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正午影视的古装大戏《清平乐》已经慢悠悠的进入了后期。唯一大男主赵祯,经历了为人子到为人夫再到为人父。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剧情一直很稳定。

稳定的平淡着

或者说,寡淡着


唯一大男主宋仁宗

《清平乐》改编自小说《孤城闭》,但主创正午影视拿到版权后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原本只是讲述福康公主个人苦闷生命的小故事,被扩展为讲述仁宗皇帝一生的大命题,福康公主仅仅作为仁宗的长女,占据后期很短的篇幅。


就这样,《清平乐》成为了展示唯一大男主宋仁宗赵祯的命运叙事。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这是一个相当宏大的命题。

仁宗是北宋承上启下的时期,这个时期,主君宽和,名臣辈出,这个时期又是纷乱和变法开启的时代,仁宗本人的后宫故事层出不穷,最后因本人无子嗣传位于侄子英宗,更是开启了濮议之争。


总之,仁宗的前朝后宫,有太多的故事可以书写。加上正午一贯的精品保证,前不久北宋背景的知否又显示了其能够还原北宋风貌的能力。因此大家对清平乐抱有许多的期待。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的火热之心渐渐冷却。精致的服化道难以掩饰剧情的苍白无力,历史名人的光环也遮不住肤浅散乱的表述方式。

朝堂剧不像朝堂剧,后宫剧不像后宫剧,剧情乏善可陈,叙事碎片搭接,名人一拥而上却不见功绩书写,大事一带而过,小事磨磨唧唧。仁宗朝重要的好水川战役不到半集就讲完了,宫里选个梳头娘子可以讲两集。


精致端庄却毫无戏剧性可言的剧情

要总结的话,本剧前期讲太后和赵祯的矛盾,中期讲仁宗的朝政和后宫,后期讲女儿徽柔公主的悲剧和仁宗的晚年。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本来吧,前期有垂帘的威压太后和稚嫩的年轻帝王,应该是交织着权力的交锋,然而大部分的篇幅放到了生母嫡母的伪命题上了。


整个叙事基本就是:小皇帝整天憋屈着想认母,但所有人都不支持,于是小皇帝一边憋屈一边做些微弱的反抗,让宫里嫔妃都去做亲妈做过的果脯,虽然没有成功的把刘太后气到,但是成功的把百姓生活搞乱套了。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虽然小皇帝后来知道自己把梁家搞得家破人亡,但是叹息了一番就没有下文了。


就这?就这?就这?


其实稍微知道历史的人就晓得,赵祯是在刘娥死后才知道身世真相的,而且他生母一直就在宫里待着,品阶也不低,并不存在小皇帝跑去见亲妈,从亲妈到大臣都拦着不给见面这种伪命题。


当然作为见惯了世面的观众,不怕你撒狗血戏说历史,但你既然都脱离了历史,那就好好的整一套能让人沉浸的戏剧走向吧,剧情又要表示皇帝的憋屈,还要表示皇帝的上进,又不能丧失刘太后的英明,还不能让北宋臣子背锅,还要呈现咬文嚼字的精致台词。


结果,留给观众的就是很精致很矫情又没有张力的剧情。


幸好前期还能用皇帝年纪小来解释。但是接下来的剧情也没有看到主角的成长,观众只能在台词中发现皇帝成长了,比如大臣突然就说“官家越发稳重了”,太后突然就说“我管不住你了”。

然后剧情马上又变成了太后无力掌权,几乎被皇帝架空,好像中间漏掉了两集内容似的。

但是编剧又不舍得丢弃刘娥的强大和仁宗的宽和,于是母子俩很快交心,显示他们完全消弭了误会,达到了认知的统一,在情感上也得到了巨大的理解。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当观众以为可能就是要表现权力的和平过渡吧,突然又来了一场八王怒闯灵堂的狗血戏。所有人都不认同八王那漏洞百出的谣言,但赵祯立刻就半信半疑了。

你是在逗我吗?前面那么多集的内容都是在做梦吗。


你们不是已经在多年的制衡和相处中已经互相理解并全面的认识了对方,然后母子和睦的平稳的交接了权力了吗。为什么又来这么一通狗血。

然后既然都狗血了,为什么又不轰轰烈烈的闹一场,反而雷声大雨点小的完结了。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编剧用了一集半的铺排来表达这谣言的恶劣影响,皇帝的忧心忡忡,朝野的物议翻腾。

然后赵祯拍案而起,开棺验尸!


