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日本不偷襲珍珠港,美國會參戰嗎?歷史的結局會改變嗎

日本軍國主義是每一箇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因為中國人在14年抗戰中死傷慘重,面對日本的進攻,除了用人命去填,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國民革命軍更是在戰爭前期被打殘了,一直到抗戰結束都沒恢復元氣。整個戰爭過程中被壓制的狀態,讓今天逐漸強大起來的中國怒火中燒。

而美國人在中途島之後,一路花式吊打日本也算是給中國軍民出了一口氣。雖然可惜沒能親手終極舊日本,但是結果終究還是讓憋了一口氣的中國人喜聞樂見。但是也有不少人埋怨美國,如果他們不是光顧著賣軍火,提早幾年參戰,那麼可能就沒日本什麼事情了。

而眾所周知導致美國參戰的導火線是因為珍珠港事件,那麼如果沒有這次事件,美國會參戰嗎?

假設日本不偷襲珍珠港,美國會參戰嗎?歷史的結局會改變嗎

說起戰前局勢,很多人以為日本是非常風光的,畢竟所謂的“大日本皇軍”在中國戰場勢如破竹,東南亞的西方勢力也被日軍打得七零八落。但是日本卻是有苦自知:他們這個時候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因為到了二戰戰爭已經不是過往的那種二維的戰鬥了,而是海陸空的三維戰爭。因此,對於各種資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非常強烈,而日本海陸兩軍也分別制定了“南進”和“北進”兩套戰略。而隨著“北進”被蘇聯挫敗(詳情可看往期文章《假設歷史·二戰日本如不採用南進戰略能改變戰局嗎?》),日本徹底把戰略重心南移盯上了老歐洲的殖民地。

早在1935年,日本就對荷蘭控制下的東印度群島垂涎三尺,作為列強中最弱的荷蘭,卻坐擁無比豐富的石油儲備,簡直天理難容!而荷蘭人也不是傻瓜,對日本的狼子野心早有預防。為此聯合了英美和中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此外,鐵礦和鋼鐵這種戰略物資更是禁運重點。日本媒體取這四個國家的英文首字母,將其稱之為“ABCD”包圍圈。

由於日本的石油八成依賴進口,於是日本海軍上將高橋三一表示和美國撕破臉是必要的。

假設日本不偷襲珍珠港,美國會參戰嗎?歷史的結局會改變嗎

很多人對歐美列強的印象,多是停留在19世紀中後期,那個在中國橫行霸道,目中無人的樣子。可是到了20世紀,一切都變了,不是他們變弱了,而是大時代的改變由不得他們如此了。在過去只有富有的男性公民,才有投票的權利,因為只有他們可以輕鬆負擔起投票的稅收。在美國的馬塞諸塞州,投票稅甚至可以佔據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②因此當清政府的一口通商政策侵害到英國商人的利益的時候,鴉片戰爭就是註定的了。

但是到了20世紀初,普選制度出現了,政府的組建不再是10%的人口決定了。與有著各種利益糾葛,或者秉承著極高理想的精英階層不同,普通民眾一般只關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偏偏不久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又讓整個西方的厭戰情緒高漲。也正是這種情緒,讓

假設日本不偷襲珍珠港,美國會參戰嗎?歷史的結局會改變嗎

的英法對納粹選擇了妥協,最後導致不可挽回的損失。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這種情緒更為嚴重。

因為大洋的隔絕,和歐洲大陸不同,無論是什麼樣的勢力,一般都不會把目標瞄準美國本土,哪怕是日本,也就是想要搶奪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地盤而已。因此,當墨西哥這個家門口唯一有可能威脅到自己的敵人被放倒之後,美國就迅速轉入了“不干預主義”。雖然之後由於納粹佔領法國等緣故,讓美國感到了強烈的不安,導致1940年的民調顯示,有67%的美國人認為德國的勝利會對美國造成威脅。大約有71%的美國認為應當對年輕人進行強制軍事訓練。到了1941年有72%的美國人認為,打倒納粹比讓美國遠離戰爭更加重要。

有意思的是,雖然民眾一改態度,堅持對納粹進行防備甚至是打擊,但是由於美國間接選舉的特性,導致珍珠港事件之前,國會中的“不干預主義”依舊佔據主導地位。他們甚至威脅彈劾主戰的總統羅斯福。同時,德國移民也在努力阻止祖國和母國的開戰。羅斯福總統一表露出對德開戰的意思,就導致1940年總統選戰中沒了7%是選票,其中大部分的選票是在德裔移民的社區丟的。當然,隨著美國人對納粹本質的進一步瞭解,以及國會中的不干預主義慢慢地消退,美國正式參戰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假設日本不偷襲珍珠港,美國會參戰嗎?歷史的結局會改變嗎

日本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