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核駕到!鄭洛牽手雙引擎驅動,河南發展步入新紀元

雙核駕到!鄭洛牽手雙引擎驅動,河南發展步入新紀元


區域的發展,都遵循一定的規律,有著某種內在的發展邏輯。在筆者看來,這個規律、邏輯,大抵就是從點到線、從線到片的過程。

在中國的23個省和5個自治區中,有些省級行政區重點突出,秉持單核發展模式,集全省之力著重發展省會城市;有些省級行政區則兩點成線,秉持雙核發展模式,通過區域內兩個棋逢對手的城市,或互補借力合作共贏,或並驅爭先互爭雄長,來推動區域的不斷髮展;還有的省級行政區,秉持多核發展模式,形成了區域內均衡發展的態勢。雖然目前來看,各個省級行政區各有自己發展的不同模式,但在小編看來,都不過是從點到線、從線到片的過程中的某個階段而已。

就河南而言,河南提出鄭洛雙引擎,其實是河南省域發展模式的改變,是從點到線的一個過程,是一省單核發展模式向一省雙核發展模式的轉變,這種轉變,是符合河南目前的定位和發展現狀的。

鄭-洛雙引擎的開啟,使得兩個城市連點成線,形成抱團優勢,以更強的競爭力,立足中國大城發展序列。而通過兩個城市更加充分地發展,也必將帶動周邊更多城市崛起,進而由線到片,形成區域城市集群發展態勢。

第一篇章

河南鄭洛“雙引擎”邁入

全新發展階段

2020年1月10日上午,河南省委副書記、省長尹弘在河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設。高水平推進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和鄭州大都市區建設,支持鄭州加快現代物流中樞、先進製造業、高端服務業發展,深化鄭汴、鄭許、鄭新、鄭焦一體化融合發展機制,拓展鄭州大都市區承載發展要素空間。加快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發揮洛陽高端製造業、特色文旅業輻射帶動功能,規劃建設洛陽都市圈,推動洛陽高鐵樞紐建設,全面提升洛陽發展要素綜合承載力。”


雙核駕到!鄭洛牽手雙引擎驅動,河南發展步入新紀元


2020年3月1日,《2020年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要點》印發,強調:“搭建好平臺,才能整合起資源。我省選準建好支撐發展的重大平臺,即鄭州和洛陽‘雙引擎’,一方面兼顧‘治’與‘建’、建好黃河生態保護示範區,另一方面突出‘魂’與‘源’、建好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兩者協同發力,共同建好國家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此外,《要點》還提出:“高水平推進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和鄭州大都市區建設,打造鄭州大都市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率先啟動鄭州核心片區建設,制定出臺鄭焦、鄭新、許港等產業帶發展規劃,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完善支持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設政策措施,推動與三門峽、濟源示範區聯動發展,支持洛陽打造‘洛陽智造’新引擎、擴大開放引領新引擎、創新驅動升級新引擎、河洛文化鑄魂新引擎。”

2020年3月27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加快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工作推進會,並出臺了《關於支持洛陽以開放為引領加快建設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提出:“全面提升副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聯動鄭州打造引領全省發展的‘雙引擎’,加快構建洛陽都市圈,形成輻射豫西北、聯動晉東南、支撐中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

從“加快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到“支持洛陽打造‘洛陽智造’新引擎、擴大開放引領新引擎、創新驅動升級新引擎、河洛文化鑄魂新引擎”,再到“全面提升副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聯動鄭州打造引領全省發展的‘雙引擎’,加快構建洛陽都市圈”,2020年至今,河南這三次重大會議對於洛陽的扶持一次比一次深化,這表明鄭洛“雙引擎”邁入了全新發展階段,未來將真正發揮河南省雙核發展模式雙驅動的效力,拉動片區經濟實現整體提升。

而在2020年4月11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出臺的《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實施意見》中提出了科學編制省國土空間規劃的要求,並強調要優化主體功能區劃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增強鄭州大都市區、洛陽都市圈等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經濟、人口承載能力,優化全省人口和城鎮空間佈局。這不僅是對河南國土空間規劃的意見指導,更是對鄭洛“雙引擎”的又一次有利支撐。