本来太庙开棺应该是个戏剧小高潮,结果只看到一群人列队站班,内官耳语汇报,赵祯总结性演讲。观众想看的一波三折完全没有,只有一群人站在一个固定的场景内同框,念台词。

我们也不是没见过这种训诫场景,当年康熙大帝陈道明一番歪脖树振聋发聩,去年鹤唳华亭黄老爹端坐高台掷地有声。只要情节和情绪表达到位,观众也是认可的。


而清平乐,那是相当的寡淡无味,皇帝带着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言语对一干臣子说,朕已经查验过尸体了,李氏死状安详,并且还做了皇后的礼仪,这都是刘太后的恩德,你们这些人,以后不要再这样听风就是语的瞎造谣了,这是非常恶劣的行为。好了散了吧。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然后这件事情就完结了,后续再也不见有任何内容了。


就这?就这?


你们好不容易撒个狗血都能这么平淡的吗,小皇帝独自揽政第一个大事件就这么随便的吗。人家别的戏没什么事情也要渲染得很隆重,本剧好不容易搞出个大狗血事件出来,平铺直叙说了两句话就散场了?

太后尸骨未寒,灵堂随便被闯,诽谤的谣言满天飞,对国家几十年的政策常态都造成了动摇,全国高级干部去太庙开会,众目睽睽下开棺验尸,然后轻飘飘说一句,大家要引以为戒,就完了??

这就好比秦香莲拦轿喊冤,全国人民都知道了,皇帝在百官的见证下说,这事我查过了,陈世美确实重婚,大家要引以为戒,然后这事也没个处理结果,就不了了之了。

这是人干的事吗?


观众看到了对刘娥的诬蔑,却没有看到对她的平反。看到了谣言满天飞,却没有看到对造谣传谣的处理结果。

还有还有,小皇帝念了十几集的生母和身世,也没有看到他趁机昭告天下,反而隔了几十集到皇帝中年丧子的时候突然又反省一般的忏悔说啊是我对生母不孝啊。


那么编导安排这一出戏的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因为历史上赵祯在刘娥死后去查过生母尸身吗。可是前述的剧情和历史完全不相符啊,又何必追加这么一段情节呢?

如果觉得这个情节很有意思,特意放了出来,那起码也应该给一出完整的起承转合,而不是这么潦草的收场吧。

还是说,只是为了显示编剧熟知历史吗。


其实本剧很多的情节都像是在零散的展示北宋小故事,到了某个历史时间线上,有什么样的小故事应该被流传下来,编剧就在这个时间点上,把这个故事拉出来演绎一番,完全不考虑这个故事安排到这里会不会对前后剧情有什么影响,有时候就算硬塞也要塞进去。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但是编剧偏偏又没有能力将各种历史轶事圆润的铺设到整个故事中,只能随意的描补处理一番再生硬的塞到时间线上。


本身功力不足,又要完成这么大架构的故事,还不舍得放弃千古流传的轶事,又不敢给人物添减性格。所以整个故事看起来就像碎段子拼接的情景剧,人物也各个都脸谱化。


比如刚刚才完成了澄清刘太后的身后清名的情节,虽然剧情没有处理,但按照剧情逻辑,此时赵祯应该是对太后充满感激,可是接下来的情节便是原本亲近太后的一派旧臣被厌弃,连后宫妃嫔都可以嘲讽吕夷简。


其实编剧稍微在中间安排两场戏用来转场,就能够让前后逻辑通顺了,可是编剧偏偏又不去做。于是观众只能看到零零碎碎的情节被勉强的搭到一处,彼此还需要观众去调动脑补逻辑来捋顺。


