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妃赏下端午节礼前,作者写王夫人换了黛玉的太医,这意味着什么?

屏山语红楼


题主的意思当然是要联系上下文来看,因为单看黛玉换了鲍太医、又听了贾母的话换回了王太医这一件事,的确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贾府的这一年的确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元宵节“元妃省亲”。正月二十一贾母捐资为宝钗过了十五岁生日,生日宴上黛玉对宝钗给宝玉讲《醉打山门》不忿。黛玉后来又因为凤姐问小戏子像谁?湘云说“像林姐姐的模样”跟宝玉和湘云都闹起别扭来。然后就是元妃下旨命宝玉和宝钗众姐妹搬入大观园一起读书。


农历二月二十二入住大观园,农历三月中宝黛“共读西厢”初定情。几天后凤姐调侃黛玉“吃茶”,片刻之后宝玉凤姐被魔魇了。

宝玉凤姐被魔魇生命垂危,第四天癞头和尚跛足道人来到贾府当众告诉贾政老爷:“通灵宝玉”因被“声色货利所迷”所以不灵了。“双仙”持颂“通灵宝玉”救了宝玉和凤姐的性命,三十三天之后凤姐和宝玉完全康复了。

农历四月二十六、宝玉和凤姐刚刚康复不几天,王夫人问黛玉吃了新换的鲍太医的药怎么样?黛玉说不怎样“老太太还叫吃王太医的药”。第二天农历四月二十七、元妃赐下了独宝玉宝钗相同的端午节礼。

在凤姐调侃黛玉“吃茶”,接着宝玉凤姐被魔魇刚刚才康复之后,在元妃赐下独宝玉宝钗相同的端午节礼物的前一天,贾母和王夫人都关心起给黛玉换太医治病的事情,的确是像有些别样的意味了!农历五月初一、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提亲,贾母回应“宝玉命里不该早婚”。

农历五月初二、为张道士提亲宝玉摔玉、黛玉剪了玉上的穗子。

农历五月初三、贾母说自己是造孽的“老冤家”,宝黛是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

农历五月初四,宝黛和好、宝钗讽宝黛“负荆请罪”、宝玉“调戏母婢”金钏儿、王夫人撵走金钏儿、宝玉踢袭人“窝心脚”。

农历五月五端午节,王夫人设端午宴请薛姨妈母女、贾母称病未参加王夫人家宴、宝晴袭三人拌嘴、黛玉过来劝和宝袭、晴雯撕扇子。

农历五月初六、因“金麒麟”黛玉尾随至怡红院监听宝玉湘云谈话、宝玉对黛玉“诉肺腑”、金钏儿投井、琪官事发、贾政暴打贾宝玉。


农历五月初七、贾母宝钗在怡红院公开互赞,贾母求宝钗叫莺儿帮宝玉打络子,宝钗配金线络上“通灵宝玉”。络“玉”几天后宝钗绣肚兜,袭人受到王夫人提拔。

在端午节前清虚观打醮的农历五月里,贾府贾母、贾政王夫人和贾元春的态度就都达成了高度的默契,此后贾府中贾母、贾政王夫人、包括凤姐无一人再提及“宝黛姻缘”(除了在二门外服待的贾琏的小厮兴儿,还在向住在贾府外花枝巷中的尤二姐传播过老太太属意“宝黛姻缘”的旧闻。)

哪里还有可能如87电视剧“原创”的那样儿,在宝钗初进贾府、宝玉宝钗“金玉初识”、薛家放风“金玉良缘”的六年之后。已经在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后搬出去的十八、九岁宝钗,才刚刚知道自己“待选入宫”已经无望了。然后贾母突然让鸳鸯来告诉紫鹃要为宝黛二人“定亲”,跟着袭人向王夫人献计“元妃赐婚”,宝玉还在为探春送亲海壃的归途中“假死”了。

唉……!87电视剧“原创”结局就历史笑柄。


在凤姐调侃黛玉“吃茶”,紧接着宝玉凤姐被魔魇刚刚完全康复之后,元妃赐下独宝玉宝钗相同的端午节礼之前一天,贾母和王夫人都在关心给黛玉治病换太医的事情,的确样是有特别的意味。

宝玉凤姐被魔魇,癞头和尚跛足道人来贾府对贾政说:“长官有所不知,那宝玉原是灵的。只因为声色货利所迷,故此不灵验了。”

对于贾宝玉来说“声色货利”是什么?

贾宝玉连银锭都不认识,当然不是“货利”。

贾宝玉的问题当然是“声色”,迷惑宝玉“声色”有哪些?

贾宝玉与丫头们厮混“吃红”,后来还“调戏母婢”金钏儿,导致王夫人撵走金钏儿,金钏儿羞愤投井。

贾宝玉搞基友,间接造成秦钟气死秦业,秦钟自己也少年夭折。宝玉因琪官之事开罪忠顺王爷,让贾府在官场政治安全有受威胁的危险。

当然还有一件事情不可忽略,黛玉初进贾府就惹得宝玉摔玉,贾母当场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农历五月初二、清虚观打醮之后,贾宝玉又摔玉了!这可是一个多月之前,农历三月中刚刚被癞头和尚跛足道人持颂,显灵救了凤姐和宝玉性命的“通灵宝玉”。

现在再来看看第二十九回,农历五月初三、宝玉摔玉的第二天贾母说的话吧!

