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口流利普通話的現代人,如果穿越到秦漢,唐宋,明清,還能跟古人正常交流嗎?

洗臉盆上的


可真不一定能正常交流,甚至一點都無法溝通。

秦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但是各地的語言變遷卻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這樣,方言的差異化還是比較嚴重的,正所謂十里不同音。

現行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

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採集地。這些地方在以前,可不是正統的語言。而秦漢、唐宋、明清的語言體系可不一定一樣。

我們拿方言吳語的發展來看一下。

吳語,又稱江東話、江南話、江浙話、吳越語。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底蘊深厚。在中國分佈於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九千多萬。

現代吳語比官話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語音與《切韻》《廣韻》等古代韻書高度吻合。吳語繼承唐宋三十六字母框架體系,以保留全部濁音為最主要特徵 [2] ,繼承中古漢語整齊四聲八調,平上去入四聲因聲母清濁對立而各分陰陽。

也就是說,吳語可能比現在的江淮官話更接近那時候的官方語言。

而吳文化以泰伯為祖,他可是從西周遷移過來的,帶來的文化和語言可能和早期的西部語言差不多。

另外看客家話。

有專家認為,客家人最早是隨著古代幾次戰爭和時局動盪時期的移民潮,從北方遷移到華南的。

他們的祖先是從今河南、山西等地遷移過來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當時所在地語言的特色。客家人祖輩原是中原漢族。而現代客語中仍在使用的許多古漢語語音特點,包括同樣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中找到的字尾輔音[-p][-t][-k],卻在一些北方話中消失了。

所以,語言的變化是很龐雜的過程,我們現在看到的僅僅只是代表著一段時間的情況而已。

更何況,各地還有很多不同的方言,十里不同音,在沒有統一教育和標準普及的時候,交流還是會有不少障礙的。


瘋哥哥l


說一口流利普通話的現代人,如果穿越到秦漢、唐宋、明清三個時期,會有三個不同的結果。

先說穿越到先秦,結果當然是無法交流,七國人會認為你是哪裡來的夷蠻,可能會被有群起而攻之。

蓋因現在的普通話是滿清入關後滿語與漢語融合後的北方語系,而秦漢時期無論是被認為是官話的雅言(以周王室所在地為中心的官方語言),還是趙燕韓楚各地方言,區別都很大,所謂南腔北調天壤之別。

如果尋秦記中項少龍穿越到戰國,那他最好的選擇是用廣東粵語和戰國人交流而不是普通話,雖然粵語閩南語這樣的南方語系和古漢語也是千差萬別,但體系上是一脈相承,據說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後一度想把粵語作為官方普通話,但未能如願,但從傳承上來說,這種提議有一定的理由和依據,因為粵語和閩南語是最接近古代雅言的地方語系。

如果穿越到唐宋,依然是聽不懂,不過唐宋的唐話又和先秦有很大的區別,估計一個唐朝人穿越到先秦也一樣的蒙菜,唐宋的官方語言已經融合了北方入侵的五胡的語言特徵,和先秦的雅言又有很大區別,不過大唐開放,頂多認為你是南洋哪個國家來的外國人,勾通雖然困難,但應該沒啥性命之憂。

如果穿越到明朝,尤其是晚明,那麼警告一下,告別顯擺你純正的普通話,因為你很可能被當成後金派出的間諜被砍腦袋,聽你的發音,明顯就是從東北大森林裡跑出來的熊大熊二。

而如果穿越到清朝,恭喜你,你可以正常跟人交流了,因為現在的普通話,就是以北京話為地標,而北京話就是滿清的老少爺們入關後學習漢語中慢慢形成的發音習慣。基本沒有太大的差別。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這個問題得分雅言和方言,雅言就是相當於古代的普通話。正因為我國方言眾多,所以統一文字以及制定雅言的好處就是便於交流。

古人若是說方言

俗話說得好,方言多的地方,十里不同音。哪怕是如今,要很多地方的方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古代的方言隨著時期的不同,哪怕是同一個地區,亦是有著區別。