不可深究的朝堂部分

但是编剧又不,一方面他不敢破坏北宋名臣的风骨,所以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大臣反对皇帝的情节,一方面他也不敢展示赵祯在政事上的柔弱,所以也不能出现直接显示赵祯政治态度的戏。很多事情,他都只能稀里糊涂的划过去,但是又舍不得那漏下的一点点轶事。

比如郭后被废这一事件,本身是蕴含着赵祯亲政后前朝后宫的一次大变革。可编剧不敢演绎刘太后死后赵祯的报复性的发泄,也不敢对郭后暴毙的史实下结论(哪怕只是戏剧演绎也不敢),同时也不敢展示显露雏形的党派争斗。

只能简单粗暴的给出表面理由,郭后跟妃嫔厮打,误伤赵祯,继而被废,范仲淹反对废后被贬,曹后进宫后很快复起。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所有更深一点的,一点点涉及政治斗争的东西都不敢碰触。连范仲淹复起的原因也简单的说成是基于范仲淹的诗词和心态。

对此剧中还安排了赵祯,韩琦,富弼,吕夷简对范仲淹起复的一场戏,通篇都只是说赵祯喜欢他“不学尔曹向隅泣”的豁达,顺便还借韩琦富弼的口拍了赵祯的马屁,说他比唐宪宗高明许多。

…………论政治业绩,宋仁宗好意思跟唐宪宗比吗?


演员都是好演员,虽然太庙验尸没有给出任何结果,但是八王的演员还是适时的做出了踉跄颓然的举止。虽然大臣们都是你好我好笑哈哈,但是吕夷简还是适当的在各种场景露出算计的眼神。

可是偏偏这么多好演员得不到展示的机会啊。好不容易王相吕相闹起了争执,双方朝堂论仗,话没说几句,皇帝就忙着和稀泥,更好玩的是皇帝连调解也没说两句话,就黑屏了。黑屏了!!!!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然后下一场又是个新故事了。

仿佛安排这个情节只是想向观众展示一下,编导们什么都知道哦,但是编导们重点不在这里哦,我们是有朝堂剧的哦,朝堂剧台词也很精美的哦。

——那你很棒棒啊,要不要给你鼓个掌啊。


找这么多优秀演员来演北宋名人,只看到他们作为文学家的魅力,听到他们优秀的诗词,他们怎么做官的怎么当政的怎么彼此势力交织的,统统不要看了。反正你只要就知道他们都很强,皇帝也很好,就行了。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饱含着团结有爱的和谐后宫群像剧

那既然前朝剧敷衍如此,我们就可以把本剧当后宫群像看了吗?也不行!!!因为后宫剧也是一团糟糕。

大概因为本剧是唯一大男主赵祯的故事,所以后宫的女人都设定成深深的爱着他。

因为皇帝是主角,所以后宫的纷争都是细碎的小儿科。因为皇帝是主角,所以后宫众人都相当的,脸谱化严重!!!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爱你在心口难开的皇后,爱你爱到患得患失的张贵妃,相濡以沫的苗娘子,感激不尽的董秋和,个性鲜明但早早下线的郭废后,惊鸿一瞥的白月光,还有若干面目模糊的杨美人尚美人之流…………


总之都是非常美好也非常有执念的妹子们,她们从来不会给皇帝找麻烦,最多也就是互相扯扯头花的争宠,稍微大一点的争斗,比如皇子公主夭折了,宫里发现魇胜之物啦,统统都……稀里糊涂的模糊过去了。


说实话,宋仁宗此人后宫轶事那是相当之多。可是本剧偏偏啥也不敢拍。

郭废后要复宠的时候突然暴毙,不敢拍,只拍到郭后被废就不见了。仁宗指使杨尚二美挑衅郭后,事后又将二人匆匆裁撤,不敢拍。仁宗几个孩子死得不明不白,不敢拍。后宫花样翻新的多人运动,不敢拍。皇后豢养少女意图固宠,不敢拍。仁宗从宫外带有夫之妇进宫宠幸,不敢拍…………

