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人民的好丞相,諸葛亮!脫脫:我盡力了啊……

“多智近乎妖”,常被誤認為是魯迅先生,對《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批評。

然而,細究原文,魯迅先生實則批評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善意的指出,古代小說作者的歷史侷限性,原句如下。

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魯迅

這句評價,簡單來說,魯迅認為羅貫中對劉備、諸葛亮的刻畫描寫過於誇張,以致於劉備的寬厚顯得虛偽,諸葛亮的智謀又太過妖異,掩蓋了人物真正真實形象與功績。

用現代網絡語來說,就是一粉頂十黑

就好比某些明星,演技七分好,粉絲卻到處鼓吹影帝影后,甚至拉踩那些低調本份的好演員,這自然是一種招黑行為。

基於歷史侷限+粉絲濾鏡,羅貫中也犯了類似的錯誤,很多曹操粉就相當不滿羅貫中的過度拉踩。

但小說本身體現的,卻是那個時代的民心所向,老百姓為更喜愛失敗的英雄,痛惜事業未竟的丞相?其背後有著一定的現實根基。

正如今天的大眾小說為大眾服務,古代的白話小說所面向的還是廣大老百姓,對大多數不識字的老百姓來說,《三國演義》主要以評書方式傳播,因此,在故事上自然怎麼傳奇怎麼來,否則,評書說到一半人都跑光了,說書先生也是要恰飯的。

那麼,歷史上的諸葛亮為何如此得民心,甚至杜甫為他瘋狂打call呢?撇開借東風,舌戰群儒,七擒孟獲等浮誇橋段,我們不妨來看看諸葛亮為老百姓做了什麼。

羅貫中:人民的好丞相,諸葛亮!脫脫:我盡力了啊……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最後一段總結如下: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 開誠心,布公道;

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

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以上,單論對百姓的治理,諸葛亮完全可與蕭何、管仲,甚至天下歸心周公的比肩。

這段話用大白話來概括,諸葛亮在川中主要做了這些大事。

1.安撫百姓,打擊豪強,搞活經濟。

2.制定法律,賞罰分明,廉政建設。

3.以德服人,施行教育,啟用良才。

羅貫中:人民的好丞相,諸葛亮!脫脫:我盡力了啊……

其中第一條是最難做的,寫出來不過簡簡單單一句話,但要讓這些地方豪強停止搜刮民脂民膏,放棄既得利益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羅貫中編寫的七擒孟獲,側面反映了諸葛亮同地方豪強的曲折複雜鬥爭。

在諸葛亮勵精圖治下,川蜀面貌一新,官風清廉,唯獨人才來不及培養,即便在丞相去世後,劉禪雖聽信讒言,重用宦官,但總得來說,丞相餘威猶在,誰也不敢太過份,然而,就在劉禪一方面為保性命,一方面為免川中屠戮,選擇投降後,川蜀卻開啟了劫難……

對於這場屠殺,歷史上雖只留下隻言片語,川蜀人民卻銘記在心。

鍾會自涪至成都作亂。會既死,蜀中軍眾鈔略,死喪狼籍,數日乃安集。——《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成都大亂,鍾會手下龐會,為父報仇,滅關羽一脈,劉禪長子也被亂軍殺死,一旦軍隊作亂,平民百姓豈有可避免的?更何況,劉備、關羽在川蜀頗得民心,在封建忠義思想影響下,喪主之痛,被劫之仇,自然都算到了曹魏頭上。

更要命的是,後續司馬氏掌權,其治下,天下雖統一卻無異於亂世,因此,在老百姓心中,管你建安風骨再怎麼高大上,從曹氏到司馬氏,在老百姓眼裡不過是狗咬狗一嘴貓,誰都不是好東西。

羅貫中:人民的好丞相,諸葛亮!脫脫:我盡力了啊……

自此三國故事,在民間形成流傳。到了中唐,即使尚未寫成小說,也是婦孺皆知的故事。

時光輪轉,歷史重演,元末矛盾激化,三國故事成為民心出口,在羅貫中著手整理書寫這本鉅作同期,元末政治家脫脫也在極力尋求新的秩序,脫脫力排眾議,恢復科舉,啟用儒家思想治理失序的天下。然而,由於反對勢力和農名起義的雙重因素,這場革新以失敗告終。

除了鎮壓起義,脫脫做的事,和諸葛亮頗有重合,諸如安撫百姓,恢復生產,科舉的恢復也意味著重振教育,廉政建設打擊豪強當然也是有的,脫脫因此樹敵眾多,成為權力犧牲品。

也不知羅貫中在描寫諸葛亮時,是否有寄託了對脫脫的感慨,是諷刺,是惋惜,亦或兩者兼有之。

自古小說家一流,被斥為稗官野史,然則,這稗官野史,某種程度上也可算作是人民書寫的歷史了,雖曰成王敗寇,可在老百姓心中,卻不是這麼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