不過對於同一個民族的來說做一些簡單的交流,無論是說如今的普通話也好,還是說方言,時期距離現在越近,交流的難度就越低,只是有些地方的方言需要放慢語速或者肢體輔助。人總是在學習的,若是交流時間長了,無論是說普通話或者方言的現代人都能和古人進行雙向交流。


古人若是說雅言

雖然雅言是古代的普通話,但是年代越是久遠,就算是古代的普通話我們照樣聽不懂。比如《詩經》以及唐詩宋詞等等這些的“正宗”讀法就和我們如今相比就不相同,特別是《詩經》裡面詩文的“正宗”讀法和如今的普通話是大相庭徑。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搜《音韻學》的視頻看看,就知道差別所在。

不過若是離現代越來越近,雖然各朝雅言和現代的普通話還是不一樣,但說的詞彙語句等等就開始趨同,故而雙方若是語速放慢一點,一開始簡單交流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古人若是講方言,現代人講普通話,時期或者民族差距越大,那麼交流起來的困難程度也越大。古人若是講雅言,則是離的時期越遠,交流起來的難度也越大。不過若是用心或者長時間的交流,這些困難都會被克服的。


淡看天上月


到秦漢,唐宋根本無法溝通,無論你說普通話還是方言。

總有人說自己的方言村姑更多,所以跟古人交流沒問題。

這就是簡單的意淫了,別的不說,所謂“十里不同音”也是很多人用的,很多地方兩個鄉的發音都不一樣,要不是有普通話,開個車走個幾十裡就沒辦法正常交流了。

你說你穿越到一千年以前,能夠正常交流,鬼信啊!

廣東話下面也有不同的分支,閩南語下面也有不同的分支,客家話下面也有不同的分支。

這些不同的分支之間都沒法正常交流。

您指望自己用一種分支語言跟一千年以前的古人正常交流嗎?比如有人說廣東福建客家話接近古代漢語,那麼廣東話和福建話和客家話可以正常溝通嗎?

如果你還是堅信能夠溝通,那麼就有一個奇怪的邏輯

你操一種語言分支可以與千年前的古人正常溝通(因為您的方言和古漢語像很多)

他操一種語言分支可以與千年前的古人正常溝通(因為他的方言和古漢語像很多)

那麼您的方言和他的方言不應該出現很大的差別

您想,如果您要正常溝通,兩者語言怎麼也要有80%以上的相似度(這樣您還得連猜帶蒙,因為兩則即使相似80%,那麼各自20%是完全不同的,於是對話時依然有40/120三分之一的聽不懂),兩個方言都與古漢語有80%以上的相似度,那麼這兩個方言就會有60%以上的相似度。正常的無障礙溝通那就更相似了!

現實是,您和他的方言幾乎不同。

同理各地方言千差萬別,大家都或多或少的保留了古漢語的一些發音,就算您的方言保留了更多的古漢語因素,那也沒有多到讓您可以跟千年前的古人正常交流的程度,難道穿越千年的時間還沒跨越地理幾十裡的改變大?


目西


我們今天的普通話是建國後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是北方遊牧民族胡語與古漢語相揉合而產生的。所以首先能肯定穿越到明清是可以正常交流的,但是肯定也有一些非常小的差別。畢竟有些詞近代也受到一些外來文化的影響,例如來自日本和歐美的新詞彙。且今天我們大量的使用白話文,明清書寫記事使用文言文。所以會有一些小小的差別,但是是不影響正常交流的。

國語推行委員會常務委員錢玄同


而秦漢的語言大概和今天的廣東話差不多。秦始皇在世時,向嶺南發配及遷徙了大量的中原人,有記載的就達55萬之多,還不包括因犯罪為了躲避處罰而逃亡到嶺南的人。這些中原人來自原七國中不同的國家,相互之間必須講中原通用的“雅語”,才能相互交流和溝通。並且由於嶺南當地處於蠻荒狀態,人煙稀少,文化落後;而南遷的中原人人數眾多,因此基本上沒有受到當地語言的影響。後來秦朝被推翻,原南遷的秦朝人趙佗在廣州建立了南越國,地域為廣東大部以及廣西的東部,在南越國的地域內一直講著秦朝時候的普通話,並一直保持到現在,就是廣東的粵語。因此秦朝時所用的普通話就是現在的廣東粵語。而唐宋時期距離秦漢又過去了七八百年,這期間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勢必會對漢語有很大的影響,但是不會和秦漢時期的語言差距太大,因為用今天的廣東話來讀唐詩依然是押韻的。普通話就是這樣在北方不斷地和遊牧民族發生碰撞揉合,才形成了我們今天的普通話。