这也不敢拍,那也不敢拍。然后本剧的后宫就呈现出一个相对团结平和的背景下因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闹腾来去的状态。总之所有的妹子都很美,所有的妹子都很爱皇帝,皇帝是个正人君子,他对每一个妹子和每一个子女都充满爱护。


倒也不是不能这么拍,但是具体还是要看编剧怎么铺排了。

可是很显然编剧做的很失败。

着墨最多的曹皇后,因为要强行凹成帝后情深的情节又不敢抹杀仁宗帝后冷漠的现实,于是把曹皇后设计得极为矫情。


这边还在心心念念着皇帝,那边就端着架子拒绝皇帝亲近。这边还是个饱读诗书的才女,那边又拒绝让公主得到良好教育。这边穿着战甲宣告我大宋不容失地一寸,那边又建言议和割地赔款。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而作为承担了反派角色的张贵妃,她的反派作为也就是:嘴毒了点儿,人作了点儿,缠着皇帝时间长了点儿。

压根看不出有什么奸妃属性,反而因为自身的一片痴情,和子女早夭降低了邪恶值。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而对历史稍微有所了解的,又会因为编剧把她个人的优点分给别人而怜惜她。是的,原本历史上的张贵妃可是相当有才情的女子,结果为了把她塑造成反派,不但让她作天作地,还把她的才情分给了皇后和诸夫人。

编剧你就是不能塑造出有才有貌的奸妃反派和有才有貌但是无宠的皇后正派吗。这种无脑又可怜的反派和矫情又端架子的正派根本没啥戏剧感啊。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其他作为重要宫人代表的苗娘子也好,董秋和也好,只是在初登场时拥有一部分鲜活的个性,没多久就变得面目模糊,成为后宫中泯然众人的角色。


相比之下,连贾教习这样一个NPC人物都有自己完整的感情线和成长线(这个角色的故事线传说是演员自己添加的)。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所以我们看到的,也就只有面目固定且模糊的宫人和情节了,帝后成婚五年不同房,成婚十年依然误会深深。选个梳头娘子可以扯两集,制个香可以磨一集,但涉及到皇子公主切身利益的相关部分,又不敢往深里拍,最后呈现出来的。


就是这样零碎的矫情段子拼搭起来的后宫剧了。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走马灯的历史名人和狭窄的室内情景场景


但相比前朝,后宫剧已经是完整了。

因为后宫剧里起码可以看到完整的人物和事件,而前朝剧情只能看到一个个名臣背书.


这些人物的对白佶屈聱牙,字字出口成颂。属于可以大白话但偏偏要引经据典的典范。但是磨叽半天也搞不清楚朝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好不容易战神狄青出场了,不见他骑马弯弓,全是室内念台词,讲的也不是如何行伍打仗,要么就是跟山民交易要么就是打击走私。狄青啊这可是狄青啊,到底在想什么啊。难道是因为狄青是愤懑屈死,所以就尽量不讲狄青了。


同理,在传说中因为被仁宗嫌弃的柳永,一世功名无寸进,所以本剧干脆封印了柳永,只在念柳词的时候说了一嘴就查无此人了。


毕竟,伟大的唯一大男主,必须要求伟光正的形象,所有可能会给大男主形象抹黑的人事物,都要处理干净了。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好不容易,仁宗朝非常重要的,影响了北宋后期三朝的熙宁变法要开始了,然而观众只能看到范仲淹在朝堂上背书,背书也不按书背,一句“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千古名句,非要设计成大段大段的翻译用词。


我们知道编剧你学富五车,熟知历史。我们知道本剧服化道精致。能不能秀点干货出来呢,宋夏打仗打了五年,都打到要和谈了,一点外景都没看到,好些不熟知历史的观众跟着剧情看,还以为宋夏就打了一场几个月的仗就完结了呢。


这年头连网剧都可以拍几个攻城的镜头了,没道理这么大一个剧组这么大一个题材,连个打仗的镜头都不出现。


难道是怕割地赔款这种事情过于丧权辱国,会损失了大男主赵祯的光明度吗。

有能耐的编剧连慈禧都能拍出人性的光辉,难道宋仁宗需要你们如此避讳他的缺憾吗。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宋人笔记都不为皇帝避讳的事情,没想到社会主义的今天倒是妥妥的为尊者讳啊。

那么本剧的皇帝又有什么值得歌颂的呢,我们看到他处处在憋屈,想干什么都被人管,百官对他管头管脚,让他不得自由,他想给嫔妃升位份要被一堆官员弹劾,他不想给嫔妃升位也要被一堆官员指责,他想宠孩子不给宠,他孩子死了也不能大声哭。简直是苦不堪言!

