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重新上映,票房飄紅卻飽受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春節檔的影片終於開始重新上映了。

它作為復映影片的第一炮。

對中國電影市場而言,無疑是開了一個好頭。


《奪冠》

《奪冠》重新上映,票房飄紅卻飽受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故事以郎平陳忠和二人的友情為主線。

講述了中國女排30餘年的沉浮歷史。

《奪冠》重新上映,票房飄紅卻飽受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片子一共分為三段。

1981年中國女排擊敗日本女排。

首次捧得世界排球大賽的冠軍;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美大戰。

中國隊輸給了郎平執教的美國隊;

2016年巴西奧運會,中巴大戰。

郎平迴歸國家隊,率領低谷期的中國隊絕境翻盤。


三段式的結構。

簡明扼要地概括了中國女排30多年的故事。

可就是因為時間跨度太大,拉長了陣線。

讓片子失去了重點。


135分鐘的電影,故事安排的卻相當著急。

從80年代的老女排,為了世界大賽艱苦訓練。

《奪冠》重新上映,票房飄紅卻飽受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到16年巴西奧運,新女排走出低迷英勇奪冠。

《奪冠》重新上映,票房飄紅卻飽受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30年的歷史用三個故事濃縮在130分鐘內。

實在是太過勉強。

影片太想將整段歷史都完美重現。

最後卻導致三個故事都過於獨立,不夠連貫。

導致這部影片更像是以同一個主題拍成的短片合集。

讓人感覺情緒斷裂非常嚴重


故事的不連貫,也就導致故事內核不清晰。

片中一直在強調的“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是什麼?

是頑強拼搏。

是永不服輸

《奪冠》重新上映,票房飄紅卻飽受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可是觀眾卻很難從影片中感受到這種精神。

原因就在於沒有任何一個角色承載著它。

片中除了陳忠和指導和郎平指導。

其他角色都是以群像的形式來刻畫,並沒有某一個角色特別突出。

可故事對這兩位角色的塑造。

也幾乎沒有體現出這種精神。

陳忠和指導在片中戲份不算多,更多的是起到輔助作用。

影片更多的篇幅主要都落在郎平這個角色上。

《奪冠》重新上映,票房飄紅卻飽受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誠然,郎平這個角色是很豐滿的。

年輕時不顧一切地訓練,比賽場上奮不顧身地扣球。

中年時手握殘疾人證明,醫生評價她是“60歲的心臟,80歲的骨頭”

可見她曾經為排球付出了多少。

她那股不服輸的韌勁,讓所有人都為之感動。

可是現實,卻使她放棄了,服輸了。

為什麼?

就因為她指導美國女排,在北京奧運會上擊敗了中國女排。

在家門口擊敗自己祖國的隊伍。

一夜之間,郎平成了許多人口中的“賣國賊”。

這讓她在職業教練和愛國情懷中不斷掙扎。

她到底愛的是榮譽,還是排球本身?

《奪冠》重新上映,票房飄紅卻飽受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最終回到祖國指導中國隊。

除了她本身的想法外,還因為老隊友的臨終囑託。

所以說郎平這個人物,是非常矛盾的。

她並沒有繼承片中屢次提及的“女排精神”。

反而對這種精神提出了質疑與反問。


這樣的處理就導致“女排精神”成了一句空喊的口號。

只能通過幾位教練的角色去不斷地重複強調,用金句去表述。

以此來傳達所謂的“女排精神”。

《奪冠》重新上映,票房飄紅卻飽受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這種文不對題,讓整部影片看起來非常的撕裂。

