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尋祖問宗 撫今思昔激勵後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

我家住華北平原東南部的一個村莊。距邢臺市10公里的東部,屬於邢東新區祝村鎮轄區。京廣高鐵橫貫村西部,與邢臺市任澤區、南和區接壤,325省道從村旁通過,107國道從我村東邊穿過。邢臺高鐵站離我村5華里。

我村現有多人口1500,有史、苗、崔、王、寧、李五姓組成。史姓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且都是一脈相傳。立祖先人史君玉。其下有二子,史友直和史秉直。曾任職明朝錦衣衛帶刀指揮使。

追本溯源尋祖問宗 撫今思昔激勵後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
追本溯源尋祖問宗 撫今思昔激勵後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

上面的兩塊石碑足以為證,名曰《邢州史氏族譜碑記》。當時能稱為【邢州】之名,可見非同一般。

作為史氏後人,史字是我的第一符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史字的理解越來越深,對史姓的感情也越來越深,越來越覺得,尋祖問根的心理情結和激情在迫切地激勵著我。

尋根問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清朝著名學者張澍說過:“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謂‘尋根 ’;草木祖根,山祖崑崙,江河祖海,是謂‘問祖’。”中華民族一直信奉“血脈相連”的理念,作為家族繁衍的這兩塊石碑記錄著史氏家族繁衍生息的腳步,現在仍然保存完好無缺的的宗族石碑,足以證明史氏家族後入對先祖的敬仰和崇拜。這一特殊文獻,從家族史的角度闡釋、反映、印證了史氏家族的歷史進程,是史氏子孫尋根問祖的重要依據。

石碑文名曰:浙江省寧波府(鄞縣)四名莊史氏族譜

(鄞縣)歷史悠久【現在叫鄞州區】。

早在新 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境內就有原始人類居住。1973年冬在蜃蛟鄉三聯村盧家橋發現的原始公社遺址,已有5000年的歷史,其文化年代相當於河姆渡文化第二層。約在原始社會末期,至遲在夏朝初,“鄞”已成為確定的地名,鄞由“堇”和“邑”(阝)兩字合成。顧祖禹《讀史方輿論紀要》稱:“夏時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加邑為鄞”。赤堇山或稱堇山,在今奉化境內的白杜。

鄞縣春秋時屬越國,戰國時屬楚。

秦滅楚後,於公元前222年置 鄞、鄮、句章三縣。

漢襲秦制,仍置三縣。東晉時劉裕戍句章,築句章新城於小溪鎮(今鄞江鎮)。

隋初三縣合一,總稱句章縣。唐時改為 鄮縣。

五代初改為鄞縣,從此鄞縣名稱沿襲至今。北宋時, 鄞縣先後析出6個鄉,或置昌國縣(今舟山定海區),或劃 定海縣(今寧波市鎮海、北侖區),此後縣境轄地穩定少變。

寧波市區過去一直為鄞縣縣治,原稱明州,明朝時為避諱,改名為寧波。解放後寧波析出置市,鄞縣先後為寧波專區(地區)及寧波市轄。

浙江寧波舊時稱為四明(莊),所以叫四明史氏。四明史家的始祖是史惟則,三十世惟則,字天問,其先是遷到終南(今陝西咸陽東十里鳳棲鄉)的史惟肖。惟則是惟肖的九世孫,是五代後唐集賢院待制直學士。與弟懷則仕同官、隱同居、卒同葬,兄弟二人於五代後晉天福四年(即公元979年)從終南山卜居河南枋頭(今河南浚縣)。不久遷到浙江嘉興思賢鄉史家村。懷則(字從繩)的後人留居史家村,其七世孫中有一人入贅到史家村對面的吳江,並在那裡繁衍,因此又稱“吳江史氏” ,著名的南明大臣史可法就是30世懷則的後人,為溧陽侯49世孫。惟則之子成遷到慈溪,後又遷到鄞縣洗馬橋東為始祖(惟則在宋太祖趙匡胤隆慶年間,即公元960—962年,曾撰修過《古藤史氏宗譜》,詳述過惟肖遷終南以後至惟則遷四明的情況,該譜比彥虯公所輯的《仁宗朝輯》早了近100年)。

惟則娶餘氏生二子:長子史鹹,生史翰(隱士),翰之後遷諸暨為始祖;次子史成,生史簡,家貧,在郡裡當差。簡為人很孝。一年,他後母任氏想看賽龍舟,他就把家裡的東西拿去賣了點錢,然後陪後母一起去看賽龍舟。由於沒有請假,郡守找他時不在,就大發脾氣把他開除回家。史簡十分氣憤,並由此一病不起,死時年僅23歲。其妻葉氏,當時己懷孕,父母要她改嫁,她堅決不從。1057年十一月,生下一“遺腹子”,取名史詔,字升之。靠紡織度日,生活十分清苦。史詔在葉氏的教養下,幼讀經書,七歲能詩,以孝義聞名於鄉里,但他立志不去求取功名,而在家侍奉母親。他常說如果沒有母親,也就沒有我史氏了!後來家境日漸富裕,葉氏和史詔都樂於助人,而且根本不求人家回報。

宋徽宗政和期間,下詔徵求民間具有八種優良品德的人到朝中做官,大觀二年(1108)史詔被鄉里推薦應召。他知道後就帶著母親到縣東七十里外的大田山隱居。郡守親自登門要他應召,都被他拒絕。宋徽宗知道這事後,給他賜號為“八行高士”。這就是四明史家以“八行堂”作為堂號的來歷。

