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革命遺址遺蹟(2)時代楷模靳月英

靳月英,河南省鶴壁市淇縣黃洞鄉魚泉村人,是一位96歲高齡、64年黨齡的女英雄、老模範。她身居大山,腳踏實地,幾十年如一日,為家鄉奉獻,為教育助力,與軍隊情深,與荒山決戰,譜寫出一曲曲蕩氣迴腸、感人肺腑的壯麗篇章,她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位農村普通黨員職責義務。她是時代的楷模,先後獲得全國擁軍模範、全國綠化模範、全國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在她的人生歷程中,有100多次受到黨和政府的嘉獎。先後7次赴京參加全國表彰大會,受到黨和國家三代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她的事蹟兩次被編入中學生教材,是廣大幹部群眾敬仰和學習的榜樣。她塑造了一代楷模的光輝形象。


鶴壁革命遺址遺蹟(2)時代楷模靳月英

擁軍深情

1942年,靳月英在抗日戰爭時期和丈夫馮清海一道參加了革命。丈夫在抗日前線浴血奮戰,抵禦日頑,靳月英在後方帶領群眾抬擔架、救傷員、送軍糧、做軍鞋忙支前。為消滅敵寇、為民族獨立,為建立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奉獻著寶貴的青春。

1947年,馮清海在淇縣三里屯戰鬥中為掩護區長楊貴同志(後來帶領林縣人民修建紅旗渠的縣委書記)和戰友壯烈犧牲。時年靳月英年僅24歲,懷裡揣著一個剛滿8個月的兒子小鎖。丈夫的突然離去,靳月英頓時感覺像天塌了一樣。然而,逆境中的靳月英沒有就此消沉,她掩埋了丈夫,擦乾了眼淚,毅然投入到解放戰爭的滾滾洪流之中,把對丈夫的愛延續到人民子弟兵身上,並與人民軍隊結下了幾十年割捨不斷的深情。

從革命戰爭年代到和平建設時期,靳月英幾十年如一日,每年都要為軍隊辦實事辦好事。每年的“八一”節,她買來毛巾、背心、襯衣、保溫杯、礦泉壺等物品寄送給部隊或親自送到子弟兵手中。據當地民政部門統計,自解放以來,她向部隊送、寄的慰問品有30萬多件,摺合人民幣50多萬元。

為這50萬多元,一個帶著孩子生活在山村的婦女,除了從每月的撫卹金中省些外,不知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春天,靳月英去山上採集中草藥;夏天,靳月英翻山越嶺,在一棵棵槐樹上摘槐米;秋天,靳月英提上籃子沿著山路採野果;冬天,她又拿上鐮刀把滿坡滿坡的草割成堆、堆成山。為此,她從樹上掉下摔傷過腰,也曾從山崖上摔下,導致左臂骨折。

在魚泉村,每年新兵要走的日子是靳月英家裡最熱鬧的時侯。她把新兵拉到自己家裡,親親熱熱地請他們吃頓餃子,再塞給他們幾十塊錢,讓他們到部隊好好幹,別想家。新兵走了,她還常常到新兵家裡走走看看,幫助解決些困難。

新兵李俊清的爺爺奶奶常年有病,他是流著淚去當兵的。靳月英為了讓他安心,就三天兩頭地往他家跑,送點米、面、點心。後來,靳月英又到集市買了頭圓滾滾的小豬送到俊清家,讓他家把豬養大後賣點錢看病。

同李俊清家一樣,魚泉村58戶軍屬,誰都能談上一串與靳月英相聯繫的故事。

基層中堅

新中國成立到1984年,靳月英一直是農村最基層的黨員幹部,先後擔任村婦聯主任、副社長、副大隊長、村黨支部委員等。

作為一名最基層的黨員幹部,靳月英始終不忘宗旨,牢記使命,五十年代起,靳月英就帶領群眾開山劈石,壘砌梯田、開溝挖渠,男勞力身上有多少汗,剛強的靳月英汗水一點沒有少流,經過連續十多年的奮戰,她們在村周圍的荒石灘上開墾出了400畝平展展的水澆地。

