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县令送错300两银子,结果连升好几级,几年后成封疆大吏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时候很想办成一件事情,竭尽全力却竹篮打水一场空,相反,有时的无心之举,却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歪打正着。清代道光年间有位县令,官衔为七品,与朝廷大臣相比,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芝麻官。但是,由于县令送错300两银子,结果连升好几级,几年后竟然成为封疆大吏。

清代县令送错300两银子,结果连升好几级,几年后成封疆大吏

此人名叫吴棠,清朝安徽盱眙(今明光市三界镇)人,没有显赫家世,虽然不能说出身贫寒,但也只是普通家庭。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吴棠从小非常懂事,读书相当用功:"家奇贫,不能具膏火,读书恒在雪光月明之下。"其努力程度,不亚于萤囊映雪的车胤,也不逊色于凿壁偷光的匡衡。

天不负有心人,勤学苦读,加上天资聪颖,吴棠于道光十五年考中举人,此时他年仅十七岁,已具备做官的资格。为了照顾家庭,吴棠没有继续深造,平时在家种地,偶尔也会到达官贵人家里做短工。因为缺少过硬关系,不擅长阿谀奉承,自从中举之后,吴棠一直没有混个一官半职。

清代县令送错300两银子,结果连升好几级,几年后成封疆大吏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早晚都会发光,中举十几年后,年近四十的吴棠接到一份委任状,朝廷派他到桃源县当县令。对于这份工作,吴棠非常满意,感恩朝廷对他的信任,不敢有丝毫懈怠,加班加点工作,起早贪黑忙于政事。主政桃源县期间,吴棠心系百姓,经常便装出行,带着随从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及时解决困难。

每次发生水灾,吴棠不顾个人安危,冲在最前线,带领下属和百姓一起治理水患;当时盗匪横行,前几任县令都束手无策,吴棠不信邪,坚决与盗匪斗争到底,亲自指挥士兵围剿,最终彻底清除桃源县周边的盗匪,深得百姓爱戴。在桃源县做县令的十几年间,吴棠政绩突出,可圈可点之处太多,可惜始终没有被提拔。

吴棠的心态非常好,并没有因原地踏步而自暴自弃,在其位谋其政,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结交不少珍惜朋友,包括湖南道员刘某。吴棠和刘某相识多年,了解彼此的性情、脾气,两人称得上至交。刘某因病去世,古人都有叶落归根之习俗,刘某的儿子带着父亲的棺材返回老家安葬,途径清河县。

清代县令送错300两银子,结果连升好几级,几年后成封疆大吏

巧合的是,吴棠刚从桃源县调到清河县,职位依然是县令。得到故友灵柩经过清河县的消息,吴棠非常伤心,但公务在身,不能亲自送故友最后一程,只好拿出积攒的三百两银子,让仆人送给病故的刘某的儿子,作为礼节上的慰问。仆人立即出发,很快来到河边,询问道:"这是否是道员的灵柩?"

两位披麻戴孝的女子点了点头,仆人以为找对了地方,赶紧把县令吴棠的三百两银子奉上,并转述县令的哀悼之情,然后匆忙返程。看到仆人回来,吴棠问他事情办得怎么样,听完仆人的汇报后,吴棠大吃一惊,因为他清楚记得,好友刘某只有一个儿子,并没有女儿,感觉仆人肯定弄错了。

清代县令送错300两银子,结果连升好几级,几年后成封疆大吏

吴棠又派人打听,果不其然。原来,河边停放着两位道员的灵柩,其中一位是刘某,另外一位是道员惠征,吴棠并不认识惠征。吴棠没有责怪仆人,只好又带着三百两白银,亲自送到故友刘某儿子的手中。既然两位道员的灵柩距离很近,吴棠不仅没有要回送错的银子,还到惠征的灵柩前祭拜。

惠征的两个女儿感动落泪,觉得吴棠与父亲素不相识,都能如此慷慨,实在太难得,并表示:"他日若能富贵,绝不忘县令的恩情。"吴棠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告别两女子后返回衙门,继续处理当天的事情。不久后,惠征的一位女儿入宫为妃,她就是叶赫那拉·杏贞,即后来的慈禧太后。慈禧没忘记当年吴棠的恩情,吴棠从此平步青云,从小小的县令,几年内数次被破格提拔。

清代县令送错300两银子,结果连升好几级,几年后成封疆大吏

咸丰十一年,吴棠被提拔为江宁布政使,这是从二品官职,两年后又晋升漕运总督。同治五年,吴棠再次升迁,担任闽浙总督,同时兼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一次美丽的错误,送错三百两银子,让吴棠官运亨通,印证了古人的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参考资料:《崇陵传信录》《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