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總是打弟弟怎麼辦?我們教了媽媽這一招

案例詳情


有位媽媽向我們求助,她家有兩個孩子,哥哥7歲,弟弟2歲,哥哥經常打弟弟。


媽媽向我們舉了3個例子:


1.弟弟一個人在玩,哥哥會偷偷過去然後大聲喊,把小寶嚇得哇哇哭之後就得意地笑。

2.弟弟在搭積木,哥哥也在旁邊搭,當哥哥需要一個長條積木時,看到小寶那裡有,就直接拿走。

3.哥哥有時會把打火機打著火,舉到弟弟跟前,把弟弟嚇哭,然後在旁邊哈哈大笑。並且一而再,再而三地這樣做。


媽媽有2個困惑:


第一,哥哥為什麼要嚇弟弟呢?他為什麼要反覆這樣做呢?


第二,哥哥為什麼這麼霸道,不懂得讓著弟弟呢?


她希望我們能幫她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並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讓哥哥不再欺負弟弟,兄弟之間和睦共處。


案例分析


當我們開始著手分析一個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時,我希望大家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考慮:


第一:物理環境的影響。


孩子的房間、生活的城市、學校,都是物理環境。


通過溝通,我們瞭解到,1年前這個家庭換了居住環境。


對孩子來說,這樣大的物理環境變化,可能會引起很大的心理變化。


所以我們就要追溯一下,孩子的行為在這個時間點上是否出現了明顯變化?


第二:人文環境的影響。

人文環境即跟人相關的環境。


在這個案例中包括:老師的變化、夥伴的變化、家庭成員關係的影響、家庭規則、父母對孩子的反饋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物理環境的變化會影響人文環境的變化,在這個案例裡,孩子是跟隨成年人被動搬走的,他並沒有選擇權,並且缺乏表達方式。


在離開的時候,孩子有沒有跟以前的小夥伴告別?面對新的環境,我們是否幫助他做好了心理建設?在新的環境中,他有沒有建立起固定的社交關係?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父母對事物的看法和態度,同樣會影響到孩子的人文環境。


有些時候孩子的認知與大人的認知存在很大的差異,就打火機事件而言,家長認為是危險,但孩子可能覺得很有趣。


媽媽有沒有問過哥哥, 打火機事件到底是分享還是威脅呢?


我們需要告訴孩子有些行為是錯誤的,但是首先,要對孩子的情緒要進行接納。


第三:心理環境的影響。


孩子現在有沒有足夠的安全感?他是不是對自我價值產生了懷疑?他是否在向你暗示:他需要更多的關注?


總之,我們看待一個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時,需要從綜合的,全面的,整體的,這個角度去看待,一一列出以上這幾種環境的影響,具體描述,逐條分析,最終才能得出更客觀理性的結果。


解決方案


第一,改善居住環境,強化“家”的感覺。


其實,哥哥對現在的居住環境是有所不滿的,因為這是個臨時住所,缺少家庭的溫馨,很容易使敏感的孩子不安。並且,各個生活區的混亂也會使孩子很難形成有規律的生活。


第二,重建人文環境。


哥哥經常會表達這方面的訴求:“媽媽,住在這裡都沒有人和我玩。”“媽媽,我想去外婆家,你看外婆小區裡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


所以,我們需要提高孩子的社交水平,幫助孩子尋找和建立穩定的社交圈。


第三,制定家庭規則。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個家庭成員,都用同樣的規則來要求自己,約束自己,才有可能幫助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得到更好的發展。


第四,詳細規劃陪伴時間。


給自己、給老公、給兩個孩子都留出專門的相處時間。


第五,給孩子更多的精神上的關注。


雖然哥哥大了,生活自理方面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他缺乏安全感,他需要爸爸媽媽在精神上更多的關注。


第六,接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


媽媽需要學會全然接納自己的情緒,找到適合自己的正確表達方式,並且教給孩子,和他一起面對。


後續反饋


一週以後,哥哥有了明顯的改變,媽媽列舉的那些行為,都不見了。


他不再嚇弟弟,不會動不動打弟弟,也沒有再故意搶弟弟玩具了。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做出的最重要的改變,就是改變對哥哥的態度。


爸爸媽媽不再著急地評判對與錯,而是開始靜下心來想哥哥這麼說這麼做是想表達什麼?並用另外一種語言,幫助他表達出來。然後通過各個行為語言背後的原因,重建與哥哥溝通的方法。


小貼士


如果你們家也有大寶和二寶不和的現象,你可以試著問自己幾個問題:


1.孩子的一些比較不好的行為,是從何而來?他身邊類似行為的成年人嗎?


2.大寶二寶每次衝突的原因是什麼,你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真的客觀嗎?


3.你陪伴大寶的時間長,還是陪伴二寶的時間長?對此,孩子們有什麼看法?


4.你對大寶和二寶的讚揚同樣多嗎?


5.你是否因為某些原因對某個孩子有所偏愛?另一個孩子是否覺得你偏心?


6.你在場或不在場的時候,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有不同嗎?


7.你有獨處的時間嗎?有和老公兩個人的時間嗎?有單獨陪伴大寶或二寶的時間嗎?


最後,需要告訴家長的是,不要以為大寶年紀大,就可以把關注度更多地放在二寶身上。


孩子需要我們的讚揚和肯定,需要得到我們的關注,需要我們的愛,不論他幾歲,不論他能自己做多少事情,這些都是他一直需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