第二篇章

點-線-片,中國省域發展的

三種模式

不同區域,因為政治生態、地理環境、區位交通、發展階段等不同,其空間結構也是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的,因此,發展模式和呈現的特點也各有不同,但整體而言,城市群區域內空間結構發展演化應當是有序的,遵循一定的規律和邏輯。從目前國內各省域所表現出的發展特徵和空間結構來看,目前主要有三種發展模式,分別為單核模式(極核模式)、雙核模式(雙子星模式)、多核模式(多中心模式)。我們先一起來看看各模式的基本特徵。

1.單核模式(極核模式)

所謂單核模式,是指省域空間發展以一個超級城市為核心形成一定的發展區域。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徵表現為:省內城市群體的區域結構,是以某個與區域內其他城市相比而言擁有絕對優勢的特大城市為中心,與本區域其他中小城市、郊區工業點、縣城鎮共同構成有機聯繫的城市群體系。城市等級主次分明,核心城市突出,居於絕對主導地位,是整個地區城市相互作用的引力中心和輻射源。城市首位度高,城市間聯繫密切但以向心聯繫為主,同級規模城市間的橫向聯繫較為薄弱。

2.雙核模式(雙子星模式)

所謂雙核模式,是指省域空間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對中心城市,他們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主從關係不明確或比較弱,並且在該區域發展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這種發展模式的主要特徵表現在:雙核心城市在省域內,無論是在城市經濟力量、地理區位、城市規模與吸引力的強弱上,還是城市在區域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始終起到“雙核心的作用”。兩個中心城市的主從關係不明確或主從關係非常弱,但其對周邊城市的帶動作用比較明顯。


雙核駕到!鄭洛牽手雙引擎驅動,河南發展步入新紀元


3.多核模式(多中心模式)

所謂多中心模式,是指省域發展過程中形成以多個城市為核心的發展狀態。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徵表現在:城市發展是多元的,具有一定的類似性,但又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城市之間互補性較強,協同特徵明顯。這種分散式的城市群發展模式的生產力佈局趨向區域化、合理化,城市之間的經濟發展比較均衡,將逐漸向分散組團模式演化。在此需要強調一點,多核模式之所以叫多核,是因為多個發展突出的城市存在而得名。如果一個省份中的幾個城市之間發展水平相差無幾,且相對同區域其他城市而言發展較好,但整體而言發展水平普遍較低,那麼這些城市便稱不上“核”,這些省份也不是多核模式。

以上這三種模式,其實並沒有優劣之分,在筆者看來,只是省域發展所處的階段不同,因而所選的模式不同而已。中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中,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都是以城市狀態呈現的,剩下的23個省和5個自治區則幅員遼闊,其內散佈多個城市,城市之間存在一定的關係。所以,我們暫以這23個省和5個自治區為對象,排除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來說。

縱觀這28個省級行政區,每一個都設置有省會城市,所以在中國,省域發展的最初,往往都是單核模式,即省會城市一城獨大,周邊城市向心發展。而當週邊城市在不斷髮展壯大的過程中,會慢慢出現一個與省會城市差距越來越小的城市,久而久之,這個城市會逐漸與省會城市站在同一高度,與省會城市並肩而立,這時,省域發展就會逐漸呈現出雙核模式的狀態。在省域發展繼續深化的過程中,隨著交通等配套的完善和升級,圍繞省會城市,會有更多的城市因享受省會城市資源外溢而得到充分發展,當然也不排除會有城市根據自身地理環境優勢或文化優勢,開創出一條擁有自己特色的發展之路,這時,省域內就會呈現出多個大城市分立的狀態,省域發展也就形成了多核發展模式。

