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商丘:一座被孔子感动的山

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国,去曹适宋,途经芒砀山,在此驻足避雨、晒书讲学,在华夏民族璀璨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一段千古佳话,给汉韵遗风芒砀山增添无限色彩。历史重在还原,文化贵于传承。

厚重的文化涤荡着我的心灵。身临邀月亭下,聆听着孔夫子避雨的故事,沉醉于状元顶上优美的琵琶声中,仿佛穿越时空一般,正可谓“明月楼台上,文庙有灵光。深山藏古事,水起序篇章”。


厚重商丘:一座被孔子感动的山

“去曹适宋”非偶然

夫子山,全国唯一用“夫子”命名的山体。在这儿,古色古香与现代风情交相辉映。

登上一层层台阶,文庙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文庙也称夫子庙,由大成门、启圣殿、东西厢房组成。大成门分主门和东西侧门,中间的大门只有皇帝参拜孔子时才能打开,两边分文左武右,文官儒生从左门而入,武官将士从右门而入。进入文庙,两棵古柏和三通石碑分立两边,三通石碑右为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孔子六十七代孙孔毓圻撰文的《夫子庙碑记》,中间一通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孔子第七十一代孙孔昭焕撰文的《勒石碑记》。左边的一通石碑为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永城县令周正纪撰文的《夫子崖碑记》。左边的柏树斜依在石碑上,形成“柏抱碑”的奇观,右边的一棵柏树主干有明显被烧过的痕迹。丁甘甘说,右边的这棵柏树在清代咸丰年间清军和捻军大战于芒砀山时曾遭火烧,但至今仍枝繁叶茂。两棵古柏之间的青石台阶雕有云龙,称龙踏,只有皇帝来参拜孔子时才能走。

文庙的主体建筑称启圣殿。启圣殿内,供奉有孔子及四配,分别是颜回、曾参、子思、孟子。据史籍记载,文庙始建于宋代,明朝曾被兵燹,清代多次维修。原来大殿内曾供奉孔子及四配塑像,东西厢房内有孔子七十二弟子塑像。

文庙后方就是孔夫子避雨处。据《清光绪永城县志》记载:夫子避雨处,为一天然半覆锅状石室,深6.5米,宽20米。因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此避雨晒书而得名。洞中至今仍存有一座屈膝盘腿、坐北朝南的孔子雕像。此像雕于明代,是全国仅有的孔子古石雕像,现面部已残。孔子旧雕像坐北朝南,高约1米,屈膝盘坐,拱手缩颈,形象生动逼真。春秋末年,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去曹适宋”时途经芒砀山,天降大雨,师徒们一时无措,只好躲进崖洞避雨。但当时崖洞甚为狭小,无法容下诸弟子。孔子说:“如能再大些方好。”说罢,崖洞便突然增大,诸弟子纷纷叹奇。


厚重商丘:一座被孔子感动的山

孔子又说:“吾师徒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在此遇雨,得到上天庇护,可我师徒人众此山崖仍不足以遮挡风雨,望上天再让石崖往外伸一点。”孔子说罢,拱手屈膝对苍天拜了三拜,只听一阵响雷之后,石崖又往外长出一截。当地百姓认为是孔子的治学精神感动了苍天。夫子避雨处自古为永城胜境,名曰:“石岩积翠”。现在,当地还流传着“摸摸孔子牙,左北大又清华;摸摸孔子肩,步步高升”的说法。当然,这只是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孔夫子避雨处往东不远处有一组群雕,展示的是孔子讲学的场景。当年孔子为感念芒砀山为其提供避雨之处,特意停留三日为当地百姓讲学演礼。离开芒砀山,孔子前往宋国,就是今天的商丘,随后孔子在宋国的这段经历,在崖壁上用浮雕的形式做了展示,这就是“宋人伐木”和“微服过宋”的故事。

不得不说的是,孔子“去曹适宋”途经芒砀山并非偶然,因为孔子的祖籍就在永城的龙亢(现省永城市龙岗镇),孔子在宋国的五世祖故里和祖墓俱在永城,很多古籍对此均有明确记载。清代雍正《河南通志.古迹》曰:“孔子五代祖墓均在酂台西北之龙亢集南。”清光绪二十九年《永城县志古迹志茔墓》载:“孔子先代故里,龙亢集。自弗父何至孔父嘉五世,卒后皆葬于酂台西之龙亢(今永城西南35公里龙岗集南,人称孔林,又称圣人林)。”现屹立于夫子山的孔子现代故里碑就是最好的见证,该碑于淮海战役期间在永城西关三里道口挖战壕时被发现。

(节选自《京九晚报》记者 宋亚威 魏文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