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村了,打造“鄉村版楓橋經驗”解碼麗水市遂昌縣基層治理、網格建設新路徑

來源:浙江法制報

走訪群眾

“1+X”一格一警

普法教育室

民事村了,打造“鄉村版楓橋經驗”解碼麗水市遂昌縣基層治理、網格建設新路徑

慈孝文化學堂

  見習記者 胡宗昊

  通訊員 章海燕 徐超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走進山城遂昌,踏訪於梯田相間的古村落,彷彿來到世外桃源。遂昌縣位於浙江省西南部,地處錢塘江、甌江之源頭,仙霞嶺山脈貫穿全境,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

  2019年,遂昌緊跟平安浙江建設的時代步伐,弘揚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以“遂昌奮鬥”落實“麗水之幹”,努力建設基礎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眾更滿意的“平安遂昌”,為全市創建平安浙江示範區、打造全國最平安城市貢獻了遂昌力量、遂昌元素。

  黨建統領為核心

  奏出平安“交響樂”

  年年“平安縣”不是一日建成的。長久以來,遂昌以黨建統領為核心,規範提升全科網格建設,形成“1+2+N”的全科網格模式。“1”即一名網格長,由村支部書記或村監會主任擔任;“2”是網格指導員,由聯繫領導和駐村幹部擔任;“N”是專職網格員和若干全科網格員,他們在村、社區黨支部的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形成合力,村、社區黨建的各項工作和網格工作互相融合,協調推進。

  總面積2539平方公里、總人口23.1萬的遂昌,依據人口、面積、交通等要素,科學合理劃分網格。其中實有人口80—100戶為區域單位劃分網格,實有人口50戶以上的自然村單獨設立網格,空心村、無人村、整村搬遷等特殊情況多的村設為一網格,工業園區、居民小區以及外出人口集中居住地等特定區域視情設立網格。

  此外,遂昌積極推動縣級“四平臺”派駐人員力量下沉到鄉鎮街道,使更多的執法、管理、服務資源向一線傾斜,確保“四平臺”線上信息互通互聯、線下力量協調配合。

  以組團服務為橋樑,遂昌創新實施“1+X”服務機制。“1”是指專職網格員,“X”是指包格民輔警、信訪代辦員、法律顧問、家庭醫生、心理諮詢師、林業技術指導員等下沉服務人員。

  遂昌縣法院機關第一黨支部書記張建華便是“X”隊伍中的一員。駐企期間,張建華多舉措為企業提供服務,助力企業達產達效。疫情期間,他還運用專業知識向企業解讀特殊時期稅收、租金等減免政策,在幫助企業復產的同時減輕企業負擔。駐企服務以來,張建華先後走訪企業30餘次,幫忙解決企業問題10餘個。

  “三治融合”為基礎

  夯實基層社會治理

  遂昌全縣戶籍人口23萬,其中19萬多在農村。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鄉村在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為順應這一需求,這些年遂昌把鄉風文明建設作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抓手。

  百善孝為先,遂昌傳承和弘揚慈孝文化,定期舉辦慈孝文化節、慈孝大講堂、慈孝家風傳承等系列活動,同時以黨員幹部和青少年為主,突出示範和帶動作用,開展慈孝之星、慈孝家庭、慈孝村(社區)、慈孝企業等典型評選,在全社會樹立起“慈孝遂昌”的道德標準。

  遂昌還發動專家學者、文化教育工作者、社會人士和農民志願者組成鄉村文明促進會,積極開展“鄉賢+人民調解”工作。吸收農村“三老”人員、鄉賢代表、熱心村民加入調解員隊伍,充分發揮村民相互協調、化解矛盾、理順情緒的積極作用,促進民事民管、民事民調,構建和諧社會關係。目前,遂昌已有20個鄉鎮街道建立了鄉賢聯誼會、鄉村文明促進會、村民議事會,協助開展移風易俗專項治理、文明村鎮創建等行動。

  在遂昌,還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志願服務團隊——鄉村文明講師團。鄉村文明講師團成立於2014年,通過搭建融合各行業的宣講大平臺,建立宣講人才庫,以凝聚思想共識、提升百姓素質、引領社會新風為目的,向全社會傳播精神文明的種子,帶動鄉村文明和經濟社會發展。村(社區)通過“點單”,由縣鄉村文明講師團派出對口專家進行服務。他們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理念傳播到千家萬戶,在全縣各鄉鎮(街道)、社區、學校、企業,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

  律師周振芬於2014年加入鄉村文明講師團,主講法律法規知識。周振芬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過到各鄉鎮(街道)、學校開展法律知識宣講,把自己所學的法律知識普及給更多的人,就是最滿足和最開心的事。”

  近年來,遂昌以“三治融合”為基礎,以“耕讀+慈孝文化”弘揚德治教化力量,以“人民調解+文明促進會”鞏固和諧自治氛圍,以“法律顧問+文明講師團”強化民主法治意識,不斷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

  矛盾糾紛不出村

  打通“最後一公里”

  在遂昌應村鄉應村村,一塊黑板成為了村民們反映心聲的地方。這塊黑板是村務群言欄,成了早些年村裡幹群的“連心橋”,村民有什麼想法要求,哪怕是牢騷吐槽,都可以直接在黑板上留言。雖然現在開設了鄉級微信公眾號和微信群、黨員微信群等代替其功能,但應村為了給不會使用智能機的老年人提供便利,仍然保留著這塊黑板,它也成為了時代的印記。

  村民們遇到了煩心事,常常還是會先想到這裡。“我們村口那條路希望政府能幫我們爭取立項建設,現在我們老百姓出行都是靠肩挑背馱的,太不方便,如果這條路能建成,能極大方便我們的生產生活。”一大早,應村村民付立棠來到村委辦公室,向村黨支部書記周嶽運反映修路問題,並在村務群言欄上留下了自己的建議。

  老付所說的這條路連接著兩個自然村,其中一段經過一戶村民的田地,由於涉及補償問題,工程一直沒能推進。瞭解相關情況後,周嶽運組織村兩委前後十多次上門做村民工作,最終解決了問題,村口的路終於順利施工。

  早在2013年,應村鄉便推出“民事村了”工作法,通過村務群言欄,及時解決村民的問題。村裡還選拔出調解能力強、熟悉全鄉情況、工作熱心主動的調解能手和鄉賢,組成“1+9+N”調解服務模式,即1支鄉級服務隊、9支村級服務隊伍加若干名網格員,由鄉指揮中心統一調配,使矛盾糾紛及時有效化解。

  應村村以“矛盾糾紛現場了、便民服務代辦了、項目建設包乾了、生態價值轉化了、富民強村持續了”為核心的“民事村了”工作法,將99%的矛盾糾紛消除在萌芽狀態,先後獲得了全國文明村、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省農民創業示範村、省五星級民主法治村、省果蔬採摘旅遊基地等“金字招牌”。

  去年,應村鄉還升級“民事村了”互聯網+模式,網格員主動上門收集群眾建議,並上傳到統一的政務服務平臺,通過部門間協同配合提高辦理效率。遂昌縣委政法委副書記李建華說,“民事村了”拉近了幹部與村民間的距離,架起了溝通的橋樑。目前,遂昌縣210個村(社區)已實現“民事村了”全覆蓋。

  結合鄉村振興新形勢、新特點、新要求,遂昌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最多跑一次”改革、“麗水之幹”新要求融入村域治理的各方面全過程,將“民事村了”打造為“鄉村版楓橋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