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太后死了,光緒帝掌權,大清國會怎樣?

成長比成功更有意義


甲午中日戰爭後的清朝,可謂是風雨飄搖,處在滅亡的邊緣。曾經的老大,結果被曾經的小弟暴揍,這讓許多有識之士深感清朝體制的腐敗無能,他們便紛紛上表,希望清朝能夠深入進行變法,挽救國家和民族於水火之間。

在這些人中,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康有為和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終於康有為見到了光緒皇帝,兩人相談甚歡,在康有為慷慨激昂波瀾壯闊的勸說下,光緒便下定決心,不做亡國之君,並讓康有為全面負責變法。

就這麼的,戊戌變法轟轟烈烈的持續103天,隨著慈禧太后的一聲令下,戊戌六君子的人頭落地,康有為和梁啟超的匆忙出逃,戊戌變法宣告失敗,光緒皇帝的努力也隨之淪為泡影。

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人就說,要是沒有慈禧太后的干政,光緒皇帝就可以將戊戌變法推行下去,中國就可以通過戊戌變法走上富國富民的強大道路。還有人認為,正是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廢止戊戌變法,這才加快清朝的滅亡,更讓中國進一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

但是,如果讓光緒皇帝掌權,讓維新派們推行戊戌變法的各項條規條例,清朝就可以再長期統治下去,中國就可以擺脫西方列強的瓜分欺侮?不不不,恰恰相反,要真讓光緒皇帝掌握朝政,維新派成為近代政治歷史上的主角,中國的危機就要進一步加重了。

首先說說光緒皇帝。光緒皇帝的確是想當個好皇帝,他也是真的想帶領中國擺脫積貧積弱,被人欺負的尷尬局面。但是想歸想,有沒有這個能力卻又是另外一回事。

別的不說,能讓那麼多北洋軍閥俯首帖耳的袁世凱,為什麼對慈禧太后言聽計從,卻對光緒十分的不感興趣?顯然光緒沒有讓袁世凱服氣敬佩的地方。

而且要注意,光緒之所以要推行變法,一方面是為了富國強兵,但還有一方面是為了掌握權力。從他1875年開始,都當了二十多年的皇帝,可一切都得聽慈禧太后的,他心裡早就超級嚴重的不爽。此時正好有維新派的支持,說什麼也得借這個機會掌握朝政啊。

當然了,光緒只要有富國強兵,為民族著想的心思就可以了,畢竟具體的事情都是手下人去做,光緒只要能做到知人善用,統籌全局就可以的。但最大的問題也就是在這,光緒當時能用的,想用的,都是維新派,就是康有為和梁啟超他們。

在變法之前,維新派的成員們大多沒有當過官,對國家的運轉,對朝政的處置是壓根沒有接觸過。現在一下子讓他們掌管擁有4億人口的中國,這前後的差距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光緒皇帝幾乎沒有處理過政務,維新派們大多沒有當過官,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要真讓這麼一群什麼都不懂的人把持朝政,決定國家的未來走勢,那中國就真的是危險了。

想要變法,錢總是非常重要的。那變法所需要的錢要怎麼籌集到?康有為便說,可以把中國的礦產開產權租讓給外國使用,實在不行就把新疆,西藏,東北,蒙古這些邊疆地區賣給外國,這樣不就有錢了嗎?

這是否能理解為,他們是在賣國?是在棄國家主權利益於不顧?

幸好慈禧太后阻止了他們,不然現在我們中國的領土,又要少一大堆。

要變法,總得跟別人學習吧?當時日本的辦法就十分成功,二三十年的時間就能暴揍中國,因此維新派們便希望日本可以過來當中國變法的老師。

當老師也就當老師吧,只要國家能強大起來,給日本當學生倒也沒什麼。但康有為卻提出中日合邦的想法,說中國得自降身份,認日本為宗主國,中國為附屬國,以此來獲得日本的支持,讓日本來教中國學習變法。

