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奪冠》其實一般,彷彿在看比賽錄像,陳可辛還是膽小了點


電影《奪冠》其實一般,彷彿在看比賽錄像,陳可辛還是膽小了點


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彭昱暢等主演的中國女排電影《奪冠》上映首日,我便尋了影院觀賞。

拍的一般,姑且也算還行!

但並沒有網絡上吹得那麼好,什麼看到淚流不止,什麼超強演技,什麼鞏俐太像郎平……其實,也都還好。淚流不止是不可能的,至於鞏俐的霸氣和郎平的霸氣,我覺得,不是一個維度上的。

最大感觸:陳可辛,膽子還是小了點。


電影《奪冠》其實一般,彷彿在看比賽錄像,陳可辛還是膽小了點


緣何這麼說?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2013年,郎平(鞏俐 飾)以中國女排總教練的身份,坐在中國女排研討會的會議桌上。

一旁的排球專家和體育教頭們眉頭緊鎖,“我們需要承認,中國女排現在就是世界二三流的水平。”他們不容置疑地說到。進一步,他們堅定地認為,新一屆的女排要從“作風”問題抓起,再實行“魔鬼化”的封閉訓練。當年80年代的“五連冠”就是這麼得來的!

郎平並沒有吭聲,等他們一一講完,才開始“開炮”,


電影《奪冠》其實一般,彷彿在看比賽錄像,陳可辛還是膽小了點


“80年代?1986年五連冠?距現在都已經二三十年了!”,她提出:

① 實行國際上流行的“大國家隊”制度,大面積選拔人才參加國家隊訓練,而不只是固定十幾個人的國家隊陣容;

② 聘請外國優秀助教,在體能訓練、戰術訓練等方面,引進國外先進理念和方法;

③ 讓隊員們知道,排球是她們的工作,她們需要熱愛,但排球並不是全部。


電影《奪冠》其實一般,彷彿在看比賽錄像,陳可辛還是膽小了點


當我在電影院看到這一情節的時候,我的內心覺得:“可以啊!有想法的!”

陳可辛導演還是很有想法的。我花了幾十元的電影票,並不是簡單地來電影院看幾場比賽的“錄像回放”的。


為什麼這麼說?

郎平作為當年在袁偉民(吳剛 飾)“魔鬼訓練”下練出來的“鐵榔頭”,多年後再次回到中國。

當她說到自己“脖子以下沒有一塊完整的骨頭”的時候,其實是有反思和質疑的。這樣完全拼了命練的“女排精神”在當下這批90後的姑娘身上是否還合適?甚至,當年她們用命拼下的榮譽,在時過境遷之後想來,在自己做了十幾次手術、拿著殘疾證之後想來,也是否多有殘酷?

此時的郎平,面對著這批專家,

彷彿就是房龍《序言》中的“先驅者”對著一眾“老朽”說,不是這樣的,你們看看外面世界的變化吧,不要再沉迷於自己的那老一套了。時代變了,這些90後的排球姑娘也已經不再是七八十年代的人了。

電影中,郎平讓新一屆的女排姑娘們“去談戀愛吧!”


電影《奪冠》其實一般,彷彿在看比賽錄像,陳可辛還是膽小了點


因為郎平就是“魔鬼訓練”體制中出來的佼佼者,所以當她在電影中反思和質疑魔鬼訓練“中的”“女排精神”的時候,其實是特別有力量的。

可惜,這樣的反思只是一閃而過。而後,影片中呈現的又再是慷慨激昂的“女排精神”引領著大家再次取得了2016年裡約奧運會的冠軍,熒幕上彷彿精緻化的比賽錄像回放。但其實,我們都知道,這次冠軍多有郎平大刀闊斧改革的功勞,和摻雜一些運氣的成分。

陳可辛的電影《奪冠》就這樣,在一閃而過的思考之後,又變成了一部紀錄片一樣的電影,似乎並沒有更多新的東西。


電影《奪冠》其實一般,彷彿在看比賽錄像,陳可辛還是膽小了點


當然,陳可辛導演的保守也還是可以理解的。作為一部商業電影,首先需要保證的就是票房。其次,電影中的人物基本都還在一線,拍攝這樣的作品其實是需要膽量的。而作為國慶節前夕上映的作品,還是更迎合觀眾們千聲一擲的吶喊和宣洩才是更重要的。

需要說明的是,我所謂的思考和質疑並不代表著反對,更多是對於“女排精神”在當下被全新詮釋和解讀的一種想法。這其實也應該是,電影中的郎平、現實中的郎平,所一直思考的東西吧。郎平在後期,其實已經有改變了,對於當年自己十八九歲時候的想法。

可惜,電影中只是一閃而過,膽小了點,並未敢對此展開更多。

對於這部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彭昱暢、吳剛等主演的電影《奪冠》,你會打幾分呢?

電影《奪冠》你打幾分? 單選

0

0%

10分!滿分!

0

0%

8-9分,優秀~

0

0%

6-7分,一般……

0

0%

6分以下,不及格……

0

0%

額,還沒看,慢點會去看……

0

0%

還沒看,也沒打算去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