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曹操你會殺楊修嗎?

華文雨


楊修死於公元219年,曹操死於公元220年。

這一下答案就簡單明瞭了,曹操殺楊修不是心眼小,不是妒賢嫉能,是為了給繼承人剪除障礙。楊修出自弘農楊氏,是世家大族中的高門,而且以治學聞名,這樣一個門第的有著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是一股不可小視的政治力量。

敲定了文帝作繼承人,所以就要必須要斷曹植集團的領軍人物,這是很常識的東西啊,歷代君主在確定下來繼承人之後,不都會殺一波大臣嗎?更何況,楊修是自己送上門的。

動搖軍心,雞肋雞肋,老大沒開口,你自作主張收拾東西,還讓自己所在那波軍隊也準備走人,曹操正憋著火呢。

殺!


小嚴說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區分歷史上的曹操楊修與文學中的曹操楊修。

如果我是歷史上曹操,我不會殺楊修。

據正史記載,曹操是在去世前幾個月殺死楊修的,《三國演義》裡的雞肋事件恐怕是民間傳說或者是文學家的想象。曹操殺楊修的根本原因是他考慮到自己去世後魏國的穩定。雖然此時曹丕作為太子的地位已經十分穩固,但是曹植作為文壇領袖,深受知識階層的推崇。曹植本人也曾長期參與過世子的爭奪戰。魏國是當時知識分子活動的中心,雖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知識階層中也不乏文武雙全的英才。曹操擔心身後,推崇曹植的知識階層鼓動曹植爭奪曹丕的皇位,從而導致國家動盪。

或許在曹操看來,楊修就是文武雙全的英才,殺掉他可以進一步削弱曹植的力量,打擊曹植爭奪皇位的信心。不過,個人以為,曹操可能是想多了。

一則根據正史記載以及曹植詩文,我們不難判斷,曹植是個單純的文人,顧全大局,熱愛國家。即使有人鼓動,曹植也不會起兵爭奪皇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僅僅讀讀他的《贈白馬王彪》就可以明白曹植不是貪戀皇權的人,他為了國難可以“視死忽如歸”。從曹植一生來看,他就是用生命來寫作的人,是的的確確的文如其人。二則根據正史記載,楊修並沒有過人的政治軍事才華,他也沒有給曹操或曹植提出過任何過人的謀略謀劃。他過人的智慧主要表現在敏捷的才思上。楊修和曹植是一種類型的文人,因而他們意氣相投。楊修並沒有實際的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華幫助曹植爭奪皇權,殺之無益。因此,我若是曹操,我不會殺楊修。

如果我是文學中的曹操,我一定會殺楊修。

首先,楊修私自準備撤退,造成軍心渙散,倘若曹操大軍正在準備撤退的消息傳到劉備那裡。劉備必然率大軍追殺。人人思歸的曹操大軍必然無心應戰,大敗是必然的。曹操命令殺楊修,來日進兵的決定不是“死要面子”,而是整頓軍心,防止大敗。當然代價是慘痛的,門牙掉了,還差點被魏延射殺。大軍撤退從來都是兵家難題。諸葛亮每每北伐糧盡要撤退時,都要做出進攻的姿態,使司馬懿大軍不敢妄動,從而安全撤退。軍事史上很多大潰敗就是發生在撤退途中,我就不舉例了。因此,楊修提前準備歸程的行為讓幾十萬大軍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楊修的行為也表明他是十足的書生,沒有實際的軍事才能。因此,就憑雞肋事件,殺楊修的理由都是充足的,更何況他介入曹丕曹植的世子之爭,而他和他的主子曹植成了失敗的一方。就算曹操不殺楊修,曹丕也會殺。曹操借雞肋事件替曹丕斬殺了楊修。

同時,楊修的自我表現慾望深深地傷害了曹操的智慧優越感。

《三國演義》中曹操自始至終都有很強的自我優越感,喜歡在部下面前表現自己的卓越的高人一等的智慧,從而沉醉在部下的崇拜中。荀彧、賈詡、荀攸、郭嘉等謀士深諳曹操的個性,從不妨礙,甚至配合曹操智慧優越感的獲得。但是,楊修卻不明白這一點。曹操園門題字和一盒酥事件,是想讓部下都猜不出其用意的時候,曹操娓娓道來,而後引發部下的讚賞和崇拜,以滿足自己的智慧優越感,或者說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賈詡、荀攸、程昱等一流謀士看破不說破,積極配合曹操,但是,楊修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卻讓他在眾人面前點破曹操的用意。這樣一來,被讚賞,被崇拜的人不是曹操,而是楊修了。顯然楊修搶了曹操的風頭,傷害了曹操的智慧優越感。這不是曹操殺楊修的主要原因,但也是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如果我是小說裡的曹操,我也會為了幾十萬大軍的命運,嚴明軍紀,整頓軍心,從而殺掉楊修。


江海志


我是曹操,一樣會殺楊修,其實換你也一樣,你也會動手的。

我是老白,我來解題。

楊修之死,不是因為猜中了曹操的心事,也不是因為禍亂了軍心,這都是藉口。楊修之死真正的原因是他參加了奪謫之爭,為曹植爭奪王位出謀劃策。


歷朝歷代奪謫之爭,哪一個不是屍橫遍野,父子相殘,兄弟相殺?這個點在歷史上是血腥值最高的那個點。不管是誰,一旦參與其中,那就是你死我活的局面,沒有緩和的餘地,沒有開解的空間,皇帝、親王、公侯都殺了無數。殺一個楊修算得了什麼。

曹魏的接班人,曹操早就選好了,這個人就是曹丕。

從哪裡能看出來?

從曹植被封為鄄城王那一天,這個結局就已經很明確了,曹操已經做出了選擇。封王之後有自己的封地,相當於出外就蕃。曹操這是很明確的告訴曹植:王位已經沒有你的份兒了,不用惦記了。


曹丕呢,被封為五官中郞將。

中郎將這個職務,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武可帶兵,文可參政,曹操自己也擔任過中郎將這個職務。可以說曹丕到了這個位置,那就是照著接班人來培養的。



這個我相信當時的當事人個個心裡明鏡一樣清楚。曹丕心裡很清楚,曹植心裡應該也清楚,楊修呢?我覺得他心裡更清楚。


但是曹植有大才,他想爭這個王位,楊修也有大才,他覺得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就為曹植出謀劃策放手一博。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兩王相爭,必有一亡。這樣的局面絕對不是曹操想看到的。

可以說曹操最害怕的,就是他兩個同樣優秀的兒子為了王位最終自相殘殺,搞出人倫慘劇,這才早早做了安排。


曹操的顧慮是完全有必要的,曹丕稱帝后,幾度要殺曹植,不然《七步詩》是怎麼來的?


曹操殺楊修,是在警告曹植,不要執迷不悟了,不要再搞事了。安安心心的當你的王爺,還能保命,難道你真以為可以爭得過曹丕?


曹操殺楊修,是為了保曹植,要曹植早日收心,斷了曹植奪謫的念頭。可以說楊修早死一點,曹植就清醒得早一點,在作死的路上就是可能早日懸崖勒馬。

事實證明,曹操做對了,楊修殺得也算及時。曹植沒有做出太過份的事情來,不然的話曹丕即位後不會放過曹植,不會任由曹植比自己活得還命長。


老白說:楊修是曹丕、曹植兄弟間爭奪王位的犧牲品,他的死,是必然的,並不冤枉。對曹操來說,畢竟死個楊修,比死個兒子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