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電影的獨特標籤:從四個問題解讀功夫片的沉浮七十年

中國武術是幾千年中華文明孕育出的獨特技擊形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延伸,講求的是剛柔並濟、內外兼修。武術在中國的意義並不僅僅是“修身”,更重要的則是“齊家治國平天下”。

到了清朝末年,各地各派的武術百花齊放,諸多的武術形式也有了一個新的名號——功夫。清朝年間來到中國的傳教士曾將功夫文化帶回歐美等地,但流傳並不廣泛。


華人電影的獨特標籤:從四個問題解讀功夫片的沉浮七十年

真正讓功夫這一名號響徹全球的契機,正是近代中國功夫電影在世界範圍的走紅,功夫片也成了最具華人文化特色的電影類別。影片中大量中華武術技藝運用,使其成為電影中獨特的一枝。《雙旗鎮刀客》的導演何平曾說過:“功夫片是華人對世界電影的最大貢獻”。

功夫片從誕生至今已有七十年的時間,有輝煌也有低谷,歷經沉浮。下面就通過四個看似不相關的問題,解讀功夫片的誕生、發展以及它的現狀。

華人電影的獨特標籤:從四個問題解讀功夫片的沉浮七十年

一、功夫片和武俠片究竟有什麼區別?

功夫片和武俠片是兩個很難分辨的電影類型,兩者在許多時候相互交融又互為補充,讓人很難直截了當的去明瞭一部影片究竟是功夫片還是武俠片。但由於著重的角度不同,使得功夫片和武俠片仍舊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1、電影中的“動作”在現實中是否真實存在

功夫片中大量運用中華傳統武術技藝為基石,絕大多數的招式或動作都能夠在現實中找到真實的原型。即便在電影的表現形式下有所誇張或放大,但不會完全脫離實戰中的某些具體限制。例如黃飛鴻系列中的無影腳,葉問系列中的詠春,李小龍電影中自創的截拳道等等。

而武俠片中更多的則是展現現實中並不存在,更為玄幻縹緲的招數或心法,高飛低走等更顯“輕盈”的動作場面在此類影片中屢見不鮮。

知名武術指導袁和平曾有過此類的感慨:“武俠片可以天馬行空,在空中打上半天才落地,掌風劍氣也都沒問題。而動作片就不行,要一拳一腳的對招式,你該怎麼打,我又要怎麼破,都需要考量,要的是拳拳到肉的感覺”。


華人電影的獨特標籤:從四個問題解讀功夫片的沉浮七十年

2、側重點不同

功夫片以大量實戰的動作場面見長,影像動作紮實趨近現實。而武俠片則有著更多發揮想象的空間,既可以是行雲流水的仙人之姿,也可以是光怪陸離的奇人異士。這也註定了二者最終所服務的中心並不相同。

功夫片中因為需要大量的動作場面支撐,劇情更多的是為影片提供衝突,也就是說更多時候影片中是情節和人物服務與動作,這也是為何許多功夫片中場面火爆,但事件卻缺乏具體動機,人物形象有時並不豐滿。

武俠片則是以人物情感作為影片的最終驅動力,影片中的動作設計更多的是為劇情服務,豐滿人物的整體形象。這也是為何更多觀眾會再觀看武俠電影是更容易產生共鳴的原因。但由於缺少了更多動作場面的支撐,也使得諸多劇情不過關的武俠電影缺乏爆點,令人興致缺缺。

總而言之來說功夫片重“武”偏寫實,而武俠片重“俠”偏寫意。


華人電影的獨特標籤:從四個問題解讀功夫片的沉浮七十年

分清了什麼是功夫片和武俠片就能很好的瞭解功夫片的起源。1928年電影《火燒紅蓮寺》誕生,並且迅速在當時掀起了觀影熱潮,這也標誌著武俠電影的正式誕生。而火燒紅蓮寺也成為經典,在幾十年間被翻拍過數次。

但這些電影多為怪力亂神的荒誕之作,在那個尚武的年代中,人們對具有實戰價值的影片顯然有著更高的需求,功夫片應運而生。

1949年以現實人物黃飛鴻為原型的系列電影誕生,這成為了武俠片發展的一個岔路口,功夫片就此誕生,直至今日已有七十年。黃飛鴻成了功夫電影的第一個重要標識,直至今日有關黃飛鴻的系列影視作品接近百部,其中就包括後來成龍主演的兩部《醉拳》,以及李連杰主演的《黃飛鴻》系列等等。

在之後的二十年裡功夫片也逐漸完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系,相關作品也逐漸的增多了起來。黃飛鴻的形象是整個功夫片真正意義上的啟蒙,但真正將功夫這一詞彙名揚四海的則是另一個名字——李小龍。

華人電影的獨特標籤:從四個問題解讀功夫片的沉浮七十年

二、李小龍對功夫片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

李小龍被譽為“功夫片開創者”,更多的是紀念李小龍將功夫片帶向世界的巨大貢獻。但實際上首次在海外上映併產生影響的功夫片,是邵氏公司旗下一部名為《天下第一拳》的影片。不過將功夫片在海外,特別是當時如日中天的好萊塢留下巨大影響的人還是李小龍,下面詳細說明。

李小龍一生僅主演過四部半的作品,卻多次打破當時的影史記錄。其中《猛龍過江》改寫了亞洲電影的最高票房,在好萊塢拍攝的《龍爭虎鬥》,讓李小龍成為首位在好萊塢擔任主演的華人影星,而後影片更是取得了2.3億美元的全球票房,要知道那可是在1973年。

