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项工作 周光召隐姓埋名18年!

原标题:周光召隐姓埋名18年之谜

为了这项工作 周光召隐姓埋名18年!

周光召,1929年5月出生于长沙。他既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又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后称院士),是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中不可或缺的功臣。

受父亲周凤九——“湖南公路界泰斗”的影响,周光召从小就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电机很感兴趣。但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的巨大冲击波,改变了他专攻电机的初衷,转而对核武器产生了浓厚兴趣。194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有幸得到周培源、钱三强等教授的栽培。1951年考取研究生,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彭桓武教授,从事基本粒子物理研究。1954年毕业后执教北大物理系。1957年被国家选派赴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理论研究。1958年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成为当时国际学术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20世纪五十年代,原子弹成为美国、苏联等少数几个国家手中的重要军事砝码。朝鲜战争中,美国总统杜鲁门曾毫不隐讳地声称,美国一直考虑对中国使用原子弹。苏联曾经答应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但后来却突然撤走全部专家,致使中国原子弹研制一度陷入困境。国际上甚至有人幸灾乐祸地断言:中国20年也休想搞成原子弹。

面对公然的“核讹诈”和残酷的“掐脖子”,中国人民憋足了气,也铆足了劲。毛泽东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得还。因此,中共中央决定用8年的时间研制原子弹,且这项科研的代号就叫“596”,即1959年6月苏联从中国撤走专家的日子。得悉此消息,当时在杜布纳原子弹研究所的周光召、何祚庥、吕敏迅速召集在苏联的中国专家展开讨论,并致信中国核工业部: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科学家,我们已经做好一切准备,只要国内需要,愿意立即转行从事国家最急需的研究工作。从此,周光召开始潜心钻研流体力学、爆炸力学。

1962年2月,周光召奉命回国。他名义上任教北大,实际上出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核武器研究部院)理论部第一副主任,全身心投入到原子弹的设计和研制之中。

研制核武器需要绝对的保密和安全。当时,负责该工作的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对这次试验要严格保密,万一不成功,让外国人知道了,风险会更大,凡与试验无关的人员都不能知道,包括妻子、儿女。因此,为了这项超级机密的任务,周光召这位著名物理学家在世界学术界从此“消失”,开始了长达18年隐姓埋名的国防科研生涯。当时,周光召所有国际上的朋友一下子突然与之失去联系,且长时间杳无音信,“与世隔绝”,纷纷猜测他出什么事了,有人甚至曾传言他在回国时有人制造了爆炸事件,飞机失事了。

对于试验基地,第一不能冒顶,第二不能放枪,第三不能污染。通过多次对新疆戈壁沙漠地区的空中、现场勘察和筛选,最后将试验基地定在新疆面积达十多万平方公里渺无人烟的荒漠——罗布泊。为了研制核武器,周光召宵衣旰食,殚精竭虑,常年驻扎大西北,以高原和荒漠为家,生活环境异常艰苦,甚至冒着被辐射、被伤亡的生命危险。然而,周光召他们从来都是无怨无悔、无私无畏,硬是凭着‘“脱了裤子当当”也要造出原子弹’的超凡毅力,于1964年夏天将原子弹技术难关全面攻破。

试爆开始想定在国庆15周年之际,但出于国际因素的考虑, 周总理指示:“把客人(建国15周年国庆典礼上的外国友人)送走以后再说。”

10月15日,中国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进入倒计时。位于东经88度30分、北纬41度30分的罗布泊基地,即将上演一场惊天动地、决定命运的“大戏”。

等待的过程激动而焦躁。可以说,原子弹一刻没成功爆炸,大家一秒钟都无法安神。共和国领袖、科学家、技术员工……所有人都屏住气息,神经绷到极限。在这个节骨眼上,留守北京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的周光召更是不敢有半点松懈。他说这也是他一生中最漫长的一天,整个是紧张兮兮,一颗心一直悬在嗓子眼上。他曾形象而诙谐的说:假如把我装进去原子弹就能爆炸,就让我进去好了。就在这时,他再次接到周恩来的命令:再计算一次它能不能保证绝对的成功,某种意义上讲,失败的机会有多少?因此,他更不敢有丝毫的侥幸心理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尽管之前已反复计算过多次,成功率在99%以上,且所有数据早就送达罗布泊基地;尽管此时已连续工作了近11小时,体力和脑力严重透支,但周光召仍然在一丝不苟地对每一个原子弹爆炸理论数据进行最后一次全面验算。 第二天早晨,爆炸的数据被计算出来,周光召和几位科学家一一签上自己的姓名,确证爆炸成功率在99%以上。

16日15时,随着一声声“加电!”“开机!”“预热!”“起爆!”的口令,主操作员激动地按下了牵动人心的最后一个按钮。瞬间的寂静后,巨大的的火球腾空而起,冲击波如飓风般席卷开来。随后,传来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渐渐地,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形成极为壮观的蘑菇云……这是一个经典时刻,惊喜程度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计指数。

当得到几方面核爆炸的确切证据后,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晚会上宣告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随即,新华社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它像一股强劲的冲击波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独立自主地掌握了核技术,它意味着中国不仅树立了国防尖端科技的丰碑,更铸就了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的基石。

接着,周光召又马不停蹄地投身到紧张的氢弹研制工作。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直至1980年春,在广州举行的国际粒子物理会议上,“人间蒸发”了18年的周光召才重新出现在国际物理学同行的视线中,并很快赢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意大利政府授予他“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章”,美国、俄罗斯、欧洲科学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接纳他为外籍院士。1996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观测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周光召星”。作为“两弹一星元勋”,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