所以,省域發展的邏輯,一般而言會是一個從點到線、從線到面的過程。每個省域,發展的階段不同,適宜其發展的模式也就不同。正因如此,我們在看各省發展情況的時候就會發現,雙核模式的省份,往往發展程度都比單核模式的省份要高一些,經濟狀況要好一些,而單核模式,相比較而言就顯得弱勢一些。這並非發展模式的好與壞,只是發展階段不同而已。


雙核駕到!鄭洛牽手雙引擎驅動,河南發展步入新紀元


第三篇章

中國雙核模式省級行政區概覽

概覽中國目前各省份的發展模式,主要為單核模式和雙核模式,且由於每個省級行政區都設置有省會城市,而省會城市的向心力和資源整合能力都更強,因而大部分省份都仍為單核發展模式。目前,只有少量省份是雙核發展模式。而且,雙核發展模式既是省域發展的一種模式選擇,同時也是省域空間結構發展演化的一個階段,其形成有主動因素,也有被動因素,所以,有些省份的雙核模式是省域內的兩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雙子星”狀態,有些省份的雙核模式則是具有政治經濟背景的、是人為設置的,當然,也有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總之,就目前而言,我國屬於一省雙核的省級行政區主要有:廣東省的廣州和深圳、浙江省的杭州和寧波、江蘇省的南京和蘇州、山東省的濟南和青島、遼寧省的瀋陽和大連、福建省的福州和泉州(有些人認為是福州和廈門)等。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省雙核之廣東省(廣州/深圳)

◇ 廣州常住人口1530.59萬人(2019年)

◇ 深圳常住人口1302.66萬人(2018年)

廣、深一直被認為是廣東省經濟發展的“雙引擎”,這個“雙引擎”的形成,其實是源於深圳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而這種發展速度,源於深圳經濟特區的設立。正是因為深圳經濟特區的設立,才使得深圳借政策的東風一路扶搖直上,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更被譽為“中國硅谷”。

不過,設立經濟特區後,深圳一直在忙著自身發展,廣州作為廣東省的省會,也在極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兩地產業錯位發展,雙方正面的競爭或者合作都比較少。這個時候的廣東,屬於一省單核的模式。但隨著兩地經濟實力及輻射區域的不斷增加,雙方對生產資料、人才等資源的需求不斷加大,開始出現互相競爭的現象,不僅產業佈局上會有摩擦,在金融領域也呈現出“兄弟相爭”的局面。此時,廣東省的雙核模式已經初現端倪。


雙核駕到!鄭洛牽手雙引擎驅動,河南發展步入新紀元


2008年底,隨著《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實施,廣深之間的競爭又有了新的平臺。《珠三角規劃綱要》提出,在最終走向“珠三角一體化”之前,先要實現廣佛肇、珠中江、深莞惠這三個珠三角內部城市群的一體化,然後才是三個都市圈的整合。廣州和深圳也因此各自推動廣佛肇、深莞惠的合作。具體表述如下:“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優化珠江三角洲地區空間佈局, 以廣州、深圳為中心,以珠江口東岸、西岸為重點,推進珠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帶動環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快發展,形成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地區優勢充分發揮的協調發展新格局。(一)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廣州市要充分發揮省會城市的優勢,增強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優化功能分區和產業佈局,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區一小時城市圈的核心……強化廣州佛山同城效應,攜領珠江三角洲地區打造佈局合理、功能完善、聯繫緊密的城市群。將廣州建設成為廣東宜居城鄉的‘首善之區’,建成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國際大都市。深圳市要繼續發揮經濟特區的窗口、試驗田和示範區作用,增強科技研發、高端服務功能,強化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地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市和國際化城市。(二)優化珠江口東岸地區功能佈局。以深圳市為核心,以東莞、惠州市為節點的珠江口東岸地區,要優化人口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綜合服務水平,促進要素集聚和集約化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面向世界大力推進國際化,面向全國以服務創造發展的新空間,提高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


