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國產ws-15發動機取得重大突破?

平付小超


殲20目前已經開始換裝了國產WS15發動機,這對中國空軍而言絕對是一個好消息。為什麼殲20為什麼一定要換裝國產WS15呢?除了性能上的考慮外,這一點很關鍵,那就是在發動機領域不再被卡脖子。

俄羅斯發動機雖然好但是這首先並不意味著適合自己,因為俄羅斯面臨的戰略環境和我們有些不一樣,它的戰鬥機使用偏重於大航程和單機作戰能力,因此設計的重點也會有些不同,這就導致了在某些情況下它的發動機並不適合我國的戰機。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大修時間了,俄羅斯發動機為了獲得大推重比犧牲了可靠性,因此它的大修間隔相當短,這對要打造一支戰略型空軍,進行高強度作戰的中國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再者雖然目前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非常好,但是不能忽視俄羅斯其實是一個兩面三刀的傢伙,現在沒錢了,而中國有錢,沒辦法才和中國好。而一旦俄羅斯有錢了,或者與西方的關係所緩和之後,搞不好就和中國再次疏遠了,然後就一言不合就停止發動機的供應,這對中國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危機。

因此中國雖然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動機,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一旦被卡脖子了自己也要能夠製造出替代品,不然的話整個五代機機群就這樣歇菜了,這造成的損失是不能夠用錢來衡量的,所以這是一個戰略考量。堅持使用國產貨,哪怕技術不夠先進、性能不盡如人意,也能給國內的企業創造積累經驗的機會,有利於國產發動機的長久發展。


利刃軍事


國產WS一15發動已於去年十一月裝機試飛成功,獲得了十分優異的飛行效果,官方媒體給予報道和專家的熱評。

這次試裝的飛機是國產殲10C單發戰機,峨眉15發動機為這架3代戰機提供了只有四代機(西方稱五代)才能具備的超音速巡航以及超機動性能。


這種二維矢量推為發動機為戰節來卓越的超機動性能

關於峨眉渦扇15二維矢量推力發動機的這種研發進度筆者個人觀點認為,其已經開始了批量生產,在J10C飛行測試後會小批量列裝,繼續進大範圍規模化試飛,不能排除這款專為殲20戰機研發,推重比達10.8的矢量推力發動機,現已裝配殲20。

這將使我們的殲20戰機性能獨步天下。此前的殲20只是由於配裝的是俄製AL一31發動機,總讓人由於這種心臟病,致使殲20的美中不足而遺憾。現在有了WS15歸隊,使殲20戰機整機性能(除隱身性比F22稍遜外)全面超越F22而躋身世界第一!



只有一點,殲20無法與F22相比,那就是實戰經歷,這是由於中國的國家戰略所決定的。在末來如果沒有外敵侵犯,殲20將永遠無法具備那種優勢。

此次峨眉15裝配J10C的成功試飛,預示末來FC31是否也會使用這種發動機,尚無法揣測。但筆者個人認為同為雙發重型戰鬥轟炸機雙座殲16也大有使用WS15的可能。
作為殲20的黃金搭擋,其電子戰型對這種發動機提供的飛行性能需求,當然是不言而喻的。


鐵嶺鋒


渦扇15,也就是WS15發動機是我國在第五代戰鬥機上使用的發動機,也是今後殲20戰鬥機必須裝備的動力,可以這麼說,沒有渦扇15的殲20是不完整的。我國近期在渦扇15的研發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使得渦扇15的渦輪盤和葉片都可以使用新型單晶材料,性能進一步提高。

圖為渦扇15矢量發動機設想圖。


渦扇15的推力為18噸,和美國F35戰鬥機上配備的F135發動機的推力一樣,從推力上而言,渦扇15已經達到了目前世界上的最一流水平,但是我國的航空發動機之所以對比美國有很大差距,主要不在於推力,更多在於機械設計、材料使用、精細加工等造成的發動機壽命問題、無故障間隔的問題等。我國的太行發動機甚至曾經出現過所有的發動機出故障的位置都不同的現象,說明發動機表現不穩定。

圖為我國目前最先進的戰鬥機發動機,太行WS10發動機。


渦扇15在2016年就已經完成了核心機的交付,目前正在進行臺架測試,還沒有上機測試,但是他的研發已經持續了很多年,很多軍迷朋友都已經等之不及了,可是渦扇15還是沒有上機測試。這主要因為第一我國目前對於航空動力的需求沒有過去那麼緊迫,太行WS10B發動機已經增推到14噸級,可以頂上去,而且壽命和無故障間隔也已經非常不多了,達到了好用的狀態,可以大量製造,第二方面,太行研發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我國不想在渦扇15上再出現了。

