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公交“慢火車”

10月31日11時03分,4318/19次列車準時經停石城站,母豬溝村民王大爺拎著兩大袋“山裡紅”上了車,準備前往鳳凰城售賣。

“這車廂怎麼不一樣了,是不是上錯了車?”王大爺看著整潔如新的車廂,摸著柔軟舒適的座椅,心裡發了慌。

“放心吧,您沒上錯車!”乘務員馮保國勸住了這位老乘客:“咱們的車體都換成空調車了,冬天不冷,夏天不熱,乘車體驗更舒服。燒水也不用煤爐子了,改用電茶爐了,走,我帶您接水去……”

通化至丹東4318/19/20/17次列車全程走行321公里,是通灌線唯一一趟旅客列車。對母豬溝村民來說,這趟火車是最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

“出村只有三條路,一是村裡的‘羊腸道’,二是村後的翻山路,三就是坐火車了。”村裡交通不便,出村的路王大爺掰著手指就能數出來。

對於沿線地處山區的天橋、廟陽等其他乘降所村民來說,冬季遇大雪封山,火車更是他們與外界連通的唯一方式,因此這趟列車也被沿線村民親切地稱為“公交火車”。

“有一年被大雪封了一個多月,還是火車送進來的肉和蔬菜呢。”住在廟陽乘降所附近的村民葉偉說。

由於交通不便,沿線鄉村經濟產業落後。年輕人幾乎都外出務工,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他們會在不同季節採摘應季的野菜、野山藥、核桃、蘑菇、“山裡紅”等山貨,然後乘火車到鳳凰城、通化地區售賣,補貼家用。

74歲的劉恩德家裡有14畝地,以種植苞米、大豆等農作物為主,年收入僅為1萬左右,售賣山貨成了劉大爺的副業,農閒之餘他就上山採摘山貨,然後週末乘火車去鳳凰城售賣。

“早上到鳳凰城賣山貨,晚上回家,除去車票每次能賺200多元。核桃、猴頭菇最受歡迎,去年光這兩樣就掙了1萬多塊錢。”劉大爺對此很滿意。

母豬溝村沒有學校,孩子上學都要去最近的鳳凰城,火車是他們唯一的出行方式。每週末,學生們都會乘火車回家,取些換洗衣服和食物,然後再乘火車返回學校。村民們說,只要週末聽到火車汽笛聲,就知道孩子們回來了。

李祥君擔當這趟列車列車長已經4年,他最牽掛的就是這些學生旅客,對他們也格外照顧。遇到沒來得及吃飯的學生,李祥君還會把自己的乘務餐拿給孩子吃。他所在的乘務班組還對家庭條件困難的學生建檔立卡,定期為學生們捐款捐物。

“鐵路是脫貧攻堅的主力,幫扶貧困學生我們義不容辭。”李祥君說。

就這樣,這趟慢火車承載著全村乃至沿線1200多名孩子的夢想,年復一年地開行,至今已有132名孩子考上大學,走出大山,足跡遍佈北京、上海、長春、大連等地,開啟了他們的人生新篇章。

學生們坐車走出去,也有更多的外地人坐車走進來。4318/19/20/17次列車連接遼吉兩省,沿線串聯起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楊靖宇烈士陵園、抗美援朝紀念館、鴨綠江斷橋等紅色旅遊基地,還有五龍背溫泉、五女山山城、虎骨峽、楓林谷森林公園等自然景區。

許多外地遊客選擇乘坐這趟列車深入沿線景區,吃地產的“笨雞”、河魚,新鮮的山果、野菜,賞漫山紅葉、體驗滑雪樂趣,甚至還有來自廣東、浙江、貴州等南方地區的旅客。五龍背、五女山等景區周邊的農家樂,也因遊客增加而多了起來,每到週末、節假日幾乎家家爆滿,地產的五女山葡萄酒、桓仁榛子也通過這趟列車走出大山,成為遊客必備“伴手禮”。還有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包車前往紅色旅遊基地緬懷先烈,開展紅色教育。據統計,乘坐該列車旅遊的人數較5年前增加30%以上。

像4318/19/20/17次列車這樣的“慢火車”,在中國鐵路瀋陽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瀋陽局集團公司)管內共有12.5對,在堅持高質量開行的同時,也賦予了這些“慢火車”更多變化。

10月份,瀋陽局集團公司研究制定了調整列車開行時刻方便旅客出行、允許售賣土特產品旅客攜帶品超限超重、允許旅客在車上銷售特產、乘務人員可為沿線居民代購代捎物品、允許脫貧地區旅遊從業人員在“慢火車”和相關車站推介旅遊產品、按需預留車廂部分區域或加掛行李車運輸生活物資、全部更換空調車體、補強旅客乘降設施等20餘條措施,為沿線百姓提供了更多便利。

瀋陽局集團公司還按照“一車一品牌,一線一策略”的思路,針對12.5對“慢火車”走行區段特點,細化升級服務功能,著力打造“鄉村旅遊號”“遼西鄉情號”“林區民生線”“牧區就學線”“山區旅遊線”“滿族民俗線”“蒙族風情線”“民族團結線”“農貿特產線”等服務品牌,更好發揮扶貧公益“慢火車”的作用。

這些便民利民的變化,源於瀋陽局集團公司始終踐行“人民鐵路為人民”服務宗旨,在高鐵飛速發展,鐵路歷經數次調圖的背景下,仍堅持開行、開好這些公益“慢火車”。在綠皮火車時速都可以達到160公里的今天,慢車之所以慢,就是“站站停”的開行方式兼顧著老少邊窮地區百姓出行需求,用鐵路運輸扶貧優勢努力改善地區貧困狀況,確保在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路上,“慢車”不缺席,百姓不掉隊。

(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