讀王弼的老子注,三國曹魏時期的人,個人認為王弼的老子是對其思想把握最準確的一個人。王弼的老子還有一個很大的影響很大的意義,我們通行本的老子就是以王弼的老子為基礎的。意思是說當我們要看老子在中國的思想當中有什麼樣的地位有什麼樣的影響有什麼作用的時候,王弼的這個本子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這是兩個可以同大家參考的本子。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看老子這本書?剛才我們講了老子的文字非常簡練甚至說是非常晦澀的,老子的話我們應該怎樣去理解?我們知道一切的思想都是需要語言去表達的,語言運用的不同的特點就決定這個思想表達的方式。我們在讀老子的時候會發現,除了語言比較簡練之外,還有就是用了很多否定的話。比方說我們都知道“無為”、“不爭”,這樣的話是經常出現的,那麼這個詞他是什麼意思?人們往往在表述問題講話的時候無非是兩種方式:一種是肯定性的、一種是否定性的。比如我是張三丰,我不是張三丰,從內涵的廣泛和深刻來講,否定性的表達顯得更加得廣泛和深刻。前者只能是我是張三丰,而後者就複雜了可以理解為除了張三丰之外我什麼都可以是。要知道老子用的是否定性的描述,剛才前面我們講了老子內涵的模糊性、朦朧性,和這種表達方式是有關係的,他講不是什麼那麼他的指向會是很廣泛的。

那麼他這個否定性的描述該如何理解呢?也就是當老子用否定來講的時候他講的是什麼?當我們用否定來講的時候總是要否定掉一些東西的。那麼老子要否定掉的是什麼?一般來講老子講自然啊無為啊,那自然又是什麼?老子的否定性是要否定掉人所具有的“強烈”的慾望,“強烈”的願望,人的這種“強烈”的慾望實際上對人的行為本身是有極大的限制的,老子的否定是在這個層面上,他要把人的那個東西取消掉,取消掉之後才是屬於他本來的狀態,應該有的狀態。

朦朧的老子所以被奉為經典,大概是因為“朦朧”本身的不確定性吧


比方我們舉個例子來說“無為”,無為在老子那裡是什麼意思?在早年的時候,外國人把”無為“翻譯到英語裡面之後被翻成“no action”“不作為”,但是你要想“無為”他肯定不是不作為的意思,如果說“無為”是不作為的意思,那我們說“無為而無不為”我就坐在那裡啥都不幹。我們要生活要賺錢你坐在家裡不動錢就來了,這是不可能的吧。後來洋人在翻譯“無為”的時候也學聰明瞭,把“無為”翻譯成拼音叫“無為”。也就是講人在很多時候受環境的影響,你主觀意識不能太“強烈”,就是我想怎麼樣那是不行的,但是怎麼樣做才是合適的行的。

實際上所有老子用到的否定式都可以還原為肯定加否定,肯定的是為的行為本身,否定的是人的“強烈”的主觀意識。所以說“不爭”就是爭而不爭,爭是一種行為的方式特徵,他本來就有不可能被否定掉的,那不爭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你不以爭為目的去爭你非常“強烈”的主觀意志要去爭。後來有很多人說老子很消極,老子講無為又不是說什麼都不做,講不爭的時候又不是講什麼都不爭,他只是說爭的方式和行為特點的問題。其實也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表達,不是那種非黑即白,很強硬的東西在裡面。所以從這個意思上來講,這個是老子的語言的一個特點,在道家上來講是非常明顯的表現出來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