但是同时,这些官员对他充满了爱戴和景仰,他做什么都一堆人称赞,说什么都一堆人附和。他后宫的女人个个是他的迷妹。他到底哪里苦了?


到头来国事一团糟乱,他天天念叨。家事也一团糟乱,他还是天天念叨。

总之他就是很苦很苦又很仁慈但是没见到干成几件政事的好皇帝啦!


我知道编剧想呈现的不是这样的,但是剧情展现出来的就是这样啊。要不你说说剧里的仁宗究竟干了什么好事吧。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飘忽又悬浮的仁和君王

赵祯是个对内十分仁和的君王,因为宋仁宗曾经有忍着口渴也不忍责备宫人的传说,所以本剧毫不吝啬的将这个故事一讲再讲。


在苗娘子处讲了一遍,在张贵妃处讲了一遍,曹皇后的宫人和缭子又讲了一遍。不厌其烦的讲了又讲,务必要求将皇帝是个仁恕君王的概念深刻展示。


——就是不知道为什么编剧一遍一遍的灌输这一单小故事给观众呢,这么个对内仁和的君王说来说去就一件喝茶的事情可以讲了吗,我们隔了八九百年的人只知道喝茶的事,你拍个戏犯不着就只对着喝茶使劲啊。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但是与此同时,更多无意识的剧情,却又完全看不出来这位君王的仁恕在哪里。

小皇帝年轻时候思念母亲兼怨忿刘娥,命后宫大肆制作梁家果脯,结果造成宫外物价飞涨药品昂贵,直接害得梁家家破人亡。他在韩琦进士及第时听闻此事,叹息了一番,就撒手不管了。


讲真,如果当真是个宽和君主,知道自己一时错手,害得梁家凄惨,总该想着去弥补吧,梁家老人俱亡,总还留下了两个孩子,他作为富有四海的皇帝,找到孩子抚慰一番总可以吧。但是他没有。好好一个状元之才,就这样断送一生。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韩琦作为未来的一代名相,总把梁家挂在嘴边的仕林新宠,也没见他多加过问。等到梁家小儿子因家贫难继,被卖入宫中为奴,赵祯和韩琦知道了孩子身世,也没见有所怜惜,只是让他自由发展,差一点就默默地死在深宫。


等到梁家大儿子因世道艰辛愤起复仇,赵祯对此的感慨却是,啊他为尽孝可以豁出一切痛快复仇,我心里想孝敬生母却不得其法,我真是天下第一可怜人,连一庶民都过得比我痛快百倍。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这都是什么啊!!!!

梁家被你害得家破人亡,男主人因病去世,老太太和女主人都死于贫病交加。留下的两个儿子,一个因贫苦被诱骗入宫,一个因复仇被流放充军。作为始作俑者的赵祯,想的是,啊虽然他家遭了罪,但是还可以痛痛快快的去报仇,他们好幸福啊,但是我作为皇帝却不得不憋屈度日,我好苦啊~~~

然后就开始计划将女儿嫁到生母娘家来弥补他痛苦的孝心。

这个逻辑是不是很有问题啊。如果不是确定这是大男主赵祯的戏,我差点以为这是个反派呢。


确切的说,这都是编剧的锅!因为梁怀吉是《孤城闭》中福康公主的精神寄托,算是小说里的男主。但是《清平乐》既然改成了大男主赵祯的戏,就要一面刻画赵祯的仁恕,一面让他跟梁怀吉产生联系。于是就出现了这种,虽然你害了我全家,但是你是个好皇帝,所以我愿意做你忠心的奴才——的别扭情节。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北宋的人还没有这么大奴性吧,清宫戏这么大奴性都很难找了。


