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和议能够达成,“西南名儒”赵贞吉在过程中起何作用?

TseHowy


明朝建立之后,和北边的蒙古关系总体而言比较紧张,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蒙古北退后,在达延汗的带领之下,完成了蒙古政权的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在对外政策时更可能达成一致意见;第二,游牧民族经济生产的单一性决定了对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依赖性,尽管明朝和蒙古之间在边境地区一直保持了互市关系,但是这种定期的贸易市场难以满足蒙古对日用品的需要,所以蒙古一直渴求南下,获得更丰富的物质资源,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思想因素、政治因素等等,也导致明朝中原地区和蒙古的关系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

达延汗

在这种背景之下,明朝文官多言兵事一直是比较正常的事情,其中西南名儒大臣赵贞吉早在青年时期便注意到蒙古对中原王朝的威胁。赵贞吉,四川内江人,嘉靖十四年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迁国子司业。早年十分关心北方边防,在中进士前专门写了《练驭议》和《调兑议》两文劝谏朝廷加强边防地区的马政建设,巩固边防势力。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俺答汗兵临城下,赵贞吉不顾个人安危,上战场为士兵鼓舞士气,但是后来与朝中大臣关系不和,受到弹劾而被贬到荔波县担任典史官,在官场郁郁不得志,但是对边防和蒙古问题的研究没有丝毫松懈。

赵贞吉像

隆庆三年,赵贞吉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正式成为内阁辅臣,担任朝中要职,上任之后致力推行改革,提高军队自身战斗能力和防守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明朝和蒙古族的关系出现了一次重大的转折。隆庆四年,因内部斗争的原因,蒙古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率领部族投降明朝。明朝和蒙古之间多年的战争让双方都感到疲惫,继续战争对双方都没益处,但是明廷中一些保守派的大臣反对谈判签订合约。对于山西总督王崇古提出的以交换把汉那吉为条件,换回明朝叛军赵全等人的建议,在朝中更是导致大臣相互之间口诛笔伐。

俺答汗像

在此之际,赵贞吉对当时首辅李春芳谏言:“此边疆幸事”,又分析了其中利弊,最终力排众议,说服了李春芳。然后任命王崇古前往蒙古与俺答汗谈判,达成和议,也就是后世所讲的“隆庆和议”,俺答汗接受了明朝“顺义王”的册封,并授予60余人官职,相互承诺不再边关地区制造事端。隆庆和议的签订,基本消除了明朝和蒙古长期对峙的局面,加强了民族间的融合和文化交流。自此,“虏酋内附,逆贼伏诛,边境叛宁”。我们回溯这段历史时,总是会忽略赵贞吉的谏言,实际上赵贞吉在这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世英:《论赵贞吉的政治品格》,《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 陈旭:《明代俺答封贡中李春芳和赵贞吉之作用考论》,《山西档案》,2015年第6期。

3. 《张太岳集·卷二十二》

4.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贺清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