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村了,打造“乡村版枫桥经验”解码丽水市遂昌县基层治理、网格建设新路径

来源:浙江法制报

走访群众

“1+X”一格一警

普法教育室

民事村了,打造“乡村版枫桥经验”解码丽水市遂昌县基层治理、网格建设新路径

慈孝文化学堂

  见习记者 胡宗昊

  通讯员 章海燕 徐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走进山城遂昌,踏访于梯田相间的古村落,仿佛来到世外桃源。遂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处钱塘江、瓯江之源头,仙霞岭山脉贯穿全境,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2019年,遂昌紧跟平安浙江建设的时代步伐,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以“遂昌奋斗”落实“丽水之干”,努力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满意的“平安遂昌”,为全市创建平安浙江示范区、打造全国最平安城市贡献了遂昌力量、遂昌元素。

  党建统领为核心

  奏出平安“交响乐”

  年年“平安县”不是一日建成的。长久以来,遂昌以党建统领为核心,规范提升全科网格建设,形成“1+2+N”的全科网格模式。“1”即一名网格长,由村支部书记或村监会主任担任;“2”是网格指导员,由联系领导和驻村干部担任;“N”是专职网格员和若干全科网格员,他们在村、社区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形成合力,村、社区党建的各项工作和网格工作互相融合,协调推进。

  总面积2539平方公里、总人口23.1万的遂昌,依据人口、面积、交通等要素,科学合理划分网格。其中实有人口80—100户为区域单位划分网格,实有人口50户以上的自然村单独设立网格,空心村、无人村、整村搬迁等特殊情况多的村设为一网格,工业园区、居民小区以及外出人口集中居住地等特定区域视情设立网格。

  此外,遂昌积极推动县级“四平台”派驻人员力量下沉到乡镇街道,使更多的执法、管理、服务资源向一线倾斜,确保“四平台”线上信息互通互联、线下力量协调配合。

  以组团服务为桥梁,遂昌创新实施“1+X”服务机制。“1”是指专职网格员,“X”是指包格民辅警、信访代办员、法律顾问、家庭医生、心理咨询师、林业技术指导员等下沉服务人员。

  遂昌县法院机关第一党支部书记张建华便是“X”队伍中的一员。驻企期间,张建华多举措为企业提供服务,助力企业达产达效。疫情期间,他还运用专业知识向企业解读特殊时期税收、租金等减免政策,在帮助企业复产的同时减轻企业负担。驻企服务以来,张建华先后走访企业30余次,帮忙解决企业问题10余个。

  “三治融合”为基础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

  遂昌全县户籍人口23万,其中19万多在农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乡村在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为顺应这一需求,这些年遂昌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

  百善孝为先,遂昌传承和弘扬慈孝文化,定期举办慈孝文化节、慈孝大讲堂、慈孝家风传承等系列活动,同时以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为主,突出示范和带动作用,开展慈孝之星、慈孝家庭、慈孝村(社区)、慈孝企业等典型评选,在全社会树立起“慈孝遂昌”的道德标准。

  遂昌还发动专家学者、文化教育工作者、社会人士和农民志愿者组成乡村文明促进会,积极开展“乡贤+人民调解”工作。吸收农村“三老”人员、乡贤代表、热心村民加入调解员队伍,充分发挥村民相互协调、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积极作用,促进民事民管、民事民调,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目前,遂昌已有20个乡镇街道建立了乡贤联谊会、乡村文明促进会、村民议事会,协助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治理、文明村镇创建等行动。

  在遂昌,还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志愿服务团队——乡村文明讲师团。乡村文明讲师团成立于2014年,通过搭建融合各行业的宣讲大平台,建立宣讲人才库,以凝聚思想共识、提升百姓素质、引领社会新风为目的,向全社会传播精神文明的种子,带动乡村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村(社区)通过“点单”,由县乡村文明讲师团派出对口专家进行服务。他们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念传播到千家万户,在全县各乡镇(街道)、社区、学校、企业,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

  律师周振芬于2014年加入乡村文明讲师团,主讲法律法规知识。周振芬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过到各乡镇(街道)、学校开展法律知识宣讲,把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普及给更多的人,就是最满足和最开心的事。”

  近年来,遂昌以“三治融合”为基础,以“耕读+慈孝文化”弘扬德治教化力量,以“人民调解+文明促进会”巩固和谐自治氛围,以“法律顾问+文明讲师团”强化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矛盾纠纷不出村

  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遂昌应村乡应村村,一块黑板成为了村民们反映心声的地方。这块黑板是村务群言栏,成了早些年村里干群的“连心桥”,村民有什么想法要求,哪怕是牢骚吐槽,都可以直接在黑板上留言。虽然现在开设了乡级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党员微信群等代替其功能,但应村为了给不会使用智能机的老年人提供便利,仍然保留着这块黑板,它也成为了时代的印记。

  村民们遇到了烦心事,常常还是会先想到这里。“我们村口那条路希望政府能帮我们争取立项建设,现在我们老百姓出行都是靠肩挑背驮的,太不方便,如果这条路能建成,能极大方便我们的生产生活。”一大早,应村村民付立棠来到村委办公室,向村党支部书记周岳运反映修路问题,并在村务群言栏上留下了自己的建议。

  老付所说的这条路连接着两个自然村,其中一段经过一户村民的田地,由于涉及补偿问题,工程一直没能推进。了解相关情况后,周岳运组织村两委前后十多次上门做村民工作,最终解决了问题,村口的路终于顺利施工。

  早在2013年,应村乡便推出“民事村了”工作法,通过村务群言栏,及时解决村民的问题。村里还选拔出调解能力强、熟悉全乡情况、工作热心主动的调解能手和乡贤,组成“1+9+N”调解服务模式,即1支乡级服务队、9支村级服务队伍加若干名网格员,由乡指挥中心统一调配,使矛盾纠纷及时有效化解。

  应村村以“矛盾纠纷现场了、便民服务代办了、项目建设包干了、生态价值转化了、富民强村持续了”为核心的“民事村了”工作法,将99%的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村、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省农民创业示范村、省五星级民主法治村、省果蔬采摘旅游基地等“金字招牌”。

  去年,应村乡还升级“民事村了”互联网+模式,网格员主动上门收集群众建议,并上传到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通过部门间协同配合提高办理效率。遂昌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李建华说,“民事村了”拉近了干部与村民间的距离,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目前,遂昌县210个村(社区)已实现“民事村了”全覆盖。

  结合乡村振兴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遂昌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多跑一次”改革、“丽水之干”新要求融入村域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将“民事村了”打造为“乡村版枫桥经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