不過語言交流不了,文字還是可以的。上圖為證。


長安城不良人


如果你除了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還會說你家鄉的方言,穿越回你家鄉的古代,和古人交流,語言方面不會有什麼大的障礙。

但是,如果你只會說普通話,和古人交流,障礙就大了。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熱烈討論要不要保留各地方言的原因。方言,是中國語言文化的活化石。



語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實語調,語音等變化是不大的,只是有些名詞稱謂變化大。比如:小二,我們現在叫服務員,客官,我們現在叫先生,這些問題都不大。大家現在看《水滸傳》、看《西遊記》,基本不存在閱讀困難。各地方言最大的不同,就是語調的不同。


現在推廣的普通話,其實就是北京地區的方言,如果大家都說普通話,即只保留了北京地區的方言而丟掉其他更多的方言,這是很可惜的。

推廣普通話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交流和國家的統一,意義重大。但是,推廣普通話,也絕不能以其他方言消失為代價。


煙花三月09


普通話可以直接說是北京話也不為過。

那麼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的人去了秦漢時期會如何?

首先,秦始皇統一了文字,那麼估計也會統一語言,那麼,什麼語言最有可能成為那時候的官方語言呢?大致猜測一下,應該是陝西話吧,這也是每個朝代的特色,官方語言一般都是首都的語言。

那麼陝西話和普通話有什麼區別呢?

陝西話與普通話最大不同,普通話是正音正字,其字音義有據可查,而陝西話現屬地方方言,有些話,同是一句話,與字典上的注音不符,一部分方言還有音無字,這是與普通話最大的區別。那麼一個會說普通話的人去了秦朝,估計溝通應該沒問題。

去了唐宋會如何?

唐朝就不多說了,應該和秦漢超不多。

宋朝的話,可以看看北宋的都城,汴梁,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那麼宋朝官言估計就是河南話了,說著一口普通話的話,溝通應該也可以的吧。

如果去了明清會如何呢?

明朝朱元璋在的時候,都城是南京,而朱棣上位之後,就遷都去了北京,所以那時候的官言說是南京腔的普通話或者北京腔的普通話都可以,這麼看來溝通應該不成問題吧。

至於清朝就更加不用說了,溝通是絕對沒什麼問題了。

當然了,這些說的都是官言,若是非要扯上方言的話,別說古代了,就是現代,很多地方的方言,你可能也聽不懂!


小小二哥


“朕知道了”

--By 康熙

一、回到清朝可以說普通話

現代人穿越到了清朝還有可能正常交流,也僅限口語方面,當時的書面語言還是文言文,按照現在大家的文言文水平來說,在當時清朝人的眼裡就是文盲了。之所以能口語交流是因為現在的普通話跟李超袋中清朝中後期的發音最為相似,當年滿人入關後滿語和明朝的官話、吳語融合形成了滿清官話,原來只是滿人專用的官話,後來慢慢推廣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普通話。比如大家熟悉的康熙御批“朕知道了”“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此外最近公開的清朝奏摺中乾隆皇帝的批示。他非常喜歡米芾的字帖,一位官員就投其所好進獻了10幅米芾的字帖,乾隆大喜過望,鑑定後御批:“假的,不要”。


二、我們的普通話是三個巨大差異發音階段的產物

如果穿越到其他朝代,以現代普通話對當時的語言,基本上是雞同鴨講的效果。

因為古代漢語的發音變化經歷了三個重大時期的變化:從西周到漢朝的上古音、南北朝到唐朝的中古音、從宋朝到清朝的近古音。三種發音的差距非常大,比如“青青子衿”的發音:上古音是“cencen zilong delong”,中古音是“cngceng zigien”,近古音是“cingcing zigin”,現代人完全聽不懂。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58, "file_sign": "77be2bceacdf3723294e9d66c9a154fc\