且不說日本會不會答應,單憑這個想法,康有為就是賣國。就算那時候的中國十分弱小,但尊嚴還是要的。寧可站著死,不可跪著生,讓中國給日本當附屬國?這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光緒和他手下的這些人,是光有一番熱情,但能力和眼界是嚴重不足,頂多只能當個鄉鎮一級的幹部。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那還是算了。

甚至的,維新派這群人甚至還想讓日本的伊藤博文過來當老師。伊藤博文是誰?就是那個簽署馬關條約指著李鴻章鼻子罵的那個日本首相,那副咄咄逼人的嘴臉,令李鴻章從此再也不踏入日本境內。

不說伊藤博文會不會真心實意的幫助中國富國強兵,就看他1905年的時候擔任韓國的統監,就是過去給韓國當老師,幫助韓國改革辦法的。然後到1907年,伊藤博文就逼迫韓國跟日本簽下第三次日韓協議,將韓國變成日本的保護國,也就是小弟。

從這幾點上看,大家還會覺得光緒皇帝掌握朝政後,中國會往富國強兵的方向走嗎?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將光緒皇帝囚禁起來,並抓捕殺害了許多維新派人員。至於康有為呢,卻是拿著他在變法中收刮到的錢財,跑到國外去置辦企業,當海外富翁去了。

試想,如果在變法中康有為沒有為自己謀取鉅額利益,那麼他在海外創辦的數十家企業,在瑞典買下的小島,娶的六位太太,這些錢又是哪來的?

我想,要真是讓這種人掌握了權力,那對中國來說,這就是一場巨大災難。



光緒沒有振興國家的能力,但有振興國家的心,而慈禧相反。慈禧是一個利己主義者。她所追求的是國家平安,洋務運動、辦水師更像被迫這樣做的,要是有別的辦法,她才不想花這些冤枉錢。

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袁世凱那個不是人中龍鳳,而慈禧以女人之身,面對這些人物遊刃有餘。光緒與慈禧相比較要遜色的多,拿甲午海戰來說,首先日本聯合艦隊綜合實力已經超過北洋水師,李鴻章已經向光緒說明過此事,但光緒還是輕信主戰派之言,隔過李鴻章強行命令北洋水師迎戰聯合艦隊,最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在戰爭開始時,光緒是堅定的主戰派。在戰爭節節失利時。光緒開始搖擺不定。日本佔領朝鮮。日本人在中國迅速推進,直逼瀋陽,清朝岌岌可危。在如此危機的情況下,李鴻章提出建議,希望清帝國和日本打持久戰。日本國土面積小,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撐,無法迅速佔領中國,因此希望速戰速決,中國需要以廣大的土地換取戰爭的時間,不計一城一池之失,以大局為重,拖住日本,方能反敗為勝。其實,海戰失敗之後,當時清朝傾全國之力對付當時的日本還是綽綽有餘的。就算不能反敗為勝,《馬關條約》的賠款也可以少一些,而此時的光緒只求議和速成。

同治死後,慈禧選擇立光緒為帝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把自己的侄女嫁給光緒做皇后以保證日後光緒親政之後,慈禧不會失勢。偏偏光緒不能和隆裕皇后搞好關係,隆裕有什麼肯定會和慈禧說,慈禧會在心裡想:光緒在我面前的順從會不會是裝的。政治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政治家會爭取能爭取到的一切利益,光緒放著這麼好的資源不用,可見其政治水平。

清朝落後的是體制,戊戌變法不過是換湯不換藥,裁撤冗官,你說他有用沒用,有用,但是沒辦法從根本改變現狀。把清朝比做一艘破船,不變法還能航行,變法過後很多船員失去了工作便和這艘船過不去了,只能加速這艘船下沉的速度。遇到慈禧這樣的鐵腕人物還能比劃兩下。如果慈禧死後,光緒繼續變法只會加劇清朝滅亡。


史爭朝夕


如果慈禧太后死了光緒皇帝當政會比慈禧老佛爺好一點。至少,他不會像慈禧那樣獨裁專制,願意改革。但大清氣數已盡,終將逃脫不了滅國的命運。因為,他所謂的改革,是康有為等人的改良主義的主張,他所重用的人是袁世凱之流,大清遲早要滅亡,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