作為一位烈士遺孀,靳月英的日子也很清貧,但她時刻惦記著山村的貧困戶、五保戶。逢年過節,她都要挨家挨戶去照看。就是平時,地裡拔下幾棵菜、山上摘下幾粒果,也要拐個彎,為困難戶送一些。村裡有兩個沒兒沒女的“五保戶”,一個叫邢閆氏,一個叫牛軟梅,靳月英像親人一樣悉心照顧了她們一二十年,直到為她們養老送。

魚泉村地處深山區,一些人想致富沒門路,靳月英就從當地實際出發,用政府發給她的補助金和勞動收入買來小雞和豬娃,送給困難戶發展家庭養殖業。在靳月英的幫助下,這幾家都走上了勤勞致富之路,有的還蓋起了新瓦房。

靳月英一輩子嘗夠了沒文化的苦,所以對山村教育她時刻掛在心上。每逢教師節,靳月英總是要帶上慰問品,送給學校的每位教師,勉勵他們好好工作,為山村培養好人才。

對村裡的孩子們,她用自己的補助金和上山割草換來的錢買來筆記本、鉛筆、毛巾、茶缸等送給他們,還經常給他們講革命故事,希望他們好好學習、健康成長,儘快掌握建設山村的本領。

2001年,魚泉小學有四名學生因交不起學費面臨退學。再苦不能苦孩子,靳月英把手裡僅有的200多元送到學校,解決了孩子們的上學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在國家免費義務教育實施前,靳月英共資助過20多名中小學生。

靳月英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她像陽光,為山區教育播撒著溫暖。她像雨露,滋潤著山村教師的心田。

鶴壁革命遺址遺蹟(2)時代楷模靳月英

荒山綠夢

靳月英家鄉的山植被太差了。據專家說,這一帶屬淺山石灰岩第一二階梯的陡升地帶,石灰岩上的土層僅有十幾公分厚,這裡山勢陡峭,坡度在70度左右;雨量極少,年均降雨量不足50毫米,惡劣的生態環境排斥著廣大山民的綠色夢想。當地自古流傳“東嶺光禿禿,西嶺禿光光,種草草不長,栽樹難乘涼”的民謠。

讓荒山變青,在石頭上種樹,靳月英的青山夢在1984年萌發了。

1984年八一前夕,61歲的靳月英走出大山,到首都參加擁軍優屬、擁政愛民雙先大會,從北京回來後,值農曆中元節,當地人有上墳祭典的習俗。靳月英帶著兒子小鎖,去後山祭典丈夫。走在沉寂的山路上,靳月英對兒子說:“我這次坐火車去北京,一路上看到兩邊都是綠油油的。我也想在你爹這四周的山上栽上樹,讓荒山變得青青綠綠的”。兒子說“人家栽了幾十年都栽不活,你能栽活?”靳月英說“娘想試試。幹部咱不當了,可娘還是個黨員,也沒有聽說黨員退休啊!娘是黨的人,想給黨增增光,搞一片綠化林;搞成了,群眾綠化就有信心了,再栽上一片經濟林,說不定咱山區老百姓還有盼頭”……

說幹就幹。第二天,靳月英扛起钁頭,挎上籮筐,帶上乾糧和水葫蘆就上了山。從此,她便與山結緣,與石為伴,風餐露宿,日復一日為實現她的青山夢而奮鬥不停。

靳月英栽樹下的是繡花功夫。在陡峭的山坡上,靳月英揮钁頭挖樹坑,用雙手碼圍堰,有時花費兩三個時辰,還做不成一個魚鱗坑。坑裡缺土,她就揹著籮筐爬上爬下,從石縫裡一點一點地往外摳,再一把把填進坑裡。