圖為美國的F119發動機,也就是裝備在F22上的那款。


發動機是一項著急不得的領域,越是著急,造出來的發動機升級潛力越小、故障問題越多,發動機需要磨合,需要長期在測試和試飛中暴露問題,需要在設計定型階段就解決掉所有的根本性問題,以防止把根本問題帶進部隊中,如果那樣對於以後的修改和維護都非常不利,而且一旦交付後出現大問題,那麼就會影響部隊戰鬥力生成。

圖為裝備了太行發動機的殲16戰鬥機起飛。


所以對於渦扇15,我們應該多些耐心,好戲不怕晚,好飯不怕晚,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嘛。


海事先鋒


【中國王牌戰機有了強勁動力,渦扇-15可挖掘殲-20的最大作戰潛能!】

央視4播出的紀錄片《走遍中國》之《匠心-工匠之家》欄目曝光,中航發黎明廠第五代航空發動機——“峨嵋”研發成功。“峨嵋”發動機,就是渦扇-15。

央視的“官洩”,似乎意味著渦扇-15基本成熟,正處於關鍵的測試階段。外界分析認為,到2020年或2023年,渦扇-15有望裝備第四代隱形戰機——殲-20。另外,部分國產的三代半戰鬥機,可能也會裝備渦扇-15,用以提升機動能力,增大有效載荷。如果渦扇-15成熟,且開始批量投產,那麼殲-20將不再依賴俄製發動機,有望實現超機動、超音速巡航,戰鬥潛能會被全面發掘出來。希望渦扇-15早日量產!


軍事觀察員東旭


WS15有沒有列裝到J20?目前沒有軍方的正式公佈。但筆者認為現在的J20從2015號機開始就已經裝的WS15了。

第一個直接證據, 中央四臺《大國工匠》已經說了,峨眉研發成功!

第二個間接證據,最初的第一架試飛的J20發動機比後來2015,2016號機列裝的發動機明顯長很多。不是一類發動機。而且中間有一架飛機裝的兩臺不同的發動機在試飛,一臺是WS10,另一臺是什麼?別給我說什麼AL31,這玩意從一開始就沒有用過。

第三個證據,張昊的那句話,‘’一進入超音速就是她的天下‘’。如果沒有強勁的動力,如何做到?

哎!很多人喜歡貶低我們的軍工人,但最終被打臉。我們得承認和美帝在很多領域有差距,但是別忘了我們採取的是‘’有所為,也有所不為‘’的方針。這個‘’有所為‘’的地方就是那些關鍵戰略裝備,早就潛心謀劃了的,比如在建國初期的兩彈一星項目,那是必須拿下的,在真正爆炸前有幾人能信? 後來的氫彈很快出來有有誰能預料到呢?J20也是必須拿下的‘’有所為‘’的戰略工程,有幾人知道我們88年就立項了WS15?那些鼓吹我們沒有WS15的,你們可知道我們國家的‘’渦噴-火箭-超然衝壓‘’發動機已經完成了地面試驗甚至飛行試驗已經甩掉美帝一大截?我們的騰雲計劃正穩步實施,空天發動機和飛行試驗在2015年成功試飛,我們的爆轟發動機研製已取得重大進展而美帝還在理論階段?……,如今,不要再懷疑我們在關鍵戰略軍事國防技術上的投入和能力。


民生至大


強答幾句,全過程走完一遍,能對行業進步起到殲十對殲二十的作用。不過,實事求是的講,比起通用和羅羅,還差得不知道哪裡去了。目前的態勢,仍然是差距不斷增大,人家甩開我們的加速度為正值。不負責任的下個判斷,想扭轉局面,有兩個前提,一是美帝沒錢了,不投入自然進步放緩;二是,材料學到了瓶頸,隨便設計師怎麼折騰也難以進步,這樣自然給你留出追趕的時間。不吹不黑,如果每年幾千億往裡扔,國家意志矢志不渝,沒有戰爭和動亂干擾,追平,快的話二十年慢的話五十年?可能悲觀了。再就是,物理學有突破,在美帝之前,新發現物理學定律,並且從理論到論證,實驗室,樣機,國家實驗定型,批量生產,品控等等一路順風。那麼也可能會在較短的時間內用新機理髮動機取代目前的化石燃料的渦扇渦噴,渦軸渦槳。我得承認,我這多少有點精神病,妄想症了。總之就是,這是沒有盡頭的長跑,砸錢,把精英科學家和技師,工匠,試飛員的時間乃至生命不停的獻祭,不怕犧牲,直面流血。總有一天,能拿到想要的