既不像劇情片,也不像傳記片。

只有過多的煽情段落讓人感覺有點像勵志片。

卻又沒有勵志片那種感人肺腑。

再加上大量使用慢鏡頭,輔以溫暖的配樂。

有一種在刻意煽情的感覺。

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就非常像一鍋熬過了火的雞湯

濃稠到難以下嚥。


其實,如果將故事集中於描寫某一次大賽。

著重於塑造幾個典型的人物。

呈現的效果肯定比現在好得多。

回看同題材的《絕殺慕尼黑》。

它將故事著重放在了主角加蘭任教練身上。

《奪冠》重新上映,票房飄紅卻飽受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他的失敗與困難。

這樣的反差,才讓最後的決勝變得極具衝擊力。

在《絕殺慕尼黑》中,還著重描寫了兩位特殊的球員。

每天綁著沙袋訓練導致受傷的謝爾蓋。

和患有罕見心臟病的薩沙。

他們也和教練一樣,都克服了自己的缺點與傷病。

最終在球場上釋放自己。

《奪冠》重新上映,票房飄紅卻飽受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而他們所傳達出的精神,不正是頑強拼搏、永不放棄麼?

可是為什麼同樣的東西,《奪冠》卻並沒有體現出來呢?


因為太順了。

除了環境艱苦,訓練繁重。

完全沒有看出女排真正困難的地方在哪裡。

就連中間郎平想要改革時。

國家體育局雖有質疑,但也是一路綠燈。

讓人覺得中國女排就是這樣順風順水。

《奪冠》重新上映,票房飄紅卻飽受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影片關於失敗的描繪幾乎沒有。

唯一的一次失敗也只有08年的中美大戰。

總共不到20分鐘的戲份,就將這部分匆匆帶過。

並且通過比賽的解說我們可以得知。

中國隊實力遠高於美國隊,最終是遺憾敗北。

關於外國隊伍的實力,也就侷限於角色口中的臺詞。

完全沒有在影片中體現出來。

這樣的設定,就顯得最後的奪冠太輕而易舉,無法震撼人心。

更讓人有一種特別的感覺。

中國隊,無法面對失敗。

可是不面對失敗,成功的意義又在哪裡?

《奪冠》重新上映,票房飄紅卻飽受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其實片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看過的朋友心裡應該都有數。

全片60%的文戲都進行了修改。

臺詞和口型多數都對不上。

部分畫面也重新調整過。

甚至有鏡頭重複使用的痕跡。

在大刀闊斧的改動下,我們對影片原本是什麼樣已經不得而知。

只能從零散的片段中,嘗試去找回影片原本想要表達的東西。

《奪冠》重新上映,票房飄紅卻飽受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片中有一些段落還是非常出彩的。

三場比賽戲都很出色。

像16年的中巴大戰。

劇組細緻地還原了當年的場地。

比賽過程中,每一個擊球都讓人感到熱血沸騰。

通過比分與比賽場面的快速切換。

讓人切身感覺到現場緊張的氣氛以及女排姑娘們全力拼搏的狀態。

即便是大量修改的文戲,也依舊保留住了精華。

郎平在體育局大談改革時,霸氣全開。

強硬表態要將改革堅持下去。

《奪冠》重新上映,票房飄紅卻飽受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還有她在16年中巴大戰前夕說的這句。

為什麼那麼在乎輸贏,是因為我們的內心還不夠強大。

這是影片的點睛之筆。

再看年初時,片名從《中國女排》變成了《奪冠》。

兩者相互對應。

這是影片對現實的一種無聲地反抗。

或許這也是,它唯一能做的吧。


近些年來,被現實擊垮的電影不在少數。

像去年,《小小的願望》被迫改名,內容也遭到了刪減與修改。

《奪冠》重新上映,票房飄紅卻飽受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曾經大熱的《少年的你》和《八佰》同樣經歷過不同原因的撤檔與修改。

《奪冠》重新上映,票房飄紅卻飽受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奪冠》重新上映,票房飄紅卻飽受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近期重映的《一秒鐘》,也曾因為技術原因撤出了柏林影展。

《奪冠》重新上映,票房飄紅卻飽受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箇中原委我們無從得知。

只知道中國電影,正在經歷一次痛苦的時代。

最後還是想借用賈科長的話來結束這篇文章。

“電影事業,不能這麼搞。”

《奪冠》重新上映,票房飄紅卻飽受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