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員”為何越來越沒飯吃了!

美國沒有業務員。美國有“推銷大王”,如推銷大王喬.吉拉德。美國的推銷員與中國推銷員完全不同。

1997年之前,中國沒有業務員,但有推銷員。有的推銷員一年上億銷售額。

20年前,我曾經提醒推銷員轉型業務員,少數轉了,多數消失了。

1998年以來,中國有8000萬業務員。或許比全世界發達國家營銷系統的人還要多。

也許過不了幾年,中國又沒有業務員了。

業務員群體,在中國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這個存在與中國獨特的營銷環境有關。中國營銷有兩大驅動力:一是品牌驅動。組織體系是市場部(品牌部);二是渠道驅動。組織體系是銷售部,組成人員是業務員。

營銷4P,一定有渠道。但是,有渠道,不一定要渠道驅動。比如,1998年之前也有渠道,但沒有渠道驅動。

中國的渠道驅動,不是渠道本身的驅動,而是品牌商驅動渠道,比如深度分銷。我曾經說過,在中國,把經銷商當業務員管的企業成功了,把業務員當經銷商管的企業失敗了。

業務員群體,就是中國渠道驅動的組織體系。

我們梳理一下線下渠道營銷人員名稱及職能的變遷。

1998年之前,沒有業務員,只有推銷員。

那個時代是“大分銷”時代,分銷中心在中心城市(如省會)或貨物集散地(如臨沂)。廠家找到大代理後,貨物的流向是不受控的。這就是大分銷、大流通。

那個時候,沒有“竄貨”一說,甚至竄貨是好事。

這個時代,線下營銷人員是“推銷員”。

1998年之後,就有業務員了。因為渠道下沉,從“省代”到“市代”,再到“縣代”,最後到深度分銷。業務員出現了。

渠道下沉,業務員要做渠道管理。深度分銷,業務員要鋪貨、理貨、陳列、生動化等,更重要的是,要做客情關係。

深度分銷,實質上就是終端老闆把與社區熟客的關係,讓渡給與老闆關係好的業務員。

傳統推銷員與業務員有什麼區別?推銷員搞定渠道代理商就行,業務員要參與渠道管理直到終端,工作要複雜得多。

正因為中國業務員在渠道過於強勢,渠道鏈其實是人鏈,沒有業務員群體,就沒有渠道鏈。

業務員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了,以至於現在的線下人員,以為業務員“自古就有”,從來如此。其實,業務員也是營銷發展階段性的產物。

我曾經與一家飼料企業到日本、澳洲最大的同行考察,發現他們沒有中國式的業務員,只有20名左右技術服務人員。渠道管理工作,全部由代理商負責,把品牌商屏蔽了。這是渠道的第三方化。

中國渠道的碎片化還會長期存在,但關係在終端成交的價值正在減弱。

只要是正規的連鎖店、大店,從業人員的導購對成交的影響在降低。店老闆對消費者購買的影響,還只是在中國北方的鄉鎮以下仍然存在。

終端推薦,正在讓位於消費者自由選購。

現在已經有一部分營銷人員不叫業務員了,比如從事電商、社交電商、直播等方面的人員。因為他們的銷售不經過傳統渠道。

中國傳統企業,銷量仍然巨大,而且渠道是長期的存在,長期碎片化,那麼,原來與渠道相關的業務員群體,他們的工作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原來的業務員的工作,可以用“六大員”概括:招商員、鋪貨員、理貨員、推廣員、管理員