雙核駕到!鄭洛牽手雙引擎驅動,河南發展步入新紀元


從省域上升到珠三角區域,廣深的雙核現象已經非常明顯。而後,廣深雙核又被不斷被強化。

2013年初,廣州首次提出加強與深圳合作後,兩市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雙核”區域中心建設。此時,雙方開始從競爭關係走向合作關係。

2017年,《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十三五”規劃》披露,將規劃建設一批新型鐵路客運樞紐。重點是以廣州、深圳等國家鐵路綜合樞紐為核心,合理佈局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鐵路客貨運樞紐。明確了廣州、深圳為國家鐵路綜合樞紐,即確立了廣深雙核心的地位。

2017年底,《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提出,要強化廣州、深圳中心城市的創新引領作用,打造創新發展“雙引擎”。

2019年,《廣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關於印發廣州市推動“四個出新出彩”行動方案的通知》正式下發,《通知》提出,廣州要充分發揮好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效應”,不斷強化廣深“雙核聯動”,深化珠三角城市戰略合作,加快推進“四個出新出彩”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2020年1月3日,廣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廣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決定》,明確廣州要舉全市之力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與深圳攜手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發展高地、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攜手引領“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實現“雙核聯動、比翼齊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利好疊加的“雙區驅動效應”充分釋放。

由此可見,廣深雙核模式的形成,是先由兩個城市經濟的自然發展逐漸形成,而後在政策因素的強化推動下最終確立的。

一省雙核之浙江省(杭州/寧波)

◇ 杭州常住人口1036萬人(2019年)

◇ 寧波常住人口854.2萬人(2019年)

相比廣東省而言,浙江省的一省雙核之路就顯得比較簡單明瞭。

2011年2月12日,經國務院同意,《浙江省城鎮體系規劃(2011~2020)》獲批實施,根據規劃,未來十年(2011~2020年)浙江省將依託主要交通、信息通道等基礎設施,以中心城市為主體,形成“三群四區七核五級網絡化”的城鎮空間結構和“47624”的城鎮體系。

其中,“三群”為環杭州灣、溫臺沿海和浙中城市群;“四區”為杭州、寧波、溫州以及金華—義烏四個都市區;“七核”為嘉興、湖州、紹興、衢州、舟山、台州和麗水等七個中心城市;“五級”指由長三角區域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縣(市)域中心城市、重點鎮和一般鎮構成的五級城鎮體系;“網絡化”則指以人流網、物流網、信息網、能源網為支撐,以山海聯通的生態廊道為紐帶,形成串聯城鄉的網絡化發展格局。

此時,浙江的雙核模式還未見蹤影,就城市而言,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屬於同級戰略。而到了2017年,浙江省的“兩核”橫空出世。


雙核駕到!鄭洛牽手雙引擎驅動,河南發展步入新紀元


2017年9月6日,浙江省發改委公佈了《浙江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確定了“兩核兩帶三區”為主體的空間發展格局,確定提升發展“兩核”,即為杭州都市區和寧波都市區。對於“兩核”的表述如下:杭州都市區重點發揮創業創新優勢,加快建設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和湖州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寧波都市區重點圍繞打造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和世界級港口經濟圈,打造全球一流的現代化綜合樞紐港、國際航運服務基地和國際貿易物流中心。

此後,杭州、寧波引領了浙江的經濟發展,浙江雙核發展模式在人們心中紮根。

2019年2月21日,浙江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浙江省大都市區建設新聞發佈會,浙江省委省政府對大都市區建設進行系統謀劃部署:全省形成以杭州、寧波、溫州、金義四大都市區核心區為中心帶動,以環杭州灣、甬臺溫、杭金衢、金麗溫四大城市連綿帶為軸線延伸,以四大都市經濟圈為輻射拓展的“四核、四帶、四圈”網絡型城市群空間格局。其中,“四核”即杭州、寧波、溫州、金義四大都市區核心區。未來將提升四大都市區核心區的極核功能,打造長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和重要增長極,充分發揮杭州數字經濟、寧波港口開放、溫州民營經濟、金義商貿物流等特色優勢,加快實施城市品質提升行動,全面建設高品質宜居宜業宜學宜遊之都。

