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打袁绍,镇守后方的到底是谁?

用户6510801414836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你说的应该是官渡之战吧。

曹操在官渡之战时,留守后方的应该是荀彧。

却说袁绍兴兵,望官渡进发,夏侯惇发书告急。曹操起军七万,前往迎敌,留荀彧守许都。

这段话出自《三国演义》,不一定可信。不过在《三国志》里面,虽然没有正面的描述留守后方的是谁,但是从侧面说明了留守后方的就是荀彧。如:时公(曹操)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

既然是给荀彧写信,那就证明荀彧不在曹操身边,肯定是在大本营。

曹操虽然还没有达到“御驾亲征”的高度,但作为一方霸主,自己亲自领兵外出作战,那么大本营必然要交给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看守。从当时曹操的人才团队来看,留守后方的必然是荀彧。

荀彧其人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荀彧的祖父荀季和,在汉顺帝、恒帝的时候就非常有名(知名当世)。荀彧的父亲一共有兄弟八人,在当时号称“八龙”。看来荀彧祖宗几代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的何颙就说他是王佐之才

当袁绍击败韩馥后,以上宾之礼接待荀彧,希望他成为自己的谋士。当时荀彧的弟弟以及老乡辛评、郭图等都在袁绍手下任职。但荀彧觉得袁绍不能成大事,再三思考之后,便决定追随曹操。

曹操对荀彧的赏识

曹操非常赏识荀彧的才能。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这是曹操第一次见到荀彧时说的话。也就是说在曹操心目中,荀彧是张良一样的人物,并且直接任命他为司马。而实际上荀彧也是曹操智囊团的核心人物。

后来军队中很多大事他都会征求荀彧的意见,几乎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而官渡之战便是典型的例子。

官渡之战的时候,由于袁绍兵力强盛,而曹操兵力和粮草不足。曹操自己都摇摆不定,犹豫不决,没有信心坚持下去。于是便写信给荀彧,准备退军。

荀彧在回信中,指出曹操与袁绍各自的利弊。鼓励并支持曹操坚持与袁绍对抗,同时分析战局,认为袁绍必败。正是因为得到荀彧的肯定和支持,才坚定了曹操必胜的信心,最后战胜了袁绍,成为了北方霸主。

大业未成身先死

建安17年,董昭等人认为曹操应该进爵为国公,因此找荀彧征求意见,但荀彧认为,曹操起兵是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所以应该对汉帝忠诚,保持退让,不应该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

曹操听说这件事以后,便对荀彧产生了不满。

后来,朝廷征讨孙权的时候,曹操以此为由,上表请派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然后擅自将荀彧留在自己帐下,任命他为侍中、光禄大夫、参谋丞相军事。

也就是说本来曹操和荀彧表面上都是汉朝廷的官员,但曹操的这一举动不论是从表面上还是实质上,都将荀彧当做自己帐下的官员。从侧面向荀彧表明,我曹操就是有不臣之心。

荀彧当然是个明白人,因此便忧伤郁闷而去世了。

荀彧死后的第二年,曹操晋位为魏王。

其实荀彧追随曹操,目的还是在于匡扶汉室,当他发现曹操和其他诸侯一样怀有不臣之心的时候,他的内心是非常失望的,以至于忧伤郁闷而死。

《三国演义》中有描写曹操谋害荀彧的情节,但这毕竟是演绎故事,真相究竟是怎么样,我们也无法得知。不过,从曹操在荀彧死后才晋位魏王来看,曹操对荀彧还是有所顾虑的。从侧面也反映出荀彧在曹操心目中的分量。

因此,官渡之战时留守曹操后方的肯定是荀彧。


太史春秋


没有荀彧,不可能有曹操官渡胜利!没有荀彧,曹操崛起,将被推迟,或者夭折!曹操征伐生涯,分为两个阶段:赤壁之战前,气势如虹,统一在即;赤壁之战后,胜败交替,停滞不前!而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就是荀彧与曹操的分裂!


一、官渡之战的定海神针

荀彧认为曹操是个值得扶持的英雄,便愿意在其患难之刻,与之勠力同心!官渡开战,曹操仅靠屡遭战乱的豫州、徐州及兖州三个穷地,维持战争开支!穷到什么地步呢,董卓西凉军,跑到豫州抢劫一番,感觉车马费都赚不回来,便不愿再来!徐州被曹操几度屠城,搞得人烟稀少,野狗都无力奔跑!兖州更是蝗灾劫后,活着的人最大希望是往河北逃荒!

荀彧上午殚精竭虑严防玉带诏派的捣乱,下午精打细算为曹军筹粮,晚上还要研究战局,充当心理咨询师,适时给曹操的精神上点激素,让他保持亢奋!最困难时刻,曹操决心撤退,上山打游击,荀彧写信告诉他,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胜利就在前头!提醒曹操,改变战术,以奇制正!不能正面与对方打消耗战!