原文:那贾母见他两个都生了气,只说趁今儿那边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

注意!贾宝玉第一次摔玉,贾母说宝玉“孽障,你何苦摔那命根子!”,贾宝玉第二次摔玉,贾母却说自己“我这老冤家是那世的孽障”。

如果说贾母因为心疼黛玉,一定要力挺“宝黛姻缘”到底,根本不在乎贾宝玉为林黛玉“我一砸了就完了事了”的玉,能救贾府中人性命的“命根子”~“通灵宝玉”。

你可以相信,我不相信。

农历三月中到农历五月初六,仅仅才一个多月时间里,贾宝玉为“声色货利”所迷,致使“通灵宝玉”失灵凤姐宝玉差点送命。贾宝玉因为“声色货利”所迷,第二次摔玉(很明宝黛之间有“儿女私情”的苗头呀!)。贾宝玉因“声色货利”所迷,差点被父亲贾政老爷“杖毙”。这些对贾母的内心真的没有冲击吗?

贾宝玉所谓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如果不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正配姻缘,宝黛之间的“儿女私情”就是比宝玉与丫头厮混“吃红”、“调戏母婢”、搞基友更加严重得多的“声色货利”呀!

如果得不到“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正式接纳,“宝黛私情”就是贾府中一个最大的“声色货利”的隐患。

再来看贾母论“两个小冤家”的情形:“……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你们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他娘的又不咽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了。

农历五月初三、贾母为“两个小冤家”哭泣抱怨之后,贾政王夫人接下来怎样反应?

农历五月初四、王夫人怒火中烧的撵走了与宝玉调笑的、服待自己十年的贴身大丫头金钏儿。

农历五月初六、贾政暴怒斥责贾宝玉“明日酿到他弒父弑君”,亲自出手要“杖毙”“勒死”儿子贾宝玉。

第二天,农历五月初七贾母就在怡红院当众向薛姨妈宝钗母女示好了!并且当着凤姐的面说“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似指凤姐调侃黛玉“吃茶”之事?)。此时凤姐当场沉默了,罕见的毫无存在感。

宝玉挨打之后贾母凤姐如此情形,还会继续挺“宝黛姻缘”?

你可以相信,我是不信的。


阿丹151014015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贵妃元春带出一百二十两银子,命贾府初一至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并赏下了端午节礼,重点是贾宝玉与薛宝钗礼物一样,也丰厚,黛玉和迎春姐妹的一样,比宝玉宝钗物品少一些。书中的这一情节向来被认定为元春支持“金玉良缘”的铁证。

屏山却不认可这个结论,此处前后之情节、细节有一些不寻常的现象,很值得商榷,现在我们来分析。

元春打发夏太监出来传谕赏赐的当天,在王夫人房里,王夫人问黛玉:

“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

黛玉回道:

“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


很明显,王夫人为黛玉换了太医和药方,而且这个事老太太不认可,仍旧让黛玉吃王大夫的药。贾母一惯都是王太医诊脉调理的,有一次还夸王太医之叔祖王君效“好脉息”,这里证明王太医家族为贾府服务有些年头了,有那么一种世交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贾母有什么理由同意为黛玉换大夫呢?但事实是王夫人的确是换了,而且效果不好。王夫人黛玉说话,宝钗、宝玉、凤姐都在场,大家讨论一番药方,贾母那里传晚饭叫黛玉宝玉过去,黛玉就出去了,宝玉要跟着王夫人吃斋,王夫人劝他正经跟老太太去吃,这时宝钗笑着说:

“你正经去罢。吃不吃,陪着林姑娘走一趟,他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


宝钗意思就是宝玉不陪着走一趟黛玉就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宝钗在这里不但多心,而且当着王夫人的面,简直是在玩心机啊!王夫人会怎么想?自已唯一可依靠的儿子在林姑娘面前要如此伏低作小,陪着走一趟比儿子吃饭都重要,哪个母亲受得了!王夫人怎么可能接受能让儿子如此低三下四的姑娘做儿媳?宝钗这句话看似为黛玉着想,实际上就是引着王夫人反感黛玉。

就在同一天,元春打发夏太监传谕打平安醮,以及赏賜了端午节礼,该由谁出面接待料理呢?当然是身为贵妃之母的王夫人,节礼也应该一并先存在王夫人处,宫里人不可能再一一分发给个人。荣国府里重要主子都有赏賜,怎么分到个人手里的实在没有必要专门交代,但作者不写别人偏偏写宝玉的东西是袭人从老太太屋里取回来的,为什么要多这一笔呢?应该是作者另有它意,也可能提醒读者对于这个节礼多一分思考。我就在想,这黛玉算是刚刚堵了王夫人的心,既然太医药方可以换,那么王夫人会不会拿节礼来做文章呢?不管是否做手脚,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宝玉宝钗的一样,这种敏感的暗示当然举府皆知,宝钗都自觉的联想起了“金”“玉”之事,而且“没意思起来”,一向身上无一富丽闲妆的宝姑娘认真戴上了元春所赐的红麝串子。借力元妃的力量代表的是皇命,老太太也不能违旨,我想王夫人一派此刻应该是无比得意的吧。



