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場疫情,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教育的弊端。我們總是在抱怨,抱怨學生沒有自制力,抱怨家長不合作,抱怨老師簡單粗暴的教學方式。

沒有人去想想,為什麼會這樣?

傳統的圍繞升學系統進行的各種教育教學方式,在疫情的影響下,表現出無能為力的疲態。

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越來越顯得格外重要。如何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而不是對外力過度的依賴。

其實,我們搞混了場景。在校和在家學習,我們只是在技術上做了改變,而學習場景的改變,需要我們教學方式和內容的相應的改變。

疫情下,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


第一、生活即學習。改變教材,把知識點融入生活。地理的學習,我們可以結合疫情,看看武漢所處的地理位置,通過疫情爆發的嚴重影響,瞭解它所處的位置的重要性,讓學生知道什麼是九州通衢,與他相連的有哪些地區?還有作為交通要地的中國鐵路構架等;讓學生結合“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瞭解中國傳統文化,進而學習詩歌等等。

疫情期間的學習要通過生活場景的設立來學習我們想讓學生學習的知識和內容。打破以往的那種螺旋式的知識學習體系,以生活體驗的項目組學習方式來代替。

疫情下,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


第二、個性化服務。結合學生的家庭和自身情況,設計個性化課程表,爭取一人一表,學校在改革教學知識系統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以生活細節為突破口,讓不同的生活場景,承載不同的知識體系,針對不同的學生。

這就要求學校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師隊伍,開發不同的場景知識體系,然後打破班級,以相類似場景知識體系的學生為一個群體授課單位,並建立起相應的監督和考評制度。

疫情下,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


第三、深化家校合作。這樣的教學模式,家校合作顯得尤為重要,以前家校合作更多的是一種錦上添花,而現在就要切切實實的落實。

而不能聚集的家校合作,僅僅通過網絡的合作方式,以及家長不在家的家校合作,讓家校合作也得走不同之路。

逐個商討,這時的家校聯繫不能是群體性的,也要個性化;逐個制定生活場景知識體系;逐個結合家長的生活作息,調整課程表。

調動有一定工作特色的家長,做成有特色的家校課程,讓家長參與到教學當中來,提高家長的參與的積極性。

總而言之,我們在提出“停課不停學”的那一刻開始,缺少了對時間和空間變化的研判,用舊的方式應對新的形式,我們這場戰役必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