由于曹操阵营中,许多军政要员都是荀彧推荐的,我相信,荀彧同时也会给更多的军政要员写信,做政治思想工作,确保队伍稳定。为取得官渡胜利,荀彧不仅确保后方巩固,挫败衣带诏谋反;竭力供应军需粮草,至少在火烧乌巢前,尚存半月余粮;最重要的贡献是维持全军士气高昂,战力旺盛!说荀彧是官渡之战的定海神针,并不过分!


二、荀彧为何与曹操分道扬镳

由于太过放心,官渡后,曹操热衷于征战,更放心荀彧镇后,两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简,越来越少!尤其是曹操身边新的谋士郭嘉、董昭、许攸、程昱、贾诩等崛起,很多人有才但是品行复杂,这使得荀彧在曹操眼里的分量与作用,逐渐被稀释!先是将军事从荀彧手中转给荀攸,再转给郭嘉手中!再就是,将利用幕府与朝廷的分制,将许多行政实权转到董昭、华歆、陈群等手中!

心理学上有个定律叫泡菜效应!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将它们分开煮,其味道是不一样的。也是中国人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曹操日渐日淡的态度催化下,荀彧因与汉献帝的朝夕相处,越来越被汉献帝的才能与人品所倾倒!干了十六年的尚书令,荀彧渐渐淡化了自己是曹操的尚书令,而汉朝尚书令的色彩不知不觉复苏,这也导致了后期的荀彧俨然成为维护汉献帝利益的最大保皇派!

三、荀彧是怎么死的

说荀彧忠汉,实是最大谎言!他追随曹操,建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严惩衣带诏反叛,无不效忠曹操,眼里哪有汉献帝!荀彧如果忠汉,那么他该倒向衣带诏一派,几分钟就可置曹操死在官渡!荀彧只能说是忠臣,但是只是在曹操与刘协间区别。

工作原因,与曹操渐渐疏远,与汉献帝交往过密,荀彧发觉汉献帝竟然是个仁慈贤明,天赋极高的天子,甚至比起枭雄曹操,更有可能成为一代明君,造福天下!这时,心忧天下的荀彧,目睹大汉子民的苦难,心理倾向开始偏离!加之曹操许多漠视人情的做法,逼得荀彧开始“倔强”起来!

荀彧拒绝为曹操恢复九州制、进爵国公、加封九锡等事项背书,将此类事情搁置在中书台,不予上报!最后董昭、华歆、陈群等在百官大会上倡议,高票通过,荀彧看了一眼汉献帝,便不置可否,宣布散会,罢官在家。

曹操传令,由华歆任中书令,调荀彧到军中参谋军事!宣布完,夏侯惇亲自护送荀彧至谯县曹操行营!此时曹操对外宣布,荀彧生病,暂在亳州养病。

三个月后,曹操派人送来一个食盒,里面并非外界传说是空的。那里面沾着三粒小白丸,后来全到了荀彧的肚子里了!这三个月间,如果荀彧给曹操写信求生,曹操就打算放过荀彧的性命,毕竟整个曹营,荀彧提携的军政人员相当庞大,甚至可以说是根基!后来曹军再无当初的锐气,跟荀彧死后曹军队根基动摇有关!

三个月禁闭,荀彧丝毫无悔,曹操痛下杀手!荀彧贴心要跟汉献帝,那个能量爆发起来,要比董承、伏完、耿纪、魏讽等人高上千百倍。曹操对待文官,与武将的态度决然不同!不为我用,必为我杀!

如果说,杀害荀彧是曹操的迫不得已,那么曹操从此失去朝气,只能算是命中注定,怨不得别人了!袁绍弃用沮授等起家谋士班底,落得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曹操根除起家谋士荀彧等颍川派,导致势如破竹的曹氏崛起,在赤壁栽了个的大跟头,从此落得与刘备、孙权平起平坐!两者原因,均在于早期创业的承诺,被老板随意摒弃,队伍心散了!大家不在意为谁打天下了,瓜分眼前利益,才是根本!


云子落


当时镇守后方的是荀彧荀文若,也是曹操阵营中,最合适的人选。

荀彧,早年就被称为“王佐之才”,国士无双,天下大乱之际,荀彧跟随宗族避难冀州。初投袁绍,被袁绍奉为上宾,但是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于是脱离袁绍投靠曹操,荀彧最终官至侍中,守尚书令。

荀彧设计保全兖州三城,拒袁绍于官渡,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重大贡献。曹操亦对荀彧言听计从,称赞其为“吾之子房”。荀彧为曹操提供后勤保障工作,使曹操得以在前方安心作战,并举荐大批优秀人才。但是,当曹操要称魏国公、加封九锡之时,荀彧提出反对,因此与曹操渐行渐远,最终忧虑而死。

汉室名存实亡,那只好以死明志,荀彧显然是忠于汉室而不是忠于曹操的,他选择了以死明志。

综上,荀彧能力出众,可惜不识时务,英才殒落。曹操以匡扶汉室为名,笼络了大量精英为其服务,团结了多数人,因此,得以迅速壮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