最新的規劃中,浙江已提出“四核”模式,這種多核發展模式也確實符合浙江目前的發展情況,伴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溫州、金華-義烏近年來的發展也突飛猛進,城市人口及GDP都跨上新臺階,與原本的“雙核”差距越來越小,逐漸形成了多核心的佈局,這是省域發展成熟化的必然。

一省雙核之江蘇省(南京/蘇州)

◇ 南京常住人口850.0萬人(2019年)

◇ 蘇州常住人口1074.99萬人(2019年)

江蘇的一省雙核由來已久。

南京是中國最大的東西交通通道——長江與南北向最重要交通通道——京滬鐵路的交叉點,是區域中心和交通樞紐,擁有最大的發展腹地和輻射區域。因此,南京自古就是整個長江下游地區的核心。此外,南京不僅是六朝、明朝的定都地,清朝兩江總督駐地,還是國民政府時期的建都地,商業頗為發達,這是南京能夠成為江蘇一核的歷史背景和經濟、交通優勢。

蘇州作為古城,也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城市,蘇州園林,總是會給各地的園林規劃師們帶去靈感。經濟方面,蘇州在上海崛起之前,是太湖平原地區的核心,雖然現在蘇州在片區內的經濟地位不勝當年,但歷史積澱還是非常豐厚的,更何況,距離上海近的優勢,也讓蘇州能夠承接上海產業外溢,有利於發展外向型經濟。所以,總體來看,蘇州的經濟還是非常不錯的,其下轄縣級市也都做到了共同富裕。所以,蘇州作為江蘇省的一核,當之無愧。

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擴散,江蘇目前已經是中國第二大經濟強省,發展程度與浙江省相似,都相對成熟,因而省域內城市空間發展戰略也會相應調整。


雙核駕到!鄭洛牽手雙引擎驅動,河南發展步入新紀元


據2015年經國務院同意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覆的《江蘇省城鎮體系規劃(2015~2030)》顯示,江蘇省將展開城市等級規模重組,至2030年,全省共將形成2個特大城市、15個大城市、12箇中等城市、28個小城市和540個鎮的城市等級規模體系。2個特大城市將是南京和蘇州;15個大城市是無錫、常州、徐州、南通、連雲港、淮安、鹽城、揚州、鎮江、泰州、宿遷、江陰、崑山、常熟和張家港。由此可見,江蘇依然是一省雙核的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江蘇省的其他城市,諸如無錫、徐州、連雲港、揚州等等,核極特徵也逐漸顯現,江蘇的發展,也已顯現出多核的傾向,這與其發展程度相符。

一省雙核之山東省(濟南/青島)

◇ 濟南常住人口890.87萬人(2019年)

◇ 青島常住人口949.98萬人(2019年)

對於山東來說,濟南、青島作為引領全省發展的兩大都市圈之核心,有其必然性。

濟南是山東的省會,因境內泉水眾多,被稱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濟南自明朝洪武年間就取代青州成為山東的行政中心。其腹地華北平原、南部山區礦產豐富,農作物種植、養蠶業、開採業都十分發達。這是濟南作為山東省一核的基礎和原因。

青島最早雖只是一個小漁村,但其作為港口城市,有著發展經濟的天然優勢,再加上青島有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國務院批准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核心區域龍頭城市等政策支持,其經濟發展水平一路走高。2017年全國城市GDP榜單發佈,青島以11037億元位列第12位。青島已搶佔山東省各城市GDP榜首的位置,是名副其實的山東一核。


雙核駕到!鄭洛牽手雙引擎驅動,河南發展步入新紀元


而回顧山東一省雙核的歷史軌跡,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瞭解山東的城市空間佈局和發展方向。

