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無聲勝有聲,非語言交流顯神通

美國語言學家艾伯特·梅瑞賓做過一項研究,他發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中,只有7%是通過語言溝通的,剩下的93%是通過非語言溝通的,這其中面部表情、形體姿態和手勢等肢體語言佔據了55%,溝通時音調的高低佔38%。

根據上述研究,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公式: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肢體語言。由此可見,說話音調和肢體語言至關重要。

我們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一是要注意音調,二是要善於運用肢體語言。音調不外乎高低,一些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喜歡“高調”說話,尤其是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喜歡以聲壓人,但是不論是喋喋不休的說服還是大喊大叫的斥責,不僅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會對孩子的性格成長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學會用低聲調溝通的技巧。

心理學家對錶達哪些事情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用不同的音調處理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效果。相比於大聲批評孩子來說,用低聲調更容易讓孩子接受,這是因為低聲調交流有很多優點。

首先,用低聲調交流可以讓孩子變得更為理智,情緒更為平和,而且可以降低孩子的牴觸、逆反心理,更有利於溝通。

其次,用低聲調溝通不僅可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先發制人,讓孩子不自覺地也使用低聲調溝通,這樣有利於保證溝通過程中不因為情緒激動而使“戰火”升級。

最後,低聲調造就孩子好性格。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如果父母遇事暴躁、不冷靜,甚至是開口大罵,孩子的性格也必定會受其影響,而如果父母經常與孩子用低聲調溝通,就可以逐漸培養孩子遇事沉著冷靜的好性格。

對於肢體語言,一些父母可能會產生誤會,認為肢體語言就是“動手”管教的意思,其實這裡說的肢體語言是一種不打不罵的溝通術。通常,與男孩溝通的時候,父母需要掌握以下幾種肢體語言:

1.善用眼神與男孩交流

著名作家周國平在他的文章《父母們的眼神》中寫過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不忍心看中國父母的眼神,那裡面飽含著關切和擔憂,但缺少信任和智慧,是一種既複雜又空洞的眼神。這樣的眼神彷彿恨不能長出兩把鐵鉗,把孩子牢牢套住。我不禁想,中國的孩子要成長為獨立的人格,必須克服多大的阻力啊。”

如果我們不想讓自己的眼神成為禁錮孩子的牢籠,那麼眼神中就不能光有關切和擔憂,也應有信任和智慧。比如,當孩子的手受傷時,我們應該給他關心的眼神,讓他感受到我們的愛;當孩子缺乏勇氣時,我們應該給他一個充滿鼓勵的眼神,告訴他我們相信他;當孩子無理取鬧時,我們應該給他一個嚴肅的眼神,讓他感受到嚴厲等等。

2.經常對男孩報以燦爛的微笑

法國文學家雨果曾經說:“笑,就是陽光,它能消除人們臉上的冬色。”所以我們應該經常給孩子燦爛的微笑,讓他感受到我們的愛、認可和鼓勵。比如,當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報以微笑,給他以信心;當孩子傷心難過時,給他以微笑,鼓勵他走出痛苦的陰霾;當孩子犯錯誤時,用微笑待之,讓他因慚愧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等等。

3.拍拍男孩的肩膀

雖然拍拍肩膀這個動作極為簡單,但代表著鼓勵和認同。比如,當孩子遇到挫折、失敗的時候,拍拍他的肩膀,給予他鼓勵,讓他重新振作;當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拍拍他的肩膀,認同他,讓他更加努力地學習。

4. 給男孩一個溫暖的擁抱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有一定程度的“皮膚飢餓感”,孩子會通過與父母的皮膚接觸來獲得需要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所以適時給孩子一個擁抱,能滿足孩子一定的心理需求。比如,當孩子沮喪時,給他一個安慰的擁抱;當孩子自卑的時候,給他一個鼓勵的擁抱;當孩子無助時,給他一個關愛的擁抱等等。

此時無聲勝有聲,非語言交流顯神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