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埠米克
有很大的關係,20年以前屬於賣方市場,現在屬於買房市場,00年的時候線下實體店導購員的工資都是8-9k的。現在呢。從深層次講這就是信息流,以前的信息不發達現在的信息太發達導致於誰掌握信息誰就有先機,信息可以參考這次新冠疫情的口罩機,呼吸機等倒賣,誰朋友圈沒幾個倒賣熔噴布,無紡布的呢。信息有了加上我們的基礎建設又跟上了物流發展起來了,所以這是必然。每一個行業必須就像一個國家一樣到了一定程度必須就要改變,摩爾定律。
Jack點楊
一方面,我們看到,電商突飛猛進的發展給一些實體店帶來了壓力,另一面,我們也看到,線上營銷模式的發展,為一些實體店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促就了優秀實體店的成長。
現今線下實體店與線上電商,更多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體店有實體店的好處,可以現場體驗,它能夠讓客戶直觀地看到產品的好壞與質量,可以面對面銷售,可以直接的諮詢和提供售後服務;電商也有電商的好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舒服,安逸,方便……
這次疫情,不少線下門店迎來關閉潮,但也有一些企業化危為機。
吳曉波曾講過一個案例:疫情下的龍蝦館。一天晚上吳曉波寫作累了,很想吃小龍蝦。這個時候就掏出手機來找開龍蝦館的老闆,這個人是在一次用餐時加上,沒有任何關係。他怎麼認識的呢?一天晚上帶了幾位朋友去吃龍蝦,平時生意比較好。坐下來之後,老闆上了一盤花生米,然後就要加微信。一開始,以為認出他是吳曉波,後來看眼神,知道不認識。就拒絕了,沒有加微信。l
等吃完了去結賬,大約1000多元,老闆就是要加個微信,說加了減少50元錢。吳曉波說,愛佔小便宜的心理勝利了,加了老闆微信。當時想,回頭再刪除吧。結果沒有來得及,刪除,給忘了。
疫情期間,在家寫書,那麼就掏出手機來找這個老闆,問還做生意麼?老闆說做啊,可以送餐到家。原來,這個老闆加滿了兩個手機的客戶,那就是一萬人啊。疫情期間通過微信和大家保持聯繫,聯繫訂單,這樣生意做的依然紅火。
還有比如,疫情期間,恆大地產線上賣房。
面對同樣的環境,有人成功,也有人失敗,有的店倒閉,有的店逆襲,面對大環境,如何突圍,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才是硬道理。
姚凌宇
實體店的倒閉和電商模式發展有很大關係,因為電商導致了商品價格的透明化並且電商匯聚了很多的商品類目讓人們有了更加方便的購物體驗和選擇。
另外就是人口紅利導致物流成本降低,能做到江浙滬包郵,而一般實體店因為類目不全,人工+水電成本太高而導致利潤很低不得不提價從而導致商品價格虛高。
其次就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人與人之間溝通方便,讓人與商品之間聯繫加深,讓人們能接觸更多的商品從而能在電商平臺得到滿足。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質量和服務問題。
為什麼外國互聯網那麼發達而衝擊不了實體?外國電商起步那麼早而不能擊垮實體?
因為制度,也更因為服務。
實體店佔據著“空間”的優勢,佔據著“服務”的優勢卻敗得一塌糊塗,在電商面前一招都接不了。
還是不懂得利用自己的優勢。
消費者購物要的是服務是態度是尊重,實體有空間有人卻根本不重視從而導致大面積的淪陷。
看看海底撈為什麼能在外賣這麼發達的今天闖出一片天地,那時他們有些完善的服務體系和標準的業務流程。
人們要的是體驗,要的是心理的滿足,而在很多實體店中根本沒有發揮出自己的優勢,所以導致電商迅速革了實體的命。
不過隨著這些年的發展,人口紅利不再,流量進入天花板,電商平臺越來越多,導致淘寶、京東等電商巨頭銷售額迅速下滑,實體也開始迎來春天。
消費群體也從物質滿足逐漸追求精神滿足,所以實體開始逐漸崛起,然後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形成新的營銷模式——新零售。
但是,如果實體再把握不住自己的服務優勢和空間優勢,那麼新零售依舊是電商平臺的階下囚,從而無法翻身。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