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發展


張天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發展

農業農村部合作經濟指導司司長 張天佐


非常高興來參加今天論壇。圍繞今天會議的主題,我想就新型職業農民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培育和發展問題,談一些觀點。

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適應我國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化和現代農業發展形勢的客觀要求,體現了農民從身份向職業轉變,從兼業向專業轉變,從傳統的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經營方式轉變的時代要求。

近年來,隨著國家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農村大量勞動力轉移進城,到2017年我國有2.87億的農民到城鎮去務工,我們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8%,據測算,未來20年我國大概還將有5億左右的農村人口,需要實現市民化,佔到整個農村總人口的70%以上,大量農民離土離鄉進城就業,農村缺人手,少人才,老齡化現象會越來越突出。

據我們固定觀察點兩萬多戶農戶的觀察,現在我們務農一線的勞動力平均年齡大概在53歲左右,其中60歲以上的務農勞動力佔到了四分之一。再過十年、十五年,我們這一批勞動力實際上幹不動了,或者都不存在了。我們現在的農二代、農三代青壯年農民,普遍不願意務農,不懂務農。我們國家誰來種地?誰來興村這個問題就很凸顯。

總書記指出,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核心是要解決好人的問題。今後,我國農業從業主體,從組織形態上來看,主要有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社、龍頭企業,還有一些社會化的服務組織,這是從組織形態來看,從個體形態來看,就是新型職業農民。我們只有加快打造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現代農業的發展和鄉村振興,才能呈現出一番新的天地。在此過程中,我個人認為,需要把握好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關於培育誰的問題。也就是哪些對象是我們應該培育的重點,我個人理解有五類對象應該成為培育的重點。培育誰的問題是一個基礎性的問題,在培育的對象上,總體上看要選擇那些既有願望,又有能力的人,既有願望又有能力承擔起新型職業農民這個崗位要求或者職責要求的人。如果我們選擇的一些人,只有願望,而不具備基本的能力,可能我們的培育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反過來說,如果他有能力,但沒有願望留在農村,那麼我們硬拉他來培訓,也可能就沒有效果。所以在培育對象上,要有的放矢,聚焦重點。我認為主要有五類群體。

第一類群體就是在農村中有知識、有頭腦、有熱情,投身於鄉村發展的農村青壯年。它們的祖代,父代都長期在農村生活,對農業農村有一定感情,這個群體是我們培育職業農民的最基本的力量。

第二個群體我認為是農村的能人隊伍,能人群體,包括農村兩委幹部、種田能手、養殖專業戶、農村經理人、農機手等等。這一類農村能人群體,它們生活在農村,工作和農村的工作密切相關,有一技之長,是農村留得下、穩得住、有影響的群體。

第三個群體我認為是返鄉農民工,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批又一批農民進城入廠,在為我們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它們也增長了才幹,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經驗和一定的財富。在經歷了城市務農過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後,一旦它們選擇了返鄉創業,我認為它們將是最有條件,也最踏實的一個群體,將是職業化農民的核心力量。據不完全統計,現在目前返鄉創業農民工已經達到200萬左右。

第四個群體我認為是農業院校的大中專畢業生,它們接受了比較系統、完整的專業教育,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鄉村振興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地,以及人們從業觀念的改變,農村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將是它們施展才華的舞臺。這幾年,一部分農民院校的大中專畢業生,畢業以後返鄉創業比例越來越高。

第五個群體我認為是外來人才,部分外來城市人口,他們秉持生態農業理念,運用互聯網思維,發展規模生產性服務業以及農產品電商等等,致力於提供一些安全的高品質的農產品,這將成為職業化農民的新型群體。針對這五類不同的職業化的農民,實際上它適用於不同的行業和領域,有各自的特性和不同的培育模式。當前和今後應該聚焦以上五類群體,著力培育一大批的職業化的實用人才和管理型人才,這是我講的第一個觀點,應該聚焦五類群體,進行培育。

第二個觀點關於怎麼培育的問題。我認為要把握四種培育的方法:

第一是因需施教。

因為農村產業涵蓋的行業多,範圍廣,知識領域又涉及到我們的品種科技、生產技術、市場信息、營銷技能等等。範圍很廣,我們廣而泛之的培訓,往往效果不佳,因此呢應該根據不同對象的需要,細分群體,細分班次,因需施教,這樣的培訓,講授過程中才有明確的目標,研討的過程中,大家才有共同的語言,交流的過程中,才可能有共鳴的經驗。

第二個方法我認為應該是理論聯繫實際。在進行必要的理論學習基礎上,應該更多的加強實踐的培育,要儘可能把培訓辦在田間地頭,辦到農村。這些年,我體會我們農業農村部的農村實用人才基地的培訓,效果非常好。在這些實用人才培訓基地裡,就是充分發揮了現場教學和優秀村幹部現身說法的作用,所以學員普遍到那個地方培訓,看到、聽到都是管用的。

第三個方法就是要典型引領。農村中的一些土專家,田秀才,能工巧匠,這麼一些能人,實際在農村是最有影響力、號召力和帶動力的,實際農村的經濟就是能力經濟,同樣自然地理條件,人文歷史條件,有的村發展很好,有的村多少年沒有改變面貌,你去總結經驗,方方面面總結可能有多條,其中核心一條是有能人的帶動。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這批能人的引領作用,可以通過對其能力的認可,經濟上的激勵,社會上的廣為宣傳等方式,激發它們示範帶動農民的主動意識和社會責任,通過它們的言傳身教和輻射帶動,培育更多的職業農民。

