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馬家砭村笑聲多

清晨5點鐘,綏德縣馬家砭村農民宋澤勇已經在大棚裡忙活開了,“抓緊把剩下的西紅柿苗補種上,可不能浪費了。”

挖坑、栽苗、覆膜、澆水……忙碌5個小時後,100株新苗紮根在大棚裡開始享受陽光的沐浴。宋澤勇背後溼了一片,可他卻興奮極了:“這批苗子長勢好、質量高,今年再賺8萬多元,不成問題。”

他爽朗地笑起來,笑聲洪亮,傳遍田間地頭。這樣的笑聲,在馬家砭村還有很多很多。

聽,馬家砭村笑聲多

大棚發家——老農變身萬元戶

宋澤勇的大棚坐落在馬家砭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溫室大棚基地。放眼望去,117座溫室大棚規格標準、整齊劃一,形狀猶如展翅飛翔的海燕。

“現在一個大棚5分多地,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哩!”宋澤勇搞大棚種植有20年了,過去由於全村土地分散,他的一個大棚面積最多3分地,面積小、產出低、收益也差。

改變從馬家砭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開始。

2017年,合作社成立後,該村確定把日光溫室大棚作為主導產業,流轉川地180畝,建成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101座,2019年投入使用,加上原有的16座大棚,至此,全村擁有溫室大棚117座。

“盼日光溫室,盼了好多年了!如今夢想終於實現了!”宋澤勇告訴記者,過去的舊棚都是土牆結構,一下雨水土流失嚴重,大棚到處都是窟窿,“補了又漏,漏了再補,縫縫補補一年過去了,愁死人。”

2019年,他果斷承包4個日光溫室大棚,種上了香瓜和蔬菜,當年收入8萬多元。

“新棚真是好,下雨刮風都不愁,一年到頭都有收成。村上還給咱分紅,日子過的紅紅火火。”他的喜悅溢於言表。

聽,馬家砭村笑聲多

今年,他勁頭更大了,通過微信聯繫了著名蔬菜生產基地山東壽光的企業,採購優質西紅柿苗,這在村裡並不多見。“一株苗子7毛錢,看似有點貴,但質量好才能賣上好價。”

看著大棚裡一寸多高的西紅柿,他信心十足:“這長勢比往年都好,保準又是豐收年。”

不僅老宋用了心,其他村民們也紛紛開始試驗種植蘑菇、人參果等新品種,有人還建起10多畝香瓜試驗田,大棚成為馬家砭人發家致富的好產業,村集體經濟年收入20多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1.3萬多元,整村實現脫貧,踏上了小康路。

新居安家—— 一年多9對新人結婚

2020年,是57歲村民馬生龍最高興的一年。

5月16日,老馬30歲的二兒子告別單身,娶回了新媳婦,住進了新房子,也“醫”好了老馬和妻子多年的“心病”。

在農村,30歲未婚的人是極少的。老馬的二兒子長得帥氣,又勤勞樸實,為什麼結婚較晚呢?

“就是因為房子的問題,才拖到現在。”老馬一句話打開了記憶的閘門。

原來,馬生龍一家5口人,一直住在2孔舊窯洞裡。二兒子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女方希望能置辦一處新家,可是村子山大溝深、沒地蓋房,縣城裡買房又太貴,“沒房子,女朋友談一個吹一個。”

眼看兒子30歲還沒有娶親,老倆口壓力特別大:“村裡只要有娶親的,我就想起自己的兒子,眼淚就不自覺地掉。”

聽,馬家砭村笑聲多

好消息來了!2016年村上決定建設新農村移民搬遷房,2018年,老馬領到了新房子的鑰匙。

“二層小樓,190平米,剛裝修好,就有人上門給娃介紹對象了,真是說不出來的高興。”馬生龍拿出多年的積蓄,將二層小樓裝修得格外洋氣,一層中式風格,一層歐式風格,傢俱電器應有盡有。

婚禮當天,鞭炮齊鳴、鑼鼓喧天,老馬和老伴身著新衣,扭起了大秧歌,擺上21桌酒席招待親朋好友,“兒子成家了,我們安心了,這以後的日子會越過越好。”馬生龍笑地合不攏嘴。

聽,馬家砭村笑聲多

“過去村裡一年最多接回1個新媳婦,有時候甚至兩年才有一對兒結婚,如今大變樣,都上趕著給馬家砭人介紹對象呢。”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馬斌武欣喜地說,自2019年村民陸續搬進新房至今,村裡已有9對新人結婚,甜蜜的新生活已經到來。

記者魏麗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