贾母呢?有没有招儿应对呢?当然有。

元妃掏一百二十两银子让打平安醮的主题是什么?唱戏献供,让贾珍这个族长带着众爷们跪香拜佛。是一场宗教仪式活动。贾母只轻轻表达了自己也愿意去看戏,还到园子里传话,有愿意去的,都可以一起去,这些女眷们天天不得出门,都愿意随老太太去逛,有意思的是王夫人告假不去,这非常不合规距情理,婆婆出门,儿媳妇理当随侍在左右,而且王夫人这方面一向做的都好,这时却告了假,贾母不强求,但提出一个要求,薛姨妈必须去。于是到了初一,贾府女眷大轿大车浩浩荡荡几十乘开拨去清虚观,本来处于主角地位的贾珍等一干爷们成了为贾母等看戏的后勤保障人员了,打醮就从宗教活动变成了贾母自己的娱乐活动了。贾母当然有自己的目的,观里的张道士是贾代善当年的替身,他上来给贾母请安,话还没说两句,就扯到了宝玉的亲事上,妙在张道士为宝玉提亲的那家小姐的条件完全就是一个宝钗嘛,这时贾母当着众人抛出了宝玉订亲的具体条件,挑重点:

宝玉命里不该早娶,过几年再说,而且这是一个和尚说的。

宝黛钗三人,宝钗最年长,当然是最耗不起的,宝玉要晚娶,宝钗岂不要成大龄老姑娘。这一招基本就否定了“金玉良缘”,如果元春的力量真掺和进来,那老祖宗这一招仍然高明,你元妃也不可能不顾亲弟弟的性命让他娶亲吧,何况有贾珠早娶夭亡为前车之鉴。王夫人虽不在场,薛姨妈和薛宝钗听清楚就行,就是说给她们听的,王夫人自有人给她传达。 打醮回来后,宝玉黛玉哪里懂老祖宗的这一番苦心,还真为张道士提亲又什么金玉闹了个沸反盈天,害的贾母一叠声的哭二人这对小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

一派利用贵妃的力量暗示“金玉姻缘”,一派公开表态宝黛才是一对小冤家。贾母这两招简直给王夫人一派当头一盆凉水,而且无法辨驳,贾母这水平你说高不高?

王夫人一派当然不爽,这个打击也确实够分量,一向稳重平和的薛宝钗或许忘了吃冷香丸,当众动怒了,先怼宝玉做不得杨国忠,一个小丫头靛儿也撞在了宝钗的枪口上,宝钗指着她怒斥:

“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她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

这场看似平静,实则激烈的宝玉婚配权之战还有一个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就是金钏。我们可想而知王夫人此时心里的挫败感有多强,有多窝火,恰时宝玉过来挑逗金钏,宝玉这个爱红的性子做母亲的当然深知,平时她也不会理会,金钏还真没出什么格,但此刻的王夫人正敏感此事,一腔怒火发向金钏,并发狠决绝的撵她出去,导致羞愤交加的金钏跳井自杀。


这一连串的事就发生在三五日之内,单看作者每一具体事件都略感突兀,要么像闲笔、要么语境不搭,但是只要把这些事件串起来,再要结合前文诸事、后文章节,富贵祥和之下是一片刀光剑影,个人权益面前哪里有退让的余地,整部小说两派争斗贯穿始终。

《红楼梦》单一情节拎出来说事对于正确解读这部书都是有问题的。《红楼梦》的一大特点就是前后情节不可隔裂,必须对照,作者最擅长作“一击两鸣”之法,还有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妙,屏山以为,元春前期不大可能过问宝玉亲事,贾母倾向越来越明显,几乎公开坐实了宝黛关系,就宝玉的婚事,王夫人与贾母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王夫人又不能明着抵抗,她利用和打好元妃这张牌倒在情理之中,元妃后来偏向“金玉姻缘”可能性也极大,毕竟贾府里唯一可以常见到她的就是作为母亲的王夫人,受母亲影响确也正常。

所以,写王夫人为黛玉换太医,并不是要告诉读者王夫人有多么关心黛玉,为什么?因为这个太医姓鲍,古人一向对此姓在文学作品里作贬义,所谓“鲍肆之臭”,书中就有实例,你看那个“鲍二”是何等样人!当然,也不是说王夫人要害黛玉,还不至于,作者此写,看似闲笔,实则要透露王夫人对黛玉的态度甚至会做手脚,尤其是离端午节礼如此之近,加上宝玉之礼的多此一举,不能不让人展开联想。



我是屏山,欢迎关注。为您探究红楼一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