醉酒青牛978


這回可以確定殲20的最終發動機是和F22一樣的方形二元噴口。



wwh76


我相信有重大突破,每年甚至每月每週每日我們都在前進,但是WS-15真正達到了列裝和實戰的水平了嗎,這個我存疑,畢竟在航發領域我們落後太多。

航空發動機本身就是高科技的集大成者,特別是4代戰鬥機,對航發的要求更高。



就我所知,航發的葉片加工技術,控制系統都好攻克,但基礎材料達不到要求。俄羅斯的RD系列發動機使用壽命只有美國同類型的1/3,我們的估計連俄羅斯的都不如,這是現實。否則我們幹嘛高價買蘇34,不就是想用人家的發動機嘛。

關鍵是基礎材料,就象愛迪生一個一個試燈芯材料一樣,做了數萬次試驗,直到試出鎢絲最適合。

做試驗需要的是什麼?積累,靠長時期試驗積累數據。我們現在缺的是什麼?就是時間。人家積累了上百年的試驗製造使用及不斷反饋的數據,先不說超過美俄,我們能在多少時間內趕上人家目前的同類水平?

所以先給大家潑盤冷水,不要噴我,我也希望殲20列裝WS-15,馬上成為全球第一。


滴水載舟


作為一個老軍迷,我已經選擇不再相信國產航發所謂的“突破”。

我覺得但凡是關注國產航發有過幾年的軍迷,關於國產航發研製取得的“突破”、“創新”之類的消息已經讓耳朵起繭子了。從渦扇6開始,然後是“崑崙”,再到渦扇10,現在有輪到了渦扇15。

筆者用百度搜索“我國航空發動機 突破”,總共有19.6萬條消息。對於這個結果,筆者雖然有心理準備,但是還是出乎意料。筆者覺得,中國國產航發的研製不是水平問題,而是態度問題。

說回渦扇15,這個型號的消息在軍迷圈裡滿天飛。中國的軍迷大部分在渦扇15問題上都有多多少少的強迫症,恨不得明天就看到裝備渦扇15的殲20裝備部隊,碾壓F35、抗衡F22。渦扇15雖然在網絡上被吵翻了天,但是權威官方消息少之又少。

網絡上渦扇15的照片就這麼一張,是某單位宣傳板上的驚鴻一瞥。但是,恕筆者眼拙,怎麼看這個所謂的渦扇15都不想是一個小涵道比、大推力的渦扇發動機,倒是像巡航導彈上用的小型渦噴發動機。這恐怕是無數臨時工事件中的一起,或者是研製單位為了保密給廣大軍迷挖的坑而已。

筆者還有一點要說,對於網上滿天飛的披露渦扇15的技術指標的文章,讀者朋友們不用搭理,因為作為一個嚴格保密的航髮型號,所謂的軍事寫手們不可能知道渦扇15如此具體的性能指標。那些所謂的軍事寫手披露出來的性能指標,99.9%是為了博眼球而瞎編亂造的。筆者作為一個普通的軍迷,當然更不知道渦扇15的具體信息,只是根據公開信息結合自己的一些思考,供大家參考。

這是網上能搜到的關於渦扇15這個型號最早的一張照片,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是渦扇15,但是推重比為10的發動機中國現在找不出第二個。注意照片中的時間,說明渦扇15立項的時間是2006年。而我國四代機選型確定是2007年前後的事情,說明我國在研製四代機之初就已經統籌規劃了配套發動機項目。

除了明確推重比為10,其它關於這款發動機的參數就知之甚少了,只有一些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論文非常隱約其辭的描述過這款發動機的渦輪前溫度等指標。根據這些公開或半公開的指標,大體可以知道這款發動機的技術性能就是對標美國F22所裝配的F119發動機,而且考慮到殲20與F22一樣追求超音速巡航的能力,一款大推力、高推重比、小涵道比的航空發動機是必然的要求,也就是說渦扇15應該在各方面都很像F119。但是以筆者愚見,不能指望這款發動機真的就能達到F119的水平,尤其是在可靠性和壽命指標上。希望未來的渦扇15能狠狠的打筆者的臉。

