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後的中國文化,主要是以“儒、釋、道”三家為主,為何?分別包括哪些內容?

24K讀書記


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後,到唐宋以後,儒、釋、道三家已經互相滲透、互相同化,某種程度上已經“三教一體”了,“三教一體”已經貫穿於中國文化之中。少林寺有一個供奉釋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對聯是:“百家爭理,萬法一統;三教一體,九流同源”,少室山還有一幅對聯:“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向出發,但最終我們能達到共同的目標。

  從對個人的修養角度來說,三教說法不同,但勸人為善和勸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養生、遁世、窮萬物。”釋家(佛家)是“見性、救世、通萬有。”這三句話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準確,但是我想這樣可能好記一點。

  也可換一種說法,儒家是盡“人道”,釋家求“佛道”,道家窮(窮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較明白,而“天道”是什麼呢?天道應該包括很多東西,例如“天機、天意、天命”,其本義不是講迷信,而是講“天”的規律或自然規律,包括我們已經知道的規律和我們尚不知道的規律。

  還可換一種比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釋家講究“明心”,道家追求“煉心”。在這背後,儒家講“治世”,道家講“治身”,佛家講“治心”。

  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國文化史上三種重要的思想資源與思想傳統。中國人文精神,尤其表現在人生智慧上。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禮樂教化的智慧,通過修身實踐的功夫,盡心知性而知天。道家老子、莊子的人生智慧是空靈的智慧,逍遙的智慧,超越物慾,超越自我,強調得其自在,歌頌生命自我的超拔飛越,肯定物我之間的同體融和。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脫的智慧,無執的智慧,啟迪人們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靈上的偏執,破開自己的囚籠,直悟生命的本真。儒釋道三教的哲學,充滿了普遍和諧、園融無礙的智慧,在今天仍有其價值與意義。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看似平凡無奇的幾個字、包括太多的學科的知識體系結構了、儒、釋、道三個字可以撰幾十萬字論文了。屬學者研究課題、不是三言兩語而就


三坊七巷遺珍館


儒釋道三家是統治者所必需,是時間的沉澱,是歷史的選擇。

秦漢前百家爭鳴,孔孟並不突出。西漢初年尊崇道家,直到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家才脫穎而出,併成為治國標配。

東漢明帝時,佛教從西域傳入中土,開啟了千年的宗教戰爭,直到唐朝時禪宗的出現,才算完成本土化。此後統治階級在尊佛與崇道之間來回更替。

宋徽宗時將儒釋道三教合一,可惜由於不久金人南下,導致三教合一失敗。

儒家思想以孔子理論為代表,主張治國平天下,是帝王所需。釋,指佛教文化,佛教主張修來世,人一定要善良做好人,來世才有大福報,可以使人修心,對國家的穩定也有好處。道教,以老子道德經為理論根據,天地萬物,道法自然,陰陽兩極,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陽極必陰,陰極比陽,主張養性。所以三者均是國家安民,長治久安之所需。

三教合一是中國文化被入侵後的事情了。

向上追溯,華夏正統的文化是道,大道隱匿後,是儒家,儒之後是法家,道儒法才是中國歷史的正解。至於佛這個東西,它只是東漢從外部傳來的舶來教而已。

道儒法同源一體,道為體,儒為用,法為術。未亂用道,將亂用儒,已亂用法。道應天,儒應人,法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