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有没有犯过类似“事后诸葛亮”一样的错误呢?

手心我心bxl版


诸葛亮没有听从先主刘备的瞩附,重用马谡驻守街亭。马谡把兵营扎在山上,没有当道安营扎寨。被司马懿断了水道,山上蜀军断粮断水多日。最后被司马懿打得大败,马谡失街亭战略要地,使诸葛亮精心准备的几年的第一次北伐失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诸葛亮命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镇守街亭。马谡王平两个人到街亭察看地势,王平要在五路总口安营扎寨,马谡却坚持在山上安营扎寨。两个人吵个半红脸,最近马谡说:*丞相有事都请教于我,我是主帅,你就不要再说了!*王平气得自带五千士兵到离山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司马懿率领大军来到街亭附近一看,听说马谡把军事都扎在山坡上。司马懿笑着说:*徒有虚名,真是庸才!孔明用这样的人,怎么能不误大事呢?*于是命令张郃带领一支军队挡住王平的来路。又命令申耽、申仪率领两路军队包围山,先断了水源的道路。第二天早上,司马懿大军开始进攻,魏军是漫山遍野、旌旗招展。蜀兵见了都胆怯不敢下山。马谡杀了两个将领,开始往山下冲,都被魏军用弓箭射了回去。

王平带兵本部军队来救马谡,被张郃率领大军给挡了回去。山上的蜀军既无水又无粮,寨中大乱。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偷开大门,跑到山下投降了魏军。司马懿命令士兵沿山放火,山上的蜀兵是自相践踏,是溃不成军。

诸葛亮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先主刘备托孤时的瞩附:*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于是挥泪斩马谡,上表后主刘禅,请求处罚自己的过失,并且要求自降三级。





隐者康司马


诸葛亮一生着实犯了一次也是致命的一次失败,那就是派马谡去守街亭。事前,他也是有很大的顾虑,反复交代营寨驻扎的位置,而且派了小心谨慎而又武艺高强的王平为副将。结果,马谡还是把街亭失了,这时他才后悔没有听刘备对马谡志大才疏,言过其实不可重用的谆谆告诫。


北社野老


在刘备夷陵战败后,诸葛亮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认为如果法正活者一定能够制止刘备伐吴,即使制止不了,也会避免刘备有次惨败。 很明显,诸葛亮事后将刘备之败归结为法正的死去。据《三国志》记载,在刘备伐吴时,赵云进行过劝谏,而诸葛亮本人并没有就伐吴进行过劝谏。或者,应该说,诸葛亮是支持刘备伐吴的。

在诸葛亮的战略规划《隆重对》中,荆州是重要的一环,只有占有荆州,才能实现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与益州侧翼呼应,进取天下。失去了荆州,《隆中对》就出现了先天缺陷,导致后来诸葛亮屡出祁山,而徒劳无获。为了实现自己一手谋划的战略规划,诸葛亮有理由支持刘备伐吴。

同时,诸葛亮并不能对支持刘备伐吴表现的太过露骨。因为他的兄长诸葛瑾在东吴任职,而且两人的关系非常密切,经常有书信来往,甚至在诸葛亮婚后一直没有子嗣,诸葛瑾把自己的二儿子过继给诸葛亮。诸葛亮也对诸葛瑾一家在东吴情况十分关心,后来侄子诸葛恪被任命为吴国管理军粮的节度官时,诸葛亮特意写信给陆逊,说侄子不能胜任。诸葛亮与诸葛瑾并没有因为分处两国,而关系生分。如果诸葛亮明确表示支持刘备伐吴,将会陷兄长诸葛瑾于不利。所以,诸葛亮支持伐吴只能是暗中支持。

从《三国志》中,发现刘备伐吴在蜀国遭遇的阻力并不大,除了赵云,似乎并没有记载其他人反对。我们有理由相信诸葛亮并不反对伐吴,如果真的反对,必定在史书上会有所记载。所以说,诸葛亮在刘备伐吴的问题上,事先没有劝阻,事后又归结于法正的早逝,自然属于“事后诸葛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