第四我認為應該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目前我國大中專院校,職業技術學院還有很多社會機構,培訓資源相當豐富,要注重充分利用這些社會資源,為我所用,發揮它們在培育職業農民中的積極作用。這是我想講的第二個觀點,就是要掌握怎麼培育,應該瞄準四個方法。

第三個觀點需要把握幾個原則。我認為有三個原則需要把握:

一是要遵循市場規律。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經濟主體其孕育和發展本來就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所以培育的工作也必須尊重市場的規律,政府既不能缺位,更不能越位,可以大力支持和幫助但必須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放手讓市場發揮決定性的作用,讓各類主體在市場競爭中成長壯大。

二是分類指導,逐步推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大的方向已經十分明確,我們要充分發揮各地的主觀能動性,大膽創新,積極探索。但是這是一個歷史過程,不能急於求成,新型職業農民數量要與我們農村勞動力就業變化相適應,要與現代農業發展進程相適應,所以要保持歷史耐心,要進行分類指導,穩步推進。

三是應該把握適度規模。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這作為我們新型經營主體培育,但是經營規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必須堅持適度原則,把握經營規模的度。實際上,這個度多大才算合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的農牧業的生產環節適合不同的產業方式,都會有所差異。所以這種不應該由經營主體和職業農民在實踐中摸索和把握,我們政府不能強行或者是一廂情願的推動,這是第三個方面,我認為應該把握三個原則。

第四個觀點,我認為在政策扶持和引導問題上,要把握一個策略。推進一個行業因為主體的發展選擇什麼樣的政策,這個政策工具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在實踐中,我有兩個例子的體會,比如我在調研新型主體支持政策的時候,各地差別就非常大,有的地區只要是支持政策,幾乎把這些政策全部傾斜到這些新型經營主體,甚至將原來已經面向普通農戶的政策,也都集中起來,用於新型主體的支持。

客觀上說,這些新型主體已經在要素資源上,取得了和其他農戶不一樣的地位。比如通過土地流轉,大量土地資源要素已經掌握在新型主體手上,如果我們過多政策資源,再向這些主體傾斜,普通農戶和新型主體佔有資源差距就更大。目前從總體上來看,最困難的,還是普通農戶,特別是主產區農戶,在資源非常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係。對於新型主體來說,他最缺的是比如信貸、土地、擔保等政策,至於補貼多一點少一點只是錦上添花的問題。但是對於廣大農民來說,政策傾斜點主要靠補貼,所以競爭類的一些政策,特別是信貸、擔保、稅收、土地政策應該更多向主體傾斜,為其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對於補貼類的這種政策,應該更多的向農民傾斜,向普通農戶傾斜。

對於補貼類的政策,也應該參照一些國家成功的經驗,對於一個主體或者一戶主體來說,各種補貼的累計額在一個年度裡面應該有上限,比如我在歐盟調研,歐盟把10萬歐元作為上限,無論你這個農場的規模多大,政府各類補貼補到10萬歐元全部停止。在美國我記得是10萬美元,而我們現在沒有這個上限政策,我們有的地區草原生態獎補,根據草原面積來補,有的牧民一年補貼拿到好幾十萬,實際他什麼都不用幹,拿補貼他都吃不完,所以有一個公平的問題。

再比如在調研過程中,各地鼓勵農民創新創業的熱情很高,從財政獎補,稅收減免,風險補償,乃至到用水用電的優惠,幾乎涵蓋方方面面,但是實踐中成功率並不見得能夠是我們期望的結果。一些創業者不僅把財政政策用光了,而且自身打工多年的積蓄也付之東流。

創業比較成功的人群,主要集中在35到45歲,平均打工大概在10年左右,打工的職業集中在包工頭、經紀人、車間班組長、營銷人員等群體,實際也是務工中的能人群體。返鄉創業率成功率比較高的,主要領域依託農村資源開展規模化種養業,林下經濟、產品的粗加工、農家樂、當地傳統的手工藝加工等等,這些行業還是依託農村當地資源進行創業行業成功率是比較高的。

所以在創業、創新政策激勵上,我認為應該講究方法,慎用直接獎補政策,因為我們中國的農民從眾心理很嚴重,你有直接的獎補政策,有的具備條件的進行創業,有的不具備條件的由於有這個政策的引誘他也進行盲目的創業,所以最後不但國家的政策沒有得到體現,他辛辛苦苦的積累,也付之東流。所以政策的重點,對於創業來說,政策重點應該放在解決它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投資還主要靠銀行貸款,靠其自己積累。同樣錢我解決貼息問題,解決擔保問題。同樣錢我解決一旦創業失敗以後,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對其進行適度補償,不至於最後傾家蕩產。同樣錢用於解決創業失敗之後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這樣效果更明顯,特別在財政政策有限的情況下,要想辦法把有限資源配置到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上。所以我想借這個機會,我們杭書記邀請我在這裡談四個個人觀點,供大家參考,歸納起來重點培育五類對象,掌握四種方法,堅持三項原則,把握一個政策的策略。

(根據現場錄音稿整理)

來源: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