2011年甚至更早的時候,山東省已經在著手編制《山東省城鎮體系規劃(2011~2030年)》,2015年規劃成果形成。但經歷了各種程序後,2017年3月,該《規劃》才經國務院同意由住建部批覆實施。作為山東省第一個到2030年的法定空間規劃,規劃提出了“雙核、四帶、六區”城鎮空間佈局,青島和濟南被列為核心城市。並明確了“雙核”的建設方向:充分發揮濟南的省會城市優勢,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服務經濟、高端裝備製造和高新技術產業,努力建設成為區域性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成為環渤海地區南翼的中心城市;依託青島開放優勢,緊抓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大力發展金融財富、總部商務、商貿物流、旅遊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及海洋新興產業,建成我國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濱海度假旅遊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

無獨有偶,在《山東省城鎮體系規劃(2011~2030年)》批覆實施之前的2017年1月21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批覆的《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2016~2030年)》提出: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空間戰略是構建“兩圈四區、網絡發展”的總體格局。“兩圈”即濟南都市圈、青島都市圈,並強調培育壯大濟南都市圈、優化提升青島都市圈,推進都市區一體化建設。

2019年7月,山東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外發布“山東省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明確進一步做大做強山東半島城市群;以濟南、青島兩市為核心,協同周邊城市發展,優化調整行政區劃,做大做強濟南、青島兩個都市圈。

2019年12月25日~26日,山東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明確,2020年山東將堅定不移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積極推進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培育發展濟南、青島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山東半島城市群。

由此可見,山東的發展模式是一省雙核,這是毋庸置疑的。


雙核駕到!鄭洛牽手雙引擎驅動,河南發展步入新紀元


一省雙核之遼寧省(瀋陽/大連)

◇ 瀋陽常住人口831.6萬人(2018年)

◇ 大連戶籍人口595.2萬人(2018年)

瀋陽市,清朝時叫盛京,民國時叫奉天,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東北地區重要的工業中心,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在新中國成立後,瀋陽市因為重工業的發展被譽為“東方魯爾”,英國的伯明翰和德國魯爾區都是世界著名的重工業區,瀋陽市能被稱“東方魯爾”說明重工業發展得非常不錯。雖然近幾年的發展速度稍微變慢,但是其經濟在我國一直處於一箇中上游的水平。

大連市,東北地區唯一的計劃單列市,同時也是副省級城市,是中國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港口、貿易、工業和旅遊城市,在國際上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已經有6000多年曆史的大連見證過我國無數次的歷史大事件,也是一座從古至今都極美的城市,更是有著“北方明珠”的美稱。

瀋陽和大連,一個是省會,全省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另一個是我國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世界環境500佳”城市。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過程中,兩個城市不像其他省份的“雙核”一樣競爭得非常厲害,而是每個城市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去參與角逐,而將自己不具優勢的項目讓給有優勢的兄弟城市,協同作戰,共謀振興老工業基地的大計。瀋陽以裝備製造等優勢產業整合帶動遼寧中部城市群共同崛起。大連則致力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承擔起東北和東北亞國家之間的貿易物流重任。


雙核駕到!鄭洛牽手雙引擎驅動,河南發展步入新紀元


瀋陽作為遼寧的省會,一直都是遼寧的一核,遼寧一省兩核格局的形成,其實與兩個發展戰略密不可分:《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發展總體規劃綱要》強化了瀋陽的核心作用,《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則奠定了大連成為一核的基礎。

2005年,遼寧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造“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的戰略構想,2009年7月1日《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准,至此,遼寧沿海作為整體開發區域被納入國家戰略,大連作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理所當然地成為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龍頭”。

2008年《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發展總體規劃綱要》獲批,其中強調,遼寧中部城市群立足於發揮“哈大”城市綿延帶中心樞紐的作用,沿“哈大”發展軸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聚區,構築“一核、四帶、六群”的區域產業空間發展新格局。其中,建設瀋陽特大經濟核心區,充分發揮帶動和輻射作用,整合發展空間,拓展城市功能,打造世界級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和技術研發與創新基地,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和金融中心、科教文服務中心、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建成超強的區域中心城市,逐步發展成為東北亞國際性中心城市。2010年,國務院正式批准瀋陽經濟區(前身即為遼寧中部城市群)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自此,瀋陽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未來瀋陽經濟區在空間上將形成“一極一核五帶”的總體佈局。其中,“一極”即瀋陽經濟區;“一核”即建設中的瀋陽國家中心城市,圍繞國家中心城市的構成要素和目標要求,進一步提升瀋陽中心城市的能級和輻射力。