雲思無邪乎


古代普通話跟現代普通話不一樣,現代普通話全國普及以北京話為標準,普及以後消除了地域語音的差距。

在古代雖說普通話,但地域語音差距很大,往越遠的地方差別越大,時間越遠的年代差別也越大,遠到秦朝時懂的人更少。


秦朝以前怎麼亂七八槽的文字語言多得很,那時有七國,就有了七國文字七國語言,國中的方言更是多。秦朝統一後把文字統一了起來,但說普通話的沒有多少,所以以現在的普通話跟秦朝人講基本是聽不懂的。

文化文字的統一隨著時間的變長,到漢代時說普通話的也慢慢多起來,穿越到漢朝語音的差距仍然會很大,說話也基本會聽不懂。

到唐宋離文字的統一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這穿越過去已基本能正常交流。到明清時與現代已沒多大差別,與現代人交流沒問題了。


史來快克


讓我歷史哥來回答一下。

首先說一下,現在的普通話肯定不是古代的語言,回到古代,除了近期的清朝,其他時期,基本上不能正常交流,應該來說,你的普通話也是一種洋文,讓古人一臉矇蔽。

普通話與古漢語演變事實上就是中華民族的融合史,在血與火的戰鬥中,普通話從最遙遠的上古雅言,一步步發展到現在,鳳凰涅槃,真得非常不容易。普通話裡有古漢人的基因,但是相比較方言,卻少了太多太多。

一、普通話是清朝滿人學習漢語講出的話

真正的普通話是在雍正時期才有的,當時由於很多漢臣比如福建廣東那邊的,講得話皇帝很難理解,到了雍正時期,為了更好的交流,就頒佈了所謂的官方語言,就是任何想當官的人,第一步就是要學會普通話,並且要求從最低的衙門到中央政府,一律推行,這才慢慢演化出現在的語言。

因此,知道普通話怎麼來的,才能懂回到古代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

二、古代漢語大概的發展

事實上,古代人之間的交流也是通過當時的“普通話”進行的,因此在古代也有所謂的普通話,後來就是所謂的雅言。周朝人官方的語言大概就是雅言,這也是唯一在歷史書籍裡記載的,舉一個例子,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儒聖,他收的徒弟來自很多當時的很多國家,齊國,魯國,衛國,蔡國,陳國,楚國等等,這些都說著各自國家的話,肯定不能交流,那麼孔子講課用的是什麼語言呢?孔子講課時,用的就是當時的普通話雅言,雅言現在已經很難猜想什麼語言了,包括各個國家人之間的交流,也不是用普通話,也是雅言,如果你想去別的國家當官,那你就必須學會國際話,彼此可以交流了,你才有發揮的餘地。因此,當商鞅去秦國,當然說得不是秦國話,包括李斯,還有吳起去魏國,齊國,最後去楚國,也是這樣一個方法。

而且據說孔子回到家裡,就會用家鄉話同家人溝通。你也不用當心當時的方言多,就像我們現在一樣,這麼大的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我們有一個通用的普通話,而古代人當然也有古代人的辦法。

三、秦漢與唐宋的話很接近粵語與閩南語

大家都知道南方的方言特別多,每個省都會有很多方言,尤其是廣東,福建,浙江與江蘇,這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在這裡,我給大家一個初步的猜想,其實這些地方的很多方言都是因為中原漢人的南遷造成的。首先從秦始皇第一次南征百越,50萬秦軍留在了廣東,同時也把當時的話留在了那裡。其次是五胡亂華,晉朝人衣冠南渡,這是第二次,據說他們當時的官方語言是閩南語,接著是唐朝的安史之亂,第四次是宋人南遷,到最後的明朝人南遷,差不多,北人南遷就結束了。

四、中國南方的方言其實就是中原南移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