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與情感

在人生的小路上,人們徘徊著,思考著生存的意義。而生活的列車一直向前,不會停留。

請懷著所有的溫情再看一眼你的現在吧,因為你看到的,正是你擁有的、最好的東西。人是感性的動物。所以在主持人問到婚姻問題時,會突然憤怒地摔杯,並痛斥妻子;也可能會面對億萬網友,把和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伴侶那些不堪的往事抖個乾淨,並說出“要抓破你的臉”這樣的狠話。

但人也是理智的動物,會對人產生的各種情感進行分析、取捨和加工。情感和理智總在較量,有時候前者戰勝後者,有時候西風壓倒東風。哲學家說,倘若人深邃的理智能駕御磅礴的情感,便能從最激烈的衝突中,產生最偉大的成就。很不幸,在最近某對企業家夫婦的較量中,既沒有磅礴的情感,也沒有深邃的思想,只有一地雞毛。

我想起北宋的詞人晏殊,這是一個非常理性節制的人。他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憑著自己的才華、勤奮,還有一點點運氣,35歲就進入權力中樞,擔任相當於副宰相的樞密副使。

更被人稱道的是,他扶植起一大批重要的文人,比如歐陽修、范仲淹、富弼等。儘管如此,晏殊並沒有因此居功自矜,他的理智一直控制著情感,讓它在規定的河道里流淌。

而晏殊也把這種富有理智的思想寫入詞裡,成為詞人中極為罕見的例子。正如學者葉嘉瑩先生所說,“晏殊卻獨能將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銳感之中,透露出一種圓融曠達之理性的觀照。”這實在是晏殊詞最值得注意的價值。很多時候,人總是回憶過去,放眼未來,卻一點兒也不喜歡當下,覺得自己的現在非常不幸,而幸福在別處。真的是這樣嗎?

晏殊不這樣認為。雖然養尊處優,位極人臣,他也有離別的悲哀和對生命無常的恐懼。晏殊覺得,應該從這些負面情緒裡解脫出來,“不如憐取眼前人”。他想提醒自己,也告訴人們,如果沉溺於過去和未來,也許就看不到現在,不能充分享受當下的風景。

晏殊是一個誠實的人。當年,他殿試時拿到試題,發現考題是以前做過的,就對宋真宗說:“臣以前做過此賦,請另外出考題給我吧。”這樣的事情,要是換成今天的人,比如參加高考的學子,押中考題,暗自慶幸還來不及,哪裡可能說出來呢?

但晏殊就是這麼誠實,而他的誠實也被宋真宗暗暗地記下了。他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不僅文采飛揚,而且品格高尚。

宋真宗再次見到晏殊,是給太子選東宮老師。晏殊不知道為什麼會選中自己,因為偌大的京城並不缺乏英才俊傑。宋真宗告訴他:“我聽說館閣大臣們沒有不喜歡嬉遊宴飲的,他們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你與兄弟閉門讀書。這麼謹慎忠厚的人,正可教習太子讀書。”

晏殊恍然大悟,老實回答道:“我並非不喜歡宴遊玩樂,只是家裡貧窮沒有錢出去。如果有錢,我也會去宴飲玩樂。”

晏殊的誠實,再次打動了宋真宗,也送給了他錦繡前程。他在30歲做了翰林學士,35歲當上了樞密副使,42歲成為參知政事,52歲成了宰相。

他的官位和權力,以火箭般的速度不斷上升。但晏殊沒有被金錢和權力衝昏頭腦,他的情感和理性都在正確的軌道上。晏殊說,如果條件允許,他本人是非常喜歡聚會宴飲的。果然,經濟寬裕後,與朋友把酒言歡,品評詩詞,是他常做的事情。

但晏殊很鄙視那種暴發戶的擺闊行為。他說,“老覺腰金重,慵便枕玉涼”,不是真富貴,“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才是真的富且貴者。

晏殊的富貴氣象,是包含在生活和審美情趣之中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富貴。他的閒,他的從容,也如他在詩歌裡寫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沒有宴會的時候,晏殊是這樣度過每天生活的:家中兩三天才吃一次豬肉,如果買了魚或別的葷腥,豬肉就不買,而且買其他肉食的錢也不準超過買豬肉的錢。晏殊喜歡吃油煎麥餅,那是他江西老家的特色小吃。他每天切半張餅,放一根麻花捲起來,吃得開懷不已。

在快樂的間隙,人生的憂思又從他的內心世界慢慢地湧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