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自己

如果你是家長,希望孩子長大後成為怎麼樣的人?

老師在想,我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教育家們在思考,國家需要怎麼樣的人才?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長大了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對孩子的未來產生不同的期許。但大多數人是從眾的,特別是我們的家長。為人父母,很多人是第一次,沒有經驗。那麼總會想,我選擇大多數人選擇的總沒有錯吧,或是大家認為好的總差不到哪裡去吧!

成為--自己

因此,他們拼命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好的學校,拼命給孩子上輔導班。拼命的給孩子提供更多的知識……這樣正確嗎?小孩會快樂嗎?長大後會更優秀嗎?其實家長心裡也沒底,只是選擇了大多數人選擇的,相信大致不會錯吧。

回想起父輩和自己身上的大多數,發現過得好的往往是區別常人少數。當年提倡上山下鄉不讀書,可後來有不錯工作的還是認真讀書人,那些從眾的大多數在90年代則面臨著下崗。當年在工廠裡的鐵飯碗是多少人羨慕的對象,但那些提早下崗但敢拼敢闖的人部分成了企業家。

成為--自己

而從眾的大多數在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價後,仍然是被時代的浪潮吞噬,慢慢的消失無蹤。社會如此,教育亦如此。

還好,我們的社會還是有一些可愛的教育者,他們認真在思考教育的本質,並研究教育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們付諸行動,為堅持真理,不惜與傳統教育對抗。並在多年的教學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書中的主人翁正是這樣一位教育者,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他創建了一所與眾不同的學校,通過幾十年兩代人的努力,向世人證明了重視與自然結合及個性發展的非傳統教育也能培養出優秀人才,相對於傳統教育體系培養出的人,這所學校所培養的學生具有更完整人格和對自然的適應能力。

他把幾十年的辦學經歷及經驗寫進了這本《神奇學校》,並且希望這種教學理念能被更多的人接受,使更多的孩子更益。其實很多國家都有人嘗試個性化教育。比如日本黑柳徹子在《窗邊的小豆豆》裡記錄的巴學園,二戰時期的日本就已經很重視對個性化教育的探討了。又比如早些年在我國逐步流行起來的國學教育、拓展類的教育也都是對個性化教育的探討。

這些教育方式有成功也有失敗,但有些教育方式最終活了下來,比如書中的FCS學校。我想這和社會的環境是分不開的,社會要允許試錯,並給予這些學校改進和優化的時間。當然,這裡也有一個前提,這些教育者是真正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的人。只有讓社會和家長相信這一點,才能產生這樣的包容。

成為--自己

《神奇學校》的核心理念是發現小孩的個性發展,在大自然中體會成長的樂趣,並把知識融入生活中,他們可以每週都上游泳課,可以在咖啡層裡上數學課,可以在清澈的河水中嬉鬧。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小孩在傳統的升學考試中又取得優異的成績。

在大人眼裡,小孩的未來有無數種可能,而在小孩身上,在走向未來之前,他必須成為他自己。而FCS學校的教育正是教育小孩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優質和信心,成為他自己。而一個人,只要做到這一點,未來的人生還有什麼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