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職場做回學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六年前,研究生畢業時,曾以為那就是我學生生涯的句點了。沒想到,畢業四年後,我再次做回了學生。


只不過,這一次,我是從職場回到了校園,跟以前的感受也大不相同。


做回學生的直觀感受是什麼?


開學第一天上課時,我整個人有點懵:我是誰?我在哪?這就真的又變成學生了?


於是恍惚中,我開始了為期一年的留學生活。


做回學生這一年多,有很多獨特曼妙的體會。一直想多寫點文字把這些感受沉澱記錄下來。


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從職場做回學生,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從職場做回學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身邊的同學都比你小


首先,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事實是:年齡問題。


工作以後再回去讀書,你的同學幾乎都不是同齡人。尤其像我,已經讀過一個研究生、還工作了四年、再出去讀書。因此現實就是:我身邊的同學大多是22~24歲的應屆生,而我那時已經28歲了。


年齡的差距意味著兩個問題:一是你的學習能力可能有所退化,能否從工作狀態順利切換到學習狀態?二是可能無法很好地融入群體。所以剛開始我也有不少擔心。


擔心自己找不到學習狀態。我曾焦慮不安,上課聽不懂怎麼辦?論文寫不好怎麼辦?


擔心自己不合群。剛開始時,我甚至羞於說出自己的年齡。仗著自己長了一張還算年輕的臉,別人總誤以為我二十三四歲,我也不去特意解釋。


從職場做回學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直到開學第二週的一天,跟班裡一位巴西姑娘課間聊天時,她說:“哎,我聽課總是走神!其實我已經工作三年了,現在回來上學覺得還挺難的。” 那一刻我才發現:原來不只我一個人有這方面的困擾。


後來才知道,班裡很多外國同學都有幾年的工作經歷。


相比中國學生大多是本科畢業直接讀研,很多歐美學生在本科畢業後,都會先工作一段時間或者來個gap year間隔年,再來決定讀什麼領域的研究生。30歲上下從職場回到校園,其實也是很普遍的。


隨後,我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開始積極面對當下的處境,也慢慢放開年齡的束縛。為了讓自己更快適應環境,我需要比別人更努力才行。


每節課前,認真閱讀每一篇文獻,做好預習筆記;課堂上要討論的主題,我提前寫好發言內容,上課積極主動參與;為了寫好論文,我連續泡一週圖書館,研究各種文獻……


好在工作這幾年,我也一直保持閱讀寫作的習慣。找回高效的學習狀態,沒有想象中那麼久。


從職場做回學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寫不出論文時,曾無數次懷疑自己


工作幾年後再去出國讀研,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寫英文學術論文。


畢竟,做學術是個需要潛心修煉的活兒。要看得了浩如煙海的文獻,也要耐得住性子去斟字酌句。


英式教育中,論文是很重要的考核方式,尤其是文科生。畢業論文自然不用說,每學期的標配是:期中短論文+期末長論文,還不定期來個隨堂小文章。


曾經以為,我已經讀過一個研究生、還寫了四年新聞稿,寫論文這種事情,應該難不倒我。後來證明,我還是太年輕……


從職場做回學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首先,雖然我在國內讀過研,也寫過幾十篇論文,但畢竟那是中文。英文學術論文的寫作規範與中文不太相同,思維方式和論述方式也有很大差異。


要寫出有思考有深度的英文學術論文,對英語寫作水平要求高、對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論述的能力要求更高。而這些,皆非一日之功。


其次,我雖然寫過無數篇新聞稿,但眾所周知,新聞稿件是講究言簡意賅;而學術論文嘛,一句話能說明白的事兒,恨不得要掰成十句話去論述……


也就是說,我之前的寫作訓練對學術論文並沒有直接的幫助(儘管思考能力這一點是想通的)。


因此,留學期間的論文寫作,對我來說真的是巨大挑戰,尤其是第一學期。


從職場做回學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好多次,我坐在圖書館,面對著一堆文獻和英文書籍,抓耳撓腮!


想盡快寫出一篇優秀的論文,但又不知道如何行文,寫完又覺得自己的語言不夠地道……這種焦灼的心情,對身心都是很大的折磨。


最痛苦時,我曾深深懷疑自己:為什麼要這麼折磨自己?何苦要再出國讀個碩呢?


但懷疑歸懷疑,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只能慢慢鑽研。


後來,我開始思考:一直這麼跟自己死磕好像也不是辦法。既然自己能力不夠,為何不放下面子,去請教別人?於是,我開始找優秀的同學幫忙,不斷改善文章結構、糾正語言表達。


幾篇論文下來,我發現自己似乎悟出了點門道。經過不斷練習,寫作能力也逐漸提升。


這種對寫英文論文的焦慮感,也在第二學期得到大大改善。


從職場做回學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目標更明確,也更珍惜學習機會


除了上述困惑和難關,重新做回學生,也有一些正面的影響。最明顯的一點的就是:目標更明確,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相比於以前學生時代的懵懂,從職場回到校園的我,更清楚自己付出了什麼、想得到什麼。


人生很奇妙。在某些階段,總有些同齡人“共同目標”推著你往前走,比如中考、高考,甚至考研、找好工作;而過了一定階段,比如走進社會後,再也沒有人告訴你該往哪兒走。


從離開校園那天起,我們要自己做一個個人生選擇,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比如,從職場再次回到校園這件事,其實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工作中斷、職業規劃打亂、沒有收入……而這所有代價和風險,你都要承擔得起。當做出留學決定那一刻,我就明白未來我即將面對什麼。


如此高的風險,就需要你有足夠明確的目標和動力來支撐。


從職場做回學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我很清楚,自己出去留學的目的並不只是為了一紙文憑,更重要的是打開視野、全面提升自己,無論是語言能力、思維方式,還是見識和格局。所以,我必須要走出去。


為了實現自己重回校園的願望,我花了一年時間一邊工作、一邊準備;無數個日夜,我都在學英語備戰雅思;手裡的錢不夠學費,就去銀行貸款;為了保障經濟來源,我邊上學邊給人兼職寫稿……


從職場做回學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所以從留學第一天起,我就告訴自己:既然花了這麼大代價送自己出來,就要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


在英國留學這一年多,我全身心投入學習,不斷汲取新知;也主動融入當地文化,結交世界各地的朋友;還利用假期遊歷了歐洲各國,不斷提升自己的見識……


後來發現,當你進入學生狀態後,也就真的成了做回了學生。我再次打開自己的求知慾、釋放自己的好奇心,去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從職場做回學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人說,你這一年可真充實呀!

其實,只不過是我很清楚自己留學的目的,所以才不想浪費一分一秒。


以前學生時代的我,覺得學習只是為了考好學校、找好工作。也常常對未來迷茫,不知所以。


再次做回學生的我,開始明白,學習是終身的修煉,無論何時,都要主動抓住提升自己的機會。

每一次選擇,其實都是在幫我們梳理自己的人生。在每個階段找到自己的目標,然後堅定地往前走……



寫在最後:


於我而言,生活是不斷認識自己、探索新知、體驗世界的豐富多彩的過程。


無論是去做沒做過的事,還是讀書旅行、探索未知的世界,都會讓我們的人生更豐盈。


-END


從職場做回學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