到了次年,在這架被稱為仙人梯的山坡上,靳月英已經碼好200多眼樹坑。她賣掉豬娃,換來200多株側柏苗,精心栽種到了山上。沒想到大旱之年,坑裡土都曬焦了,老天爺乾瞪眼就是不掉雨滴。為了讓小苗成活,靳月英卯足勁,每天不停歇地從山下的水庫擔水往山上爬,她不顧自己已是60多歲的人了,一趟一趟地上山下山往還奔波。靳月英年青時敢與男勞力比高低,到了這把年紀,她每次只能挑兩個半桶的水,就這,她也記不清多少次腳下打滑,人翻桶壞水傾灑,腿腳胳膊被尖硬的石頭欺負,鮮血染透衣裳。

關於爬山跌傷的事,靳月英曾對前來採訪的各級媒體說:“有時跌得太疼了,我委屈得坐在山坡上哭。我哭哭就不哭了,我對自個兒說,又不是別人叫你乾的,沒決心就回去!”哭一陣,擦擦淚,想通了,爬起來接著幹。

下了苦功就會有回報。1985年雖遇大旱,路過的村民忽然發現,那面山崖上泛起一片片青綠——靳月英竟然種活了170多棵柏樹。

點點綠色讓靳月英的夢想閃放出光芒,她早已忘掉了年紀,幹得更帶勁了。

馮小鎖那時在鄉民政所工作,一天晚上,左等右等不見娘回來,就進山去找。原來靳月英從高崖上跌下來,摔折了胳膊,起不來身了。她被兒子揹著回家,路上還自言自語:“別樹沒種成,再把命搭上。”可一回到家,她對家人說:“命搭就搭了吧,總算幹了點事。”

有一次,兒媳婦進山送飯,遠遠看見山坡上,婆婆手纏毛巾,頭枕著扁擔睡著了,旁邊一隻桶裡還有半桶清水。正值三伏天,即使人在樹蔭下也熱得難受,何況山坡勞作的年邁老人。兒媳婦很是感動。孫女們有時也逗老太太:“等你以後沒了,不給你糊房糊車糊電視,給你紙糊幾把钁頭、幾副籮筐燒給你用,讓你到那邊還幹。”靳月英笑笑。她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我是黨員,黨員沒有退休日,只要身體爭氣,能活九十我幹到九十,能活一百我幹到一百。”

拗不過,又放不下,家人同心協力,一併加入到荒山植樹造林的行列。   

北坡栽滿換南坡,東嶺幹完去西崖。仙人梯、大鰲山、南絕頭、過路泉、南嶺、後坡、林泉嶺、庫南崖、陰坡等,到處是靳月英一家人的身影。他們一棵樹苗一棵樹苗地栽植,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突擊,挑水桶的挑水桶,拎籮筐的拎籮筐。靳月英年紀更大了,使不動大钁頭了,就讓兒子打了把專用的小钁頭。

平日裡,到靳月英家來是見不到人的。有一次,部隊的人來看望靳月英,爬了兩道嶺,才見到在山上忙著勞作的靳月英一家人。官兵深受感動,就陪她們在山上幹了一天活。

如今,全家四代人忙忙碌碌,都為山青。在曾孫馮超的記憶裡,他從小就跟全家種樹,太奶奶也不嫌累,一天到晚手不停,山上總有幹不完的活兒。靳月英帶家人在種植側柏的同時,還根據山地情況,在土層較厚的地方,栽上花椒樹、核桃樹、柿樹等經濟樹木。

山嶺上,呈現的是一幅幅這樣的圖景:日頭下,雨雪中,钁頭擊打著石頭,美妙的聲音在山間迴盪;亂石經雙雙巧手,碼成一眼眼魚鱗坑,似閃爍跳動的音符。每逢山風颳起,山上有跪有趴、有蹲有坐,姿態優美無限。一年四季,日復一日,辛勤勞作,不計寒暑。身前,滿目荒涼,身後,片片青綠。