綜述

總的來看,目前中國各省份的“雙核”佈局,基本上都是一核為政治中心(省會城市),一核為經濟中心,形成“省會城市+經濟大市”的基本格局。縱觀中國各個省級行政區的城市空間發展,有著“雙核”格局的省份可能不止上述5個,以上5個省份的“雙核”佈局,只是目前認可度最高、最典型的,但不排除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省會城市以外的城市捕獲發展機會迎難趕上,與省會城市並肩而立,成為新的“雙核”省份。比如福建省的福州和泉州(也有觀點認為是福州和廈門)。

不過,我們不難發現,“一省雙核”的模式,其實多出現在沿海省份,而更多省份的發展模式則是“一城獨大”,而且這些省份往往位於內陸,這其實是其空間區位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使然。沿海城市除了擁有內陸腹地的發展機會外,還享有海洋經濟帶來的全球性的發展機會,因而更容易藉助優勢獲得充分發展。而內陸城市則往往缺少這樣的便利,而且為了強化省會的經濟,以吸引省外的各種投資,往往會將各種資源加諸省會城市,從而弱化周邊城市的發展,這也是內陸省份往往都是單核模式的原因所在。


雙核駕到!鄭洛牽手雙引擎驅動,河南發展步入新紀元


第四篇章

雙核模式VS單核模式

哪種模式更優

一個省或國家發展採用單核模式還是雙核模式,要根據其自身省情、國情來定,不能一概而論。雙核模式與單核模式,並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只是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的發展選擇而已,而且這個選擇也是因省而異的。

對很多中西部地區省份而言,發展一個核心城市帶動全省是合理的。如果不能集中全省力量打造一個不亞於東部的戰略高地,那麼總體實力較弱的它將完全無法與東部地區競爭。高端的人才、投資、政策都不會駐足該省,這就無法擺脫中西部人民離家千里到發達城市務工的局面。單核心本身不是值得詬病的問題,甚至反而是中西部很多省份理性分析後不約而同的選擇。做大這個唯一的核心,增強它的首位度,讓它完全溢出行政區劃的藩籬,輻射周邊,形成城市群,惠及本省其他城市,才是中部省份發展正確的路徑。比如陝西省的西安、四川省的成都,都是典型的“一城獨大”的“單核”模式,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首位度經濟。

同樣的,對於沿海地區各省份而言,“雙核”發展模式也是他們的正確選擇。由於沿海省份擁有天然的區位優勢和海洋經濟帶來的全球性機會,沿海城市往往能夠抓住發展時機,拉近與省會城市的距離,有些具有得天獨厚優勢的港口城市,經濟甚至會超越省會城市,這時,沿海省份沒有必要去壓制這些城市的發展,以犧牲這些城市來成就省會城市的首位度和經濟。相反,鼓勵這些城市的發展,一方面能夠讓其與省會城市形成合力,以更大的帶動作用和更廣的輻射範圍,共同帶動周邊其他城市獲得良性發展,提高該省份與周邊省份的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過內在的競爭較量,激發起發展的動力和積極性,能活躍經濟,給省會城市施加壓力,促進省會城市不斷創新發展道路,形成“雙核”競相發展的局面。所以,核心城市進行分工,不會弱化自己的地位,相反會增強自己的競爭力,沒有哪個城市可以通吃一切。沿海省份越來越多采用“雙核”發展模式也是其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選擇。

總而言之,雙核模式與單核模式並無優劣之分,對於一個省的發展而言,選擇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雙核駕到!鄭洛牽手雙引擎驅動,河南發展步入新紀元


