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市預期“朦朧”

【精品能源內容,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新能源車市預期“朦朧”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嚴重衝擊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隨著國內生產生活逐步恢復正常,新能源汽車市場也開始回暖,儘管受到國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新能源車市短期內很難出現報復性增長的態勢,但如果全球疫情能夠儘快得到有效遏制,新能源車市重歸正常軌道依然可期。

多舉措推動市場復甦

突如其來的疫情重創了中國汽車工業。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的數據,2月份汽車工業產銷狀況極為慘淡,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8.5萬輛和31萬輛,環比均下降83.9%,同比分別下降79.8%和79.1%。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同樣未能倖免,2月份產銷分別完成9951輛和12908輛,同比分別下降82.9%和75.2%。在經歷了一年半的低位徘徊之後,2020年初的汽車市場不僅沒有出現期望中的復甦,反而被疫情推向更深的谷底。

為了推動汽車業的儘快復甦,從中央到地方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汽車消費的政策。由於新能源汽車是汽車未來的發展方向,新能源汽車市場自然成為了政策發力的重要領域。國務院確定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徵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廣州、杭州、長沙等地也相繼出臺更具針對性的新能源汽車消費促進政策,通過增加小客車指標、提供地方補貼等積極措施,從牌照、路權等方面為新能源汽車銷售大開方便之門。

隨著中國本土疫情傳播得到初步控制,汽車消費政策的效用開始初步顯現。從3月中下旬開始,汽車企業復工復產率持續上升,因疫情而受阻的國內供應鏈得到很大程度的修復,各類線下銷售活動也開始趨於活躍。

從中汽協提供的數據來看,3月份的汽車市場情況有了明顯好轉,汽車產銷分別達到142.2萬輛和143萬輛,較上月環比分別增長了4倍和3.6倍。新能源汽車市場回暖跡象也很明顯,當月產量為5萬輛,比2月份增長了3.8倍,月銷量達到5.3萬輛,環比增長了3倍。進入4月份以來,汽車市場銷售狀況繼續改善。根據中國乘聯會提供的數據,4月第一週全國日均汽車零售量為2.19萬輛,第二週日均零售量上升到3.34萬輛。這表明,汽車市場已經開始平穩回升。

完全恢復尚待時日

隨著復工復產達產率的不斷提高以及中國宏觀經濟的復甦,已經持續下行九個月之久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能夠重振雄風,成了市場參與者的普遍期待。

目前,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復甦的有利因素不少。從需求端來看,新能源車市對政策優惠比較敏感,各項利好政策的相繼落地有助於提振市場。疫情提高了民眾對自駕的需求,購車補貼政策的延續以及新能源車上牌的便利,也吸引著首次購車者將目光更多地投向新能源汽車。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公交出行以及出租車、網約車等營運業務都將逐步恢復。從供給端來看,國內供應鏈體系基本恢復無縫鏈接,新能源汽車的產能將穩步提升,從而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另外,為了搶佔行業先機,汽車企業都在積極推出性能更好、外觀更靚和體驗更佳的新車型。特斯拉上海工廠生產的Model3已經實現交付,比亞迪漢EV/DM、小鵬P7、蔚來EC6、寶馬純電動iX3等一批新能源車型也將陸續上市。隨著新車型的相繼面世,新能源汽車的供給端將更加豐富。

儘管疫情後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復甦值得期待,但受疫情全球蔓延的不利影響,國內車市短期內恐怕難以出現報復性反彈。在新能源汽車生產領域,中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內供應鏈,電池、電機和電控系統的絕大多數零部件基本實現了國產化,但仍有一些關鍵零部件需要國外供應商提供。

由於國內整車和零部件企業還備有一定數量的存貨,全球供應鏈中斷對國內生產的短期影響基本可控,但如果海外疫情在未來三個月內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將影響全球供應鏈,就有可能再次衝擊國內新能源汽車企業的正常生產秩序,受影響嚴重的企業甚至可能面臨停工停產風險,這將導致新能源汽車的產能恢復大打折扣。

不僅如此,黯淡的全球增長前景也可能會對國內消費者決策產生消極影響。在收入水平不穩定甚至可能下降的預期下,購買新能源汽車作為非剛性的大宗家庭支出,即便有政府補貼和上牌便利的加持,家庭部門在購車決策時可能也會猶豫不決。

來自中汽協的統計數據也表明,3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銷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了56.9%和53.3%。如果觀察今年第一季度的情況,新能源汽車產銷同比下降幅度更是分別高達60.2%和56.4%。因此,儘管中國汽車市場正在從疫情暴擊中逐步復甦,但在全球經濟恢復穩定之前,新能源汽車市場要想實現持續增長尚待時日。

本土車企面臨較大壓力

經過多年培育,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產銷市場,比亞迪、北汽新能源、蔚來等一批新能源汽車企業脫穎而出,此外,贛鋒鋰業、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企業也成長為全球汽車供應鏈中地位舉足輕重的供應商。按照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徵求意見稿),未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仍然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儘管中國新能源汽車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零部件關鍵技術和生產工藝、整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與國外的先進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的總體成本仍然較高,價格偏貴,較之於燃油車性價比並不突出,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能源汽車的進一步普及。

隨著跨國汽車企業的紛至沓來,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格局也在發生重大變化。特斯拉上海工廠已於今年開始向國內客戶交付新車,憑藉良好的性能和舒適的體驗,特斯拉的市場份額迅速提升,Model3不僅登上3月份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榜首,且其銷量超過了分列第二、三位的比亞迪秦EV和北汽新能源EU系列的銷量之和。

隨著老牌跨國車企的電動化轉型,以及寶馬、大眾、豐田等企業都將陸續推出一批新能源車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將日趨激烈。這固然會增加消費者的選擇空間,但也會使本土新能源汽車企業面臨更大的市場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