靳月英懷著對人民子弟兵的愛,懷著對自己丈夫的眷戀,給青山命名,叫“八一紀念林”。

榜樣力量

受靳月英無私奉獻、帶家人荒山植樹的精神感召,村裡一位老黨員馮六群坐不住了,他和王小六、楊東慶、王國成、靳安國、靳守信、王小林、李小羔、王富林、王軟貴、馮躍魁等13位村民,自發成立了“靳月英八一造林隊”。

西魚泉村已經74歲的王小六,提起當年植樹還激動不已:“要不是靳月英,我們村周邊的山還是荒山,栽樹難,成活更難,是她領著我們一路艱難的走了過來”。

10年時間,靳月英帶領他們先後開闢了8個山頭13面荒坡,栽種樹木超過20萬株,染綠了太行深山區的110多公頃缺土少水、坡陡石硬的山嶺。

1994年,國家太行山綠化工程全面鋪開。1995年春,淇縣號召幹部群眾“向靳月英學習,向太行山宣戰”。全縣當年22萬人,每天出動10萬人植樹造林,綠化荒山。靳月英孫輩兩男三女匯入洪流,一個個都是示範植樹的好手。

該縣北起縣界小柏峪,南至崇嶺雲夢山,縱向綿延28公里的200多座山頭上插遍紅旗,劃分了八大戰區。那時全縣動員,搭帳篷、埋鍋灶,總指揮部設在靳月英家不遠處奪豐水庫的帳篷裡,很多人吃住在山上。形成改革開放後空前的群眾大會戰的恢宏場面。

在會戰開始階段,有些幹部心存疑慮:在石灰岩上栽樹,如同在火上放青苗,能成活嗎?

縣裡就帶著大家去看靳大娘種樹的山,學習“靳月英標準”。靳月英的孫子孫女們現場挖坑示範。後來,這樣的挖坑方式被幹部群眾稱之為“靳月英樹坑”。廣大幹部通過親身在山上勞動,更敬佩靳月英精神的可貴。一個機關幹部,辛苦一天,才能挖出兩眼標準坑。即使到今天,機械發達,太行山上種樹還是靳月英的方法最管用。

有人算過一筆賬:十年來,靳月英栽樹挖的土,壘樹坑搬運的石頭能裝滿6000多輛4噸重的大卡車,相當於搬走了一座小山。

淇縣集中會戰了6個月,4萬畝荒山種滿新苗。十萬大軍戰太行的事蹟經媒體報道後傳遍大江南北。當年的全國植樹造林現場會就選在淇縣召開。在靳月英“八一紀念林”的周邊,面對漫山遍野的魚鱗坑,時任林業部副部長祝光耀連說:目瞪口呆、心潮澎湃。

一分種九分管。剛成活的樹苗,一怕牲畜啃,二怕山火燃,三怕逢天旱。為此,縣裡成立了專業機構,看管山林。面對石厚土薄的狀況,為了高標準存活,縣裡年年對“責任林”進行評比,缺苗補栽;為了防火,淇縣機關幹部連續上山割了5年草,直到小樹長大。

自1994年太行山綠化工程全面鋪開,太行山區水土流失面積由7200多平方公里減少到3400多平方公里,每年減少土壤流失量800多萬噸,至少可蓄水11億立方米,徹底改變了過去“土易失、水易流”的狀況,乾旱、冰雹、洪澇等自然災害明顯減少。淇縣山裡,當年3%的綠化率,提高到今天的60%以上,又見到小葉朴樹等珍稀植物,連金錢豹等大動物都又見了蹤影。

靳月英勇於擔當、追夢青山的壯舉也讓當年首長、後任國務院扶貧辦主任楊貴非常感動,他專程從北京來到河南,來到曾經戰鬥過的太行山區,來到戰友靳月英身邊,追憶往事,淚水溢滿眼眶,兩雙手緊緊攥在一起。