這張罕見的照片明確的說明了渦扇15這個型號的存在。

在立項大約5年後,渦扇15首臺地面試驗用發動機完成組裝,這個速度算不上快也算不上慢。F22的F119發動機是1982年立項,1986年首次臺架試車,用了大約4年。從2011至今,渦扇15已經完成了高空臺和100小時地面持久試車等項目,至於有些人說的已經在某架殲11上裝機試飛的消息,筆者認為可能性幾乎為零。渦扇15的進度目前已經到底到了哪步,筆者也不知道。對比F119,1990年原型機開始裝機試飛,1997年第一臺生產型交付。從1982年算起,F119的研製歷史為15年,考慮到我國航發研製的基礎,2021年之前不會看到渦扇15版本的殲20。雖然我們在渦扇10系列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繳納了昂貴的學費),但是筆者覺得對於渦扇15的進度不宜樂觀,2025年能堪用就不錯了。

近期我國航發發動機領域的權威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在一場公開講座披露,大陸第四代軍用小涵道比發動機將在3-5年內設計定型。考慮到目前中國航發現狀,“第四代軍用小涵道比發動機”幾乎肯定就是渦扇15。劉院士的這個言論,瞬間引爆了軍迷圈,廣大軍迷奔走呼號,憧憬著3-5年後,裝備著渦扇15發動機的殲20一統江湖,而我國也將“心臟病”的帽子一舉甩到太平洋裡去。

但是,去年出現的裝有太行最新改進型的殲20體型我們對於渦扇15的進度不要過度樂觀。如果渦扇15能在3-5年內成熟,軍方和廠家不會多次一舉的加塞這麼一個過渡型號,因為裝有太行罪行改型的殲20試飛也得個幾年的功夫。當然有很多人就是言之鑿鑿的認為殲20已經裝備了渦扇15進行試飛,對於這種觀點,筆者也無力反駁。就像港劇中說的,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另外,即便劉院士不是吹牛逼,也不能認為我們在3-5年後就能用上渦扇15版本的殲20。太行發動機定型於2005年,但是裝機的殲11B系列在2014年前後才形成可靠戰鬥力。雖然我們在太行上有足夠多的教訓,但是對渦扇15的進度還是保守一些吧。並且考慮到研製廠家在渦扇6、渦扇10、崑崙幾個型號上的表現,堪稱中國航空工業歷史上最黑暗的片段。

魯迅先生說過,“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中國人”。在國產航發這個問題上,縱觀研製歷史及相關廠所的表現,筆者對於廠家以及宣傳單位所發佈的種種取得突破的言論,一個標點符號也不信。被騙一次是或許是騙子的問題,被騙19.6萬次,就是自己腦子有問題了。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眾所周知,中國國產武器裝備別的什麼都好,就是這個“心臟病”的問題是老大難,各種裝備的發動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問題,其中尤以航空發動機為甚。而之所以會這樣,首先是因為現代的先進航空發動機稱得上是“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現代的渦扇式發動機,其渦輪前溫度高達上千度,而渦輪的葉片要在這種溫度下以每分鐘數萬轉的超高轉速轉動,同時還要承受高速氣流的衝擊。可以說,先進航空發動機內,各種部件都是在非常極端的狀態下工作。因此一臺先進的航空發動機,涉及到的很多技術領域都必須是最頂級的水平。比如渦輪葉片的材料選擇就涉及到一個國家材料科學的水平,目前各國都已經基本採用單晶體來製造;再比如說生產和裝配工藝,發動機的生產工藝要求極其嚴格、精度和準確度要求極高,對生產體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因為難度這麼大,全世界能獨立研製生產先進渦扇發動機的國家屈指可數。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先進航空發動機的研製也越來越成為一個需要大量砸錢以及不斷試錯積累經驗的“無底洞”,更加提高了進入的門檻。

我國從渦扇-10開始獨立研發先進渦扇發動機,期間歷經不少曲折,遇到過很多困難、也走過很多彎路,甚至出現過一些重大的事故。但不管怎麼說,我們最終走完了這個完整的研發流程,積累了充分的經驗,讓這款發動機成為了真正實用、可用、好用的主力裝備。

而研製渦扇-15則是為了在渦扇-10的基礎上,把我國的航空發動機水平再往上提升一步,實現更多新技術的突破,併為下一代新概念發動機的研發做好技術儲備。央視4播出的紀錄片《走遍中國》之《匠心-工匠之家》欄目曝光,中航發黎明廠第五代航空發動機——“峨嵋”研發成功。這也標誌著渦扇-15的研發進入了新階段,距離實用已經不遠了。

結合近期渦扇-10矢量推力版測試的消息,相信國產發動機將會進一步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讓國產戰鬥機能有一顆更加動力澎湃的“心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