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榮耀與承受之重

  

《奪冠》:榮耀與承受之重

《奪冠》劇照

  由於疫情的影響,這部電影的上映可謂一波三折,年初的首映就讓人“驚豔”,待到“蟄伏”半年重新出現在大眾視野,電影《中國女排》已改名《奪冠》。

  這部久違的電影沒有讓觀眾失望,《奪冠》用四場比賽、三段故事,兩個朋友的互動,和一箇中心人物郎平,講述了中國體育史上最具傳奇特色和英雄氣質的一支隊伍——中國女排跨越三十年的發展歷程,從1981年老女排登頂世界之巔、蟬聯“五連冠”到2019年新一代女排開疆拓土、絕地反擊,再現這支王者之師的坎坷與輝煌,向幾代功勳致敬。一次次激情燃燒的奪冠傳奇在光影變換之間得以重現,彷彿昔日重來,讓人感慨萬千。

  這部影片不僅展現了女排精神的產生,更展現了女排精神在不同的時代變革、進化,豐富創新的過程,從之前拼盡全力也要贏得比賽,到現在的執著堅守,戰勝自我,做到最好。新一代女排隊員不僅繼承發揚了前輩為國爭光、吃苦耐勞、奉獻犧牲、團結協作的精神,更體現在開放自信、以人為本,將個人價值實現與國家集體榮譽完美結合,尋找到女排精神乃至中國體育精神在新時代的意義,實現了兩個時代女排隊員精神上的交接與傳承。

  體育電影作為一種電影類型具有獨特的魅力,畫面富有節奏、充斥著力與美,在帶來強烈視覺衝擊力的同時,還能激發人們對運動的熱情。而影片中主人公拼搏抗爭、不服輸最終超越自我的故事,則是不少觀眾永遠喝不膩的“勵志雞湯”。

  然而,好的體育電影並不是拋開現實空談體育比賽,它必然是與現實緊密相連的,體育或許只是一個“殼”,內裡卻裝的都是社會問題。比如體育電影《百萬美元寶貝》寫的是拳擊,探討的卻是夢想與信仰;《弱點》寫的是橄欖球比賽,凸顯的卻是種族問題和社會歧視;《摔跤吧!爸爸》寫的是摔跤,表現的卻是男女不平等的問題;我們甚至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獲得一份救贖和飛躍……這些競技背後的“等外”探索使電影更具有社會性和觀賞價值。

  對於法律人而言,體育電影中展現的規則意識需要我們思考。體育的核心是規則,如同法律規則對維護現實生活秩序的重要性一樣,無論個體如何天賦異稟,都必須遵守規則,尊重競賽規則是保證公平競爭和結果具有公信力的基礎,建立起體育規則意識,才能夠更好地理解體育的精神。再有,不少體育電影中對於“勝利”概念也頗具哲學思辨,戰勝對手是一種勝利,戰勝自我同樣也是勝利,甚至有時戰勝自我比戰勝對手更難。這些來自於體育的思維火花,啟發我們看得更深更遠。

  《奪冠》用小切口呈現宏大敘事,講述“中國女排”這個具有“國民性”的集體記憶,產生極強代入感和集體共鳴感。上世紀80年代初,對國人而言,中國女排是愛國主義的具體體現,代表著國家的形象和民族自信。那時的中國剛剛改革開放,百廢待興,人們充滿著一種迫切走出國門和向世界證明自己的強烈願望。中國女排用勇登“世界之巔”和“五連冠”的霸氣,向世界宣告“我能行”,從而帶給人們無限的自豪和振奮。

  中國女排每一場比賽都超越了輸贏的概念,被賦予了太多的內涵,寄託著太多人的期望。這種現實也讓那一代女排隊員承受著太大的壓力,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辛苦,不少人傷痛終生。愛國的情懷,奮鬥的底色,女排用血和淚的艱辛付出打造出女排精神,唱響了為中華崛起而拼搏的時代最強音。只能贏,不能輸,這成了中國女排生命中承受之重。

  競技即社會,體育即人生,體育賽場上永遠不缺跌宕起伏的感人戲碼,有人醉心於競技體育力與美的較量,有人在乎獎牌比拼花落誰家的戲劇性結局,有人從體育競賽中看到民族精神,有人在運動競技中找到迴歸之路,重塑自我。體育的故事就是你、我、他的人生故事,最能讓我們感同身受,熱血沸騰。或許,這就是體育影片能夠引發觀影者激情燃燒的原因所在。

來源:檢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