史詔的妻子徐氏,出生在一個三代都無人當官的家庭,但她的父親在鄉里卻是一個很有名望的人。徐氏自幼聰明異常,博聞強記,處理問題果斷有條。她父親對她說:如果你是個男子的話,我就什麼都不用擔心了。與史詔結婚有了孩子之後,就常給抱在懷裡的幼兒口授詩書,從而使孩子們自幼就得到很好的教育。史詔有五個兒子:史師仲、史師才、史師木、史師禾、史師光,師才於1118年中進士,官至端明殿學士僉樞密院事,卒贈金紫光祿大夫。這是寧波史家第一個進士,也是第一個大官。

四明史氏惟則的後裔,經過三代人的創業,從第四代開始蓬勃發展。在南宋150多年的時間裡,經歷了師、水、彌、之、卿、孫六代人,在人口與政治上都獲得了質的飛躍與發展。四明史氏,在南宋時盛極一時,功名顯赫,人口眾多,再分遷也多,成為又一個大的散發中心。還有吳中支,雖不如四明支那樣輝煌,但也是人才輩出,大有可觀。

“八行高士”史詔有孫子13人,其中史浩與史澄二人進士,史浩在孝宗時官至宰相。曾孫輩41人,其中史彌遠在寧宗、理宗兩朝任宰相達26年,達到權力頂峰。玄孫輩81人,其中史嵩之在理宗時又位至宰相。這就是著名的以史浩、史彌遠、史嵩之為代表的“一門三宰相,四代兩封王”,人稱“滿朝文武,半出史門”、“七十二進士”的顯赫鼎盛南宋四明史家。成為史氏歷史上繼溧陽史家之後又一個巨大家族。

南宋寧波史家“一門三宰相,四世兩封王,七十二進士”!

在史氏的歷史上,南宋寧波史家登峰造極,空前絕後。當地傳說“一門三宰相,四世兩封王,七十二進士”、“滿朝文武,半出史門”,這些話一點不假。

下面是個真實的統計:

(一)二王:史浩,封魏國公,進會稽郡王、追封越王;史彌遠,封魏國公,進會稽郡王、追封衛王。

(二)十一公:史簡,追封冀國公;史詔,追封越國公;史師仲,追封越國公;史師木,追封衛國公;史彌堅,封奉化郡開國公;史漸,贈太師齊國公;史彌忠,追封鄭國公;史宅之,封奉化郡開國公,贈太師齊國公;史宇之,封奉化郡開國公;史嵩之,封永國公,追封魯國公;史巖之,封奉化郡開國公。

(三)一侯:史彌大,追封奉化郡開國侯。

(四)十男:史彌忞、史彌鞏、史宜之、史定之、史寬之、史賓之、史嶢之、史有之、史胄之、史長卿,均封鄞縣開國男。

(五)七十進士:史師才、史師木、史師禾、史浩、史澄、史彌大、史彌正、史彌遠、史彌厚、史彌遜、史彌邁、史彌彰、史彌忠、史彌愈、史彌忞、史彌應、史彌鞏、史彌謹、史宅之、史宇之、史損之、史持之、史偉之、史佺之、史審之、史衡之、史寀之、史及之、史首之、史衍之、史介之、史舉之、史常之、史即之、史本之、史嵩之、史巋之、史巖之、史嶢之、史受之、史仝之、史望之、史百之、史能之、史有之(子堂)、史育之、史有之(子似)、史胄之、史舜卿、史周卿、史唐卿、史世卿、史望卿、史衛卿、史俊卿、史位卿、史伍卿、史祐卿、史瑚卿、史瑜卿、史申卿、史書卿、史回卿、史萊卿、史蒙卿、史經孫、史緯孫、史紀孫、史賢孫、史駉孫。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顯赫鼎盛的南宋史家,隨著歲月的流逝,己成為後人憑弔的歷史。但散落在東海岸山谷溝壑間的南宋史家的墓道石刻,卻依然向世人展示著它昔日的崢嶸。

到明末清初,寧波史氏發展遷到省內的己有132支,遷到省外的40餘支。

寧波史家的後裔不但遍佈浙江的餘姚、紹興、象山、肖山、慈溪、湖州、嵊縣、安吉、杭州、溫州、新昌、東陽、鎮海、定海等廣大地區,而且遷往江西的鄱陽、萬年、贛州、餘干;江蘇的揚州、蘇州、吳江、崇明、宜興、南京、上海;安徽的虹縣、鳳陽;山東的樂陵、沂州;河南的南陽、開封、馬頭、潢川;河北的昌黎、玉田;北京的大興、宛平;山西的臨晉;陝西的榆林;甘肅的涼州;湖北的均州、蘄縣、武昌;湖南的湘陰、嶽州、瀏陽、永順、慈利、藍山、新田、醴陵、桂陽、永興、郴州;福建的福州、晉江、莆田;廣東的廣州、潮州、新寧;廣西的舵陵;貴州的貴定、貴陽、畢節、黔西、大方、納雍、赫章、金沙、織金、安順、水城、石阡以及遼東等全國各地

追本溯源尋祖問宗 撫今思昔激勵後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

四明史氏始祖 30世惟則公像

追本溯源尋祖問宗 撫今思昔激勵後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追本溯源尋祖問宗 撫今思昔激勵後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
追本溯源尋祖問宗 撫今思昔激勵後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

葉氏夫人塑像揭幕

追本溯源尋祖問宗 撫今思昔激勵後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

座落在寧波東錢湖下水的葉氏夫人

追本溯源尋祖問宗 撫今思昔激勵後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

寧波詔公故里東錢湖綠野

追本溯源尋祖問宗 撫今思昔激勵後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

寧波東錢湖南宋石刻公園一角

追本溯源尋祖問宗 撫今思昔激勵後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