第五篇章

鄭洛“雙引擎”發展模式

是必然選擇

回到開篇,來看2020年至今河南的三次重大會議,主要是對打造洛陽副中心、河南發展新引擎的支持,使之與鄭州這一發展引擎形成合力,構建河南經濟發展的“雙引擎”,構成河南“雙核”“雙驅動”發展模式。

河南的這一舉措,也是河南發展到當下順勢而為的結果。

回顧過往,我們會發現,其實河南此前的發展戰略也是單核模式,即鄭州為唯一中心,河南集全省之力在發展鄭州,鄭州才得以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從而實現在全省經濟實力比重的增加,也正因此,後來鄭州在與其他省會城市的較量中才能脫穎而出,國家對鄭州的重視才日益提升。近年來,鄭州不斷獲得國家戰略加持,航空港實驗區、自貿區鄭州片區、自主創新示範區、跨境電商綜試區、大數據綜試區等的落地,以及鄭州榮登國家中心城市,都源於此。


雙核駕到!鄭洛牽手雙引擎驅動,河南發展步入新紀元


然而,河南曾經雖為單核發展模式,但鄭州卻並非“一城獨大”,這與其東西兩座城市的“名聲在外”很有關係,它們便是東京汴梁與西京洛陽。開封位處鄭州東,是一座文化名城,以宋文化聞名遐邇;洛陽位處鄭州西,是曾經的重工業名城,近年來又因旅遊業聲名鵲起。此外,河南因地處中原,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中國八大古都中,有4個位於河南,它們分別是鄭州、洛陽、開封、安陽,此外還有商丘、禹州等曾建都。正因如此,河南區域內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都非常全面均衡,因而鄭州的首位度與其他中部省會城市相比,其實並不高。繼續擴大城市規模以拉昇城市經濟似乎也並不容易。

而當前,中原城市群的發展急需強有力的拉動,單單依靠鄭州來牽引中原城市群,進而牽引全河南省的經濟,顯得勢單力薄,特別是中部省份中不乏強省會城市,若鄭州勢弱,勢必形成“弱核心”牽引狀態,甚至會成為中原城市群發展版圖上的窪地。而如果在短時期內急速擴張鄭州市的規模,比如通過依靠政府行政力量“膨脹”其綜合實力,或者依靠“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來速成其“商業奇蹟”,都是不現實甚至是危險的。在這種狀況下,支持洛陽發展,讓洛陽成為新引擎,與鄭州並肩而戰,以“雙核”模式驅動區域發展,就顯得非常明智。而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自古就是中原地區的領頭羊,新中國成立後更是被譽為“共和國長子”,從“一五”期間起就是國家重點建設的老工業基地城市,有一大批重工業佈局,洛陽甚至在20年前還是河南經濟上的首位城市,所以,選擇西距鄭州117公里的洛陽進行空間佈局優化,也合情合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首先,鄭州-洛陽“雙引擎”的佈局,需要強化頂層設計,從源頭上打通一切通道,包括不同行政區劃之間的制度障礙、資源信息通道等,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自由流動,並針對企業運營過程中的痛點和難點,出臺鼓勵鄭洛企業合作的支持政策,提供技術、資本、人才、政策等全方位的解決方案。從企業端和市場端,來更好地推動雙城協調、互動發展。其次,促進鄭洛一體化抱團深度發展,規避因為擔心鄭州首位度下降而在資源配置時向鄭州過度傾斜,儘可能確保洛陽能夠充分享受到政策、資源等的扶持作用。最後,在城市地位上,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與鄭州國家中心城市錯位發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避免同質化發展道路造成“雙核”內部競爭過於激烈而影響整體區域發展的局面。


雙核駕到!鄭洛牽手雙引擎驅動,河南發展步入新紀元


總之,鄭州、洛陽,河南一正一副兩大中心城市,河南省的“雙核”,都非常有實力承擔輻射帶動河南乃至中原城市群發展的重任,相信在雙驅動的助推下,河南步入發展的新紀元,勢必迎來新的飛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