剧情必须合理的重要性


其实,再离谱的设计,只要剧情铺排合理,观众也不是不能接受,以仇人变主人为例,只要有详实的剧情为铺垫,同时对人物特性和情节的发展设计合情合理,也是能扩展成一出好戏的。

但很显然,本剧的编导们搞不定这么复杂的情节,却偏要排出这么大的架子,于是拗出这样的情节,那可不就别扭死了吗。

类似的剧目好比《上官婉儿》中的武则天,虽然跟女主有灭族之仇,却凭借自身的魅力和政治抱负,让上官婉儿敬佩万分,从仇敌变成忠仆的存在。剧情铺设跟人物变化都合情合理。完全不会让观众感觉别扭。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再有,既然不愿意放弃《孤城闭》里的情节,也完全可以像《苍穹之昴》那样,由一个穷小子春儿的视角去看待慈禧的内宫生态。在春儿的视角里,慈禧是个绝对仁善的老太太。而在前朝官员文秀的视角下,慈禧又是一个多疑腐朽的政治首领。这两条线互不干涉又相互交织,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的戏剧形象。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本身《孤城闭》就是个人视角的小说,而仁宗皇帝对内的形态确实非常的仁恕。那么仅仅从梁怀吉的视角来演绎赵祯,观众也能够看到一个足够仁善,也不失威仪,更是存在诸多苦闷掣肘的宋仁宗了。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这类影视剧不要太多,《日落紫禁城》,《走向共和》中多视角下的慈禧,都总会被刻画出她对内的一份悲悯和慈爱。更何况宋仁宗本来就是个非常仁善的君王。


可是《清平乐》偏偏搭上了这么大个架子,又偏偏没有足够的能力和魄力去刻画整个仁宗朝的生态,又不敢在后宫剧里搞争宠的戏码,就搞出了这么一个处处不全,处处矫情的零碎故事。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在这个故事里,赵祯是个很仁善又很有抱负的君王,他的前朝都是很优秀很有能力的臣子,他的后宫都是深爱他又有各自委屈的女子。然后他还处处受阻,处处不得施展,心情怨闷,有苦难诉。

这不是很奇怪吗?

这不是很虚伪吗?

而且这么一改编,把本来内核相对完善的孤城闭情节都给打乱了。福康公主的悲剧人生的戏剧性也大大抹杀了。


因为要联系赵祯和梁怀吉的关系,所以赵祯成了梁怀吉悲剧的主导者。因为要营造好父亲的形象,所以又添加了徽柔跟李炜两小无猜的情节,大大降低了徽柔公主被盲婚哑嫁的悲剧原点。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同时,作为最重要的夜叩宫门戏,也被前期赵祯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闯宫情节都削弱了必然性。观众自然会想,为什么你自己闯宫又闯宫,丢着大朝会也不管都没任何声音,而公主受了婆家虐待回娘家都要被弹劾。


这样的宫规到底有什么必要遵守的,本剧已经破坏了无数次都没有任何惩罚啊。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观众的期待需要被满足

中国的观众具有强大的审美力度,和巨大的抗压性能。他们可以欣赏各国最优秀的影视剧,也能够对错漏百出的国产剧报以最大的宽容。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但是《清平乐》显然不是一出好剧,作为让观众报以期待和肯定的正午影视,是不是应该对观众怀抱同等的尊敬,而不是躺在功劳簿上傲慢的指定观众呢。


不是说摆出一副漂亮的架子,凑上一群好演员,就能弥补剧情的巨大漏洞的。


如果无力驾驭庞大的题材,就应该正视自身的不足,从《都挺好》的强行团圆,到《余欢水》的女权鉴定,从《知否知否》的差强人意,到《清平乐》的苍白无力。正午的好感度也逐渐在观众心中消磨,什么时候,才能再看到一部尊重观众逻辑和情感的剧目呢。

清平乐:皇后太端,贵妃太作,皇上干啥啥不成,碎片叙事好无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