原河南省文聯主席、著名作家南丁參觀了靳月英“八一紀念林”後頗有感觸地說:理想沒有跌落,英雄尚在人間。我在呼吸沒有被汙染的空氣,在讀一首非常純粹的、純淨無比的長詩。任何人,在靳月英精神面前都能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

中共中央侯補委員、鄉鎮黨委書記的榜樣吳金印,在聽完靳月英事蹟報告會後非常激動,他說:靳月英的精神是新時代的召喚,是我時刻要學習的榜樣!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主政河南期間,曾在一次幹部會議上,對靳月英給予高度評價,他說:“這位山區農民非常了不起,在石頭縫裡能夠種植這樣大密度的樹,是要付出相當艱苦努力的,也可以說是創造了一個奇蹟!”

時代楷模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靳月英當年栽下的柏樹,只有筷子那麼細,35年過去了,如今粗如碗口,鬱鬱蔥蔥,青冠罩山,生機昂然。

當年水庫南坡種下的果木經濟林,更是精心呵護。家裡豬圈、雞圈的糞通過水庫小船,一擔擔運到對岸,再扛上山坡,一捧捧埋到樹下。

村民們紛紛仿效,在荒山上種植經濟果木,如今,魚泉村近5萬棵經濟果木早已掛果,花椒、柿子、李子、核桃等結滿枝頭。新品種的核桃在市場廣受消費者青睞;優質品種大紅袍花椒通過互聯網電商平臺,已飄洋過海,銷售到西亞、歐美等國家。憑山林的收入,平均每個家庭都有上萬元的收入,20幾個家庭為此脫了貧。

青山倒影在庫水裡,青山更覺厚重;青翠欲滴的林木阻止了水土流失,使湖水倍顯清澈。綠水青山,已初步形成當地的金山銀山。這部山與水融合的傑作裡,有靳月英濃墨重彩的一筆。

96歲高齡的靳月英,幹不了什麼活了,但一提起青山,她立馬兩眼放出特有的情感。她說:“說實在話,這幾十年在山上,樹木就是家人。樹木也有靈性,是我千千萬萬的孩子啊!”

村上每月15日是黨員活動日,靳月英每次都要參加。會上發言她講的最多的,不是自己一生上百次獲得的獎勵和國際“地球獎”等榮譽,不是四次進京參加會議的經歷,不是兩次作為楷模列入學校教材,她魂牽夢繞的,是那片片青山,她講的最多的,是爬山跌倒的“狼狽”,是樹苗栽了死、死了栽的經歷;講的最多的,是她和家人因栽樹的爭執。她沒有多少豪言壯語,也不愛說過多的話,但一講到栽樹就精神十足,半天沒個完。平日有事沒事,隔三差五,靳月英就不由自主地到山上轉轉看看,看到前來旅遊觀光的外地人,她飽經風霜的臉上綻放出可愛的容顏,非要勸人家到家裡坐坐不可。

靳月英是遠近聞名老英雄、老模範,每遇媒體採訪或上級領導來探望時,她最興奮的,就是帶著他們爬上坡壁,去參觀她的“八一紀念林”,去品嚐那誘人的山果。

靳月英為全家四代接力、不捨青山而欣慰。她告誡在鄉里負責扶貧工作的重孫子馮超:要牢記太爺爺打江山的付出,永遠跟黨走,為民服好務。

榜樣,是時代的動力。從一個人到一群人,靳月英精神感召時代,影響民眾。在當前全國上下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號召,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中,融入靳月英精神,學習她心底純潔,把黨的使命刻在心裡的可貴品質;學習她不以善小而不為,助學、擁軍、綠化,為黨的形象處處添彩的舉動;學習她淡漠名利,只求付出不求索取的高尚品格;學習她初心永駐,奉獻青山的堅定信念,對於自覺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把主題教育學習作為一次理想信念的再洗禮,堅守初心,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主動擔當作為,銳意攻堅克難,具有不可或缺的教育意義。

來源:鶴壁黨史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