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國女排絕境逆轉俄羅斯最終《奪冠》,我10歲

詩逸的女排記憶起始於2004年,睡眼惺忪的我親眼見證了中國女排在我面前詮釋什麼叫絕地大反擊,大比分0-2落後算什麼,第四局21-23落後算什麼,只要敢拼那就會有奇蹟。

當時不過10歲的詩逸根本不知道有一個叫郎平的人,不知道這個中國排球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不管是作為球員還是後來作為教練她都曾將中國女排帶到過世界之巔。

2004年,中國女排絕境逆轉俄羅斯最終《奪冠》,我10歲

但中國女排重回巔峰的2004年,似乎中國女排與郎平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但那是詩逸排球記憶的初始。

知道郎平是因為後來新聞說郎平出任了美國女排的主教練,那時候才知道郎平這個當初在80年代令人聞風喪膽的"鐵郎頭",而80年代便是電影《奪冠》的起點。

那個時候新中國百廢待興,需要一種精神支撐全國人民為了自己美好的未來永不言棄的拼搏,女排的5連冠正是最好的激勵。

2004年,中國女排絕境逆轉俄羅斯最終《奪冠》,我10歲

《奪冠》是以郎平為主線軸的,時間點在上世紀80年代和北京奧運會以及巴西奧運會,郎平作為3種身份和中國女排發生的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女排同樣巔峰的2004年,詩逸女排記憶起點的2004年被省略了。當然作為一部電影,這樣的安排也無可厚非,畢竟電影是要為故事和主角服務的。

看過《奪冠》的人,詬病《奪冠》最大的地方是《奪冠》為了製造戲劇衝突而放大了一些事情,2008年中國女排的確輸給了美國女排,但那是小組賽,並不能決定女排的未來。但如果單單的站在電影的角度,這個劇情為郎平最終回國執教埋下了伏筆。

2004年,中國女排絕境逆轉俄羅斯最終《奪冠》,我10歲

這一段電影給人的感覺是中國女排輸掉了一場非常重要的戰役,這樣安排也無可厚非,畢竟藝術作品需要為一個邏輯自洽的故事服務,需要有一個完整的前因後果。

2016年,中國女排逆天改命最終奪冠,詩逸22歲。自2004年開始我親眼見證了女排由盛轉衰的整個過程,2016年巴西奧運會沒有任何人會覺得中國女排會最終奪冠。

小組賽的3連敗,跌跌撞撞的殺入淘汰賽,卻遇到了衛冕冠軍巴西隊,巴西隊又是東道主,擱誰都會覺得中國女排的奧運會之路就到這了。

2004年,中國女排絕境逆轉俄羅斯最終《奪冠》,我10歲

但女排精神是什麼?競技體育的精神是什麼?那就是不真正的踏上賽場,這場比賽就還沒有蓋棺定論。女排完成了自我的救贖,也將郎平捧上了神壇,在《奪冠》中郎平是有意輸掉了她執掌國家隊之後的一些國際大賽,她希望隊員們丟掉包袱,不要為中國女排4個字所累。

但是相信現實中的郎平承受的壓力可能比影片中要大得多,郎平並沒有那麼的雲淡風輕。但中國女排贏下了最該贏下的比賽,自淘汰賽戰勝東道主巴西女排開始,中國女排的潛能被完全激發,一鼓作氣的贏下了最終的冠軍。

2004年,中國女排絕境逆轉俄羅斯最終《奪冠》,我10歲

巴西小孩被"打哭"的鏡頭成為了那屆奧運會女排賽場永恆的經典記憶,當"沉睡的獅子"醒過來,她們可是連小孩子都不放過。

《奪冠》中,當中國女排贏下巴西女排最後一個球的那一瞬間,電影做了消聲處理,所有的聲音都沒有了,似乎也預示著郎平的這一支"郎家軍"面臨的質疑,面臨的阻力都因為戰勝了巴西而消散殆盡。那一刻開始她們已經是一支全新的,鳳凰涅槃的中國女排。

2004年,中國女排絕境逆轉俄羅斯最終《奪冠》,我10歲

從2004年到2016年,12年的時間中國女排終於又站回了世界之巔,2004年懵懂的詩逸只知女排贏了,但2016年詩逸才真正知道什麼是女排精神。

2004年的女排晉級之路一帆風順,最大的阻力來自於最後的決賽,而2016年的女排把本荊棘密佈的晉級之路一點一點變成了康莊大道,最後女排越打越順,她們是真正的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詩逸也很幸運在2016年的時候,詩逸已經有了足夠成熟的自主思考能力,明白了女排《奪冠》更多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