然而遺憾的是李小龍卻在《龍爭虎鬥》上映前的數天前突然離世,年僅33歲,留下了半部尚未完成的電影——《死亡遊戲》。


華人電影的獨特標籤:從四個問題解讀功夫片的沉浮七十年

李小龍在世界範圍內,為觀眾展示一種名為功夫片的魅力,此後雙節棍和黃色連體衣成了影史代表李小龍的重要形象,在後來被無數的電影人所致敬,《龍爭虎鬥》更是被後來的雜誌評為改變世界的67部電影之一。

其後根據原有影像補拍後完成的《死亡遊戲》上映,洛杉磯政府將上映日定為李小龍日,其後更是發行過有關李小龍的紀念鈔票。這也正是李小龍讓全世界觀眾領略到功夫片魅力後得到的最好讚譽。

李小龍將完整的功夫片概念帶到了好萊塢,並在世界範圍內一戰成名。在那個時代“李小龍”是名副其實的功夫代名詞。這正是李小龍對功夫片的影響。

但也正是由於李小龍的巨大影響力,他的突然逝世讓這一正在崛起的電影類型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數年間再沒有優秀的作品產出,功夫片經歷了誕生後的第一個低潮。

華人電影的獨特標籤:從四個問題解讀功夫片的沉浮七十年

三、井噴的上世紀八十年代,誰“繼承”了功夫片?

李小龍讓功夫片的商業影響力迅速攀升,無論是觀眾還是市場都在渴望功夫片繼承者的到來,這時兩個人的出現讓功夫片迎來了黃金時代,他們就是成龍與李連杰。

李小龍後,功夫片創作開始進入瓶頸,內容逐漸固化缺乏新意。1978年,由成龍主演的電影《蛇形刁手》上映,在展示功夫的基礎上,加入了大量的喜劇元素,特別是在動作場面中的詼諧成分,新奇而有趣觀賞性極佳。

這讓一潭死水的功夫電影重獲新生,更是打造了功夫喜劇這一新的影片類別。而後繼續由成龍主演的《醉拳》,同樣成績超凡,更是證明了這一類型絕不只是曇花一現。而動作喜劇的標籤同樣伴隨著成龍直至今日。


華人電影的獨特標籤:從四個問題解讀功夫片的沉浮七十年

當然,也不是沒有人在傳統動作片上繼續耕耘,1982年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上映,這部誕生於內地的功夫片,在那個娛樂並不發達的年代,成為了當時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當年內地電影並不會公佈具體的觀影人次與票房收入,因此網絡上流傳最廣的一毛錢票價與1.6億票房,其真實性以無法考究。但在香港上映後,打破功夫片票房紀錄,甚至在日本和韓國得以上映,並取得高額票房,卻是可以輕易查證的真實記錄。

《少林寺》的巨大成功也讓初次主演電影的李連杰名聲大噪,而後出演的的《黃飛鴻》系列更是讓這一對功夫片影響深遠的形象,以新的姿態出現在熒幕之上。

功夫片的再次興起,也給了成龍與李連杰新的機遇,二人相繼走出國門,來到好萊塢,帶著功夫片再一次站在了世界的大舞臺上。而更高產的成龍也因此成為了自李小龍之後,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華人影星。

華人電影的獨特標籤:從四個問題解讀功夫片的沉浮七十年

四丶為什麼千禧年後的功夫片更“異類”?

此後在功夫電影經歷了二十年的穩定期,而電影世界正發生著技術與形式上的大變革,越來越多的電影鏡頭可以通過電腦特效技術逼真的呈現。

電影特效技術不在僅僅應用於怪獸、災難或是星際等科幻電影中,動作電影中特效的頻繁應用讓影片場面愈發火爆。這些改變讓功夫片處境愈發艱難的同時,也誕生了許多更為“異類”的功夫片。

周星馳自導自演的電影《功夫》,雖然名為功夫,卻很難將它看作一部純粹的功夫片。影片中即出現了鐵線拳、十二路譚腿等中華武術,但更多的卻是蛤蟆功、如來神掌等更為“武俠”化的招式。不少電影與《功夫》一樣,逐漸將“寫實”與“寫意”相糅合,武俠與功夫的界線迴歸最初,愈發暗淡。


華人電影的獨特標籤:從四個問題解讀功夫片的沉浮七十年

在電影《師傅》中,種類繁多的冷兵器格鬥,凌厲真實的動作設計,還有影片中頗具心意的巷戰,所融合的同樣是傳統功夫的技巧。從最終所呈現出的,已經令人難以分清這究竟是功夫片的逐漸變換還是功夫的概念在這樣的電影中,已經名存實亡了。

千禧年後,香港電影隨著警匪片一同沒落,而內地電影市場也迅速的向商業化轉型,好萊塢超級英雄,國產喜劇等類型的電影顯然更能討好影迷。功夫片的市場不斷縮小,而電腦特效技術本身對功夫片的提升又極為有限。

因此千禧年後出現的“功夫片”也是越來越“異類”,功夫電影逐漸變成了有著“功夫”元素的電影。即便如今院線中仍然上映著《葉問4》,但這一系列也已經從國內打到了國外,在戰遍了各國高手後走向完結。接力它的會是誰,而功夫片的未來,又在何方呢?

也許功夫片這一從武俠片中演化出的獨特分支,最終將會消融於其他類型的影片中,繼續為影迷帶來那種原始而又獨特的觀影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