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前線 “旦”使命丨馬昕:我們是奇蹟的見證者,也是奇蹟的創造者

一層N95口罩,一層外科口罩,一副眼鏡,一個護目鏡,最外面一層面罩,全神貫注下,汗水將口罩孔隙堵得嚴嚴實實,導致呼吸嚴重困難;眼鏡外罩著護目鏡,護目鏡外加上防護面罩,出點汗就起霧,每一個步驟都要與同事反覆確認……平時一個小時就能完成的右髖關節截肢手術,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華山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總指揮馬昕教授,與華山醫院手外科沈雲東教授、血管外科朱磊教授,以及和同濟醫院兩位骨科醫生一同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院區奮戰了兩個半小時。

“就像跑了個馬拉松。”馬昕說,“很多人問我手術做完是什麼感覺,我就想找塊地板躺著,拿掉口罩,好好喘兩口氣。”手術患者、一位糖尿病致右下肢壞疽的82歲新冠肺炎患者,目前處在康復期,全身狀況明顯好轉,這是最令馬昕欣慰的事情。

圖片

截肢手術結束後,醫護人員大汗淋漓

“不離不棄,每一條生命都值得挽救。”馬昕說,正是懷揣著這樣的信念,華山醫院援鄂醫療隊打下了一場場硬仗。

從除夕夜到正月廿三,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四批援鄂醫療隊先後出征,人數為國內醫院之最。其中,4人馳援武漢市金銀潭醫院,4人奮戰在武漢市第三醫院,46人參與武昌方艙醫院建設、運行、休艙全過程,219人整建制接管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監護室。作為四支隊伍的總指揮,馬昕負責人員、物資的調配,以及團隊的內部與外部協調,“形成一個整體,大家互相協作。”

圖片

2月8日,元宵之夜,華山醫院再接國家緊急徵召令——整建制接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症ICU。一個不眠之夜後,華山醫院第四批支援武漢醫療隊215人的隊伍整裝待發。明知此役艱險,充滿風險,華山人依然毫不猶豫,奮不顧身。圖為出征前,醫療隊隊員與趕來送行的領導組成HS(“華山”)字樣合影。

兩次視頻連線孫春蘭副總理,一次獲總理豎起大拇指點贊,一次獲盛讚“華山醫院不負盛名”,這支由273名醫護人員組成的“百戰鐵軍”一刻不停地與時間賽跑、與死神鬥爭。“我們是奇蹟的見證者,也是奇蹟的創造者。”馬昕說。

圖片

3月8日,同濟光谷院區重症病房的醫務人員在現場視頻連線中向孫春蘭副總理彙報工作,孫春蘭向他們豎起大拇指

“保證所有人的安全”

“以往的火車站是人山人海,現在卻萬籟俱寂,只能聽到我們嚓嚓的腳步聲,和自己的心跳聲。”2月4日晚,馬昕率領的華山醫院第三批援鄂醫療隊(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獨立成軍,一路向西。初抵武漢,“悲壯感”和“焦慮感”迅速襲來,直至次日早上8點半,任務到了——迅速趕赴武昌體育館,整建制配合搭建方艙醫院,22時準時收治病人。“剛開始非常混亂和焦灼,我們得到的任務就是趕快搭帳篷、趕快進艙、趕快收治病人。”馬昕回憶,“我跟隊員和其他隊伍反覆溝通,說方艙醫院一定要科學地管理,不能讓隊員們用血肉之軀往前衝。”

圖片

2月4日晚,馬昕率領的華山醫院第三批援鄂醫療隊(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獨立成軍,一路向西

2月5日22時,只花了29個小時的時間準備,華山醫院第三批醫療隊與其他12支隊伍共同管理的武昌方艙醫院,開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應收盡收,刻不容緩!”當天,800張床位的洪山體育館,一下子住上了500餘名病人,院感控制成為了一個難題。

如何劃分清潔區、汙染區和半汙染區?怎樣制定進出艙的流程和規範?感染科實力強勁的華山醫院醫療隊,承擔起洪山體育館的院感設計和優化工作。

“感染科副主任張繼明教授帶著院感護士,萬水千山,把方艙醫院的角角落落都跑了一遍,提出很多建議。”馬昕說。體育館的單通道增加為雙通道,進出艙可以分不同通道同時進行,醫護人員無需再為出艙等待一兩個小時。“空調並非不能開”,張繼明指導後勤人員在清潔區和汙染區之間進行隔斷,兩個區域各自做成內循環。

圖片

張繼明教授在做院感培訓

“我們前前後後為1500多名醫護人員、電工、環衛工人、保安、警察、酒店員工等提供了反覆拉網式院感培訓,這樣才能保證所有人的安全。”在武昌方艙醫院工作的醫生、護士,有的年資比較低,有的是從當地醫院的口腔科、婦產科等科室緊急調來的,“對院感流程懵懵懂懂”,更別說並非學醫出身的後勤人員,對他們而言,培訓流程規範必不可少。出每道門後是先脫手套、口罩還是帽子?什麼時候需要消毒?培訓內容還被明確、細緻地標示在每一道關卡旁,供進出人員對照檢查。

馬昕介紹,華山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成員,年資普遍較高,擁有豐富的經驗,因此以諮詢班的形式參與工作,“將技術能力用在刀刃上”。與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共同管理250張床位,華山醫院的醫生和護士每人每天進艙四小時,重點幫助專業不對口的醫護人員解決難題,其他時間在清潔區通過平板電腦與艙內病人溝通,“一旦需要,隨時進艙。”

圖片

馬昕與艙內連線,互聯網查房

查房用上互聯網,效率大大提高,醫患溝通更加便捷、充分,醫護人員不必要的職業暴露減少了,感染風險也降低了。這一方法還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監護室派上大用場:“通過清潔區的大屏幕,我們可以看到每位病人的狀態,連監護儀上的數字指標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我們在一起過日子”

“方艙醫院收治的大多是輕症患者,不需要多麼多高精尖的儀器、多麼複雜的治療手段,更多依靠的是‘話’療。”馬昕說,“對病人精神上的撫慰非常重要,要經常與他們溝通,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圖片

武昌方艙醫院裡十歲的患者小女孩非常喜歡畫畫,畫了很多畫掛在牆上,充滿童真。有一天,這個喜歡粉色、喜歡一切草莓味的小女孩說特別想要一塊畫板,華山醫院支援武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華山三縱隊)護士長衛尹通過多方協調,當天下午就給小女孩送來了一塊大畫板。小女孩對醫生、護士說自己有點不想離開這裡,因為這裡的醫生護士都太好了。對於女孩來說,方艙也是成長中一次特別的經歷。

收治第一批病人那天,華山醫院醫療隊成員返回駐地已是次日一兩點了,休息不到五個小時,馬昕又帶著隊員趕回方艙醫院,第一批衝進了艙內。方艙運行初始,電力不穩定、空調不完備、用餐流程也不順,一些病人大感不滿。“我主動跟他們說,我是華山醫院副院長馬昕,帶著我們醫療團隊來看大家。一看我們衣服後面寫著‘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和我們每個隊員自己的名字,病人就不那麼焦慮了。”250位患者,馬昕一個一個去握手、拍著肩膀聊天,“讓病人知道我們不嫌棄他們,信任感也就建立起來了。”

安撫病人的同時著手改進設施,武昌方艙醫院的運轉逐漸邁入正軌。一個星期後,馬昕開始方艙、光谷兩頭跑,早上八點參加方艙的院務會,與隊員溝通工作中的細節和要點,九點多到光谷開協調會,下午參加死亡病例、疑難病例討論和醫務處會議,結束後再返回方艙。“我保證每週至少進艙兩三次,去看看我的病人。”他說。“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他與隊員都將這句話掛在嘴邊。

“我們在一起過日子,像親人一樣。”馬昕這樣形容。方艙醫院裡,醫患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做一套操,微信交流群也建立起來,病人之間、病人與醫生之間可以全天候及時溝通,相關事務都在群裡公開,大家共同想辦法解決。“病人的心態好了,信心有了,抵抗力就強了。”

這個武漢市最早開艙、最晚休艙的武昌方艙醫院,運行35天,累計收治1124名患者,最終交出了“患者零死亡、患者零回頭、醫護零感染”的成績單。

圖片

華山醫院支援武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華山三縱隊)是第一批進駐武昌方艙醫院的醫療隊。在35天時間裡,醫療隊與全國各地其他13支醫療隊共同奮戰,累計收治患者1124人,實現了病人零病亡、零回頭,醫護零感染,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方艙醫院在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發揮了關鍵作用。圖為華山醫院醫生在艙內查房。解放日報記者 賴鑫琳 攝

“咱們要不要再一起去方艙看看,值最後一個夜班,陪伴一下咱們的病人?”休艙前一夜,馬昕在醫療隊的微信群裡發了這樣一段話,待他按約定時間來到酒店大堂,發現隊員們全部到齊了。

圖片

3月9日,武昌方艙醫院最後一晚

圖片

3月9日晚,在武漢市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當晚還留在該方艙的新冠肺炎患者應女士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醫務人員曹晶磊擁抱道別

圖片

3月9日晚,在武漢市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當晚還留在該方艙的新冠肺炎患者應女士(左)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醫務人員曹晶磊揮手道別

圖片

3月9日晚,在武漢市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醫務人員韓楊用雙手比出心形

穿著如往常一般厚重的防護服,華山醫院醫療隊成員與24位病人一一話別。“方艙運行過程中,隊員們一直承受著很大的壓力,疫情的壓力、病人管理的壓力,還有自己給自己的壓力。”馬昕回憶,“一放鬆下來,很多隊員都流淚了,終於對自己有了交代,我們沒有兜一圈混個榮譽就回去,而是真真切切做出樣子、當好表率、不辱使命。”

“最初部分不理解的患者,現在經常給我發信息表示問候。方艙模式帶給我們新的啟示——在這樣的模式下,醫患之間構建起純粹的醫療關係,病人充分的信任,讓我們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圖片

3月10日,最後一批患者從武漢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出院,這家在16家方艙醫院中最早投入使用的方艙醫院,在運行了35天后,宣佈休艙。至此,方艙醫院這一在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發揮了關鍵作用、擺渡過萬千生命的方舟,靠岸,謝幕。圖為休艙前夜,華山醫院支援武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華山醫院第三批支援武漢醫療隊)合影留念 解放日報記者 賴鑫琳 攝

武昌方艙醫院休艙後,華山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的26位醫護人員,主動加入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症治療團隊,繼續投身武漢抗“疫”一線。“光谷團隊裡有99個‘90後’,救援隊成員年資相對高一些,加入光谷團隊,去幫助他們,去陪伴他們,能為年輕孩子們帶去很大的鼓舞和撫慰。”馬昕說,“更重要的是,兩支隊伍可以交流經驗、配合協作,把病人的生命從死神手裡搶過來。”

“按下死亡的暫停鍵”

“我們是同濟醫院光谷院區17支國家隊中唯一的危重症治療團隊。”馬昕表示,“我們啃最硬的骨頭,治療最困難的病人。”

這是一個由原康復醫學科改建的、只有30張床位的“戰時”重症監護室,“華山戰隊”在12個小時內完成設備佈局、流程完善、人員培訓。

自2月10日整建制接管,至3月30日最後一名ECMO患者安全轉院,由呼吸與重症醫學科、心內科、感染科等專業的醫護人員組成的華山醫院第四批援鄂醫療隊,共計收治危重症患者73人,至病區關閉時,5名上了ECMO的患者已有4人脫機,另有16名患者呼吸機脫機,29位患者順利轉出,危重症治療成效在武漢市名列前茅。

圖片

2月18日,華山醫院醫療隊成功完成首例ECMO置入術

身處“重症病房當中的重症病房”,多數病人面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情況,華山醫院醫療隊與其他16支隊伍合作,整合最迫切、最高精尖的技術與設備到重症監護室,組建多醫院多專科專家團隊,互相支持、會診,對每一個危重症病人提供個性化精準治療方案,提高治癒率、降低死亡率。

“17個醫療隊的心內科醫生組成護心隊,麻醉科醫生整合為插管‘敢死隊’。”馬昕介紹,會診時,重症醫學科醫生統籌安排,各專科醫生坐在一起討論治療細節。“討論過程中甚至會有小小的爭吵,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治療效果。”

重視監護室的患者,各個情況危急,大多數需要特殊呼吸設備支持,必須由醫護人員24小時輪班守護,每一班都要安排4-5名醫生和20名護士。最忙碌的時候,30名危重患者,其中27人氣管插管,8人CRRT(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治療,2臺ECMO(體外肺膜氧合機)同時在運行……

初到光谷,醫療隊員們經歷了從“鬥志昂揚”到“當頭一棒、遍體鱗傷”的過程,疾病本身的特殊性,即便隊員們夜以繼日地撲在“與死神搶病人”的戰鬥中,原本鮮活的生命仍在他們面前猝然逝去。“第一次深切感受到這種無力感。”一次搶救穩定後的患者突然離世,導致“90後”麻醉科醫生魏禮群失聲痛哭。很多醫療隊員們都經歷過這樣的崩潰瞬間,但他們又迅速在一次次歷練中成長了起來。“後來魏醫生加入了插管‘敢死隊’,併火線入黨。”馬昕說。

在這個“戰時”重症監護室,他們很快總結了教訓,調整了“作戰”方案,探索出危重症新冠肺炎多學科救治的“華山模式”,即關口前移、多學科協作、精細化管理三大“法寶”。

通過微信向病人家屬交代病情,進行有創操作時,請家屬發送知情同意小視頻,溝通交流中,病人家屬毫無保留的信任令醫護人員動容。“他們經常在微信上給我們留言、為我們鼓勁。”馬昕回憶,“那時候真是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只想著治好病人,就感到如果不傾盡全力,就對不住他們的家人。”

ECMO、無創呼吸機、有創呼吸機、血透儀器……高精尖設備需要用就用,最好的藥品只要有效就開。“國家真是舉國之力支援武漢,提供了最頂級的資源,讓我們可以放開手腳,只管去治。”馬昕感嘆。從剛接手ICU時,每天都有患者病亡,至病區關閉前,一週沒有死亡病例,醫療團隊實實在在“把死亡按在了暫停鍵下”。

圖片

華山醫院和同濟醫院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關閉前夕,病房樓下開闢了一處小花園,新栽種的17株桂花樹,代表著“在這裡拼過命”的17支國家醫療隊。英雄惜英雄,華山醫院和同濟醫院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結成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將自感染科、呼吸科和重症醫學科起,進行管理和醫療技術的交流。

“召必回!戰必勝!我們時刻準備著!”

“華山醫院從誕生那刻起,就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在公益性事務上,從來都是衝在最前面,時刻展現公立醫院的擔當。”馬昕說,“作為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經由一代代華山人的一言一行傳承至今。”

除夕夜,華山醫院第一批醫療隊的四位醫生、護士馳援武漢,自那刻起,全院五千多名員工就“做好了隨時上戰場的思想準備”。立春那天,由46位隊員、6輛移動救援車組成的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開拔,從確定出征任務到組隊完畢,這支隊伍只用了一個小時。

“我們一對一地聯繫醫生和護士,沒有一個人說有困難,都說準備好了,隨時可以出發。”

四支醫療隊,273位隊員,心懷家國,逆行而上。

唸叨著在上海還有途徑和資源,院方把僅存的防護物資都塞給了奔赴武漢的醫療隊。華山醫院和復旦大學等大後方,還經常慰問醫療隊員的家人,向他們傳遞前線狀況,並開通匿名心理諮詢熱線,幫助前線醫護人員排解焦慮、苦悶等負面情緒。

在華山醫院四支醫療隊中,共有111位共產黨員,他們無懼風險、義無反顧、衝鋒在前,是團隊裡的中流砥柱。“他們的帶頭作用影響了周圍人,使得大家向他們靠攏,跟著他們去衝鋒、去吃苦。”馬昕介紹,在前線,又有73位隊員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其中22位隊員分4批在武漢火線入黨,光榮地成為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這些年輕的醫生、護士在疫情中證明了自己,他們未來可期。”

圖片

3月6日,在華山醫院第三批支援武漢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馬昕的見證下,李麗、朱肚菁、高鵬、曹晶磊4位隊員在黨旗下莊嚴宣誓

圖片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抗疫英雄表彰大會上,火線入黨黨員和醫療隊中的黨員一同重溫入黨誓詞

這支勇往直前的戰隊,打造了一個個抗疫救治模板並向全國推廣,獲得了3個全國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戰隊中的3位醫護人員獲得全國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

圖片

圖片

圖片

華山醫院第四批支援武漢醫療隊(ICU團隊)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離漢返滬,馬昕本想好好睡一覺,誰知“有點後遺症”,每天還是早早醒了,太多事情在腦海中浮現,索性就把它們整理了下來。“我相信,援鄂經歷在每位隊員的人生中,都會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他說,“我希望用不同的媒介把它記錄下來,告訴年輕一代,我們當時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為未來的醫療工作提供經驗和教訓。”

圖片

即將回到闊別兩個月的上海沃土,在回程的車上,隊員們難抑激動的心情,齊聲高唱《我和我的祖國》。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類的苦難,這段經歷是痛苦的,卻值得我們銘記和反思,絕不能在慶功的歡愉中將它淡忘了。”

歷經兩個月的磨練,對新冠肺炎,無論是輕症還是危重症,華山“四個縱隊”都擁有最豐富的經驗,這支全員迴歸的“鐵軍”,將成為上海市重要的醫療救治力量。“上海目前抗‘疫’形勢依然緊張,存在很大的輸入性風險,我們會在自己的崗位上,時刻等候祖國的召喚,等候上海市人民的召喚。”馬昕說,“召必回,戰必勝!我們時刻準備著!”

圖片

組 稿

醫學宣傳部

文 字

何葉 陳思宇

編 輯

李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