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想象力的来源

你看过《流浪地球》吗?

近日来,《流浪地球》成为中国大陆最火电影。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原著的卓越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现在繁忙而现实的中国人所缺少的。公众号“花生地”总结了《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的想象力来源。

央视的《朗读者》节目里,刘慈欣回忆:自己6、7岁时,看到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升空。中国航天事业划时代的那一天,给了他强烈的心灵震撼,触动了他的科幻神经。他说:“宇宙之广阔,超过我的那种很天真的想象。”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想象力启蒙。

另外,大量阅读、持续阅读是刘慈欣想象力的源泉。小时候,刘慈欣最先接触到的科幻作品,是作家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和《飞向冥王星的人》。

到了稍微大一点,他开始迷上了现代科幻小说之父,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读了《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海底两万里》等书。从那时起,刘慈欣萌发了环游世界的想法。虽然在当时,他去过最远的距离也就是从上海到杭州。

刘慈欣少年时的书单,还包括《托尔斯泰文集》《白鲸》《太空神曲》……以及他的最爱之一: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从这本书里,他领会到科技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学会用另外一个视角看待世界,也就是非人类为中心的视角。

整个大学,刘慈欣都泡在图书馆里。而这时,他遇上了对他写作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英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2001:太空漫游》。刘慈欣总是谦虚地说:我的一切作品都是对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刘慈欣认为,人生的美妙之处在于迷上一样东西。

从阅读到写作,是一个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跨过这个桥梁并不容易,需要才华,更需要迷恋、信仰和使命感。刘慈欣在《球状闪电》里写到:人生的美妙之处在于迷上一样东西。因为迷恋科幻,所以他才愿意去创作。

而人的一生如何度过,归根结底,或多或少都与信仰相关。有人信仰物质与金钱,也有人信仰精神探险。刘慈欣属于后者。

有了信仰,就有了使命感。在谈到创作科幻小说的初衷时,他说过:“我是要把自己想象的世界展现给广大读者。”科幻创作,就是激励人们打开想像力,去仰望星空、关心广阔的宇宙,甚至投身其中。

总之,想象力,不仅是一种可以激发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人生的选择。刘慈欣那令人惊异的想象力,来源于祖国的科技成就、不断阅读、以及对科学幻想的迷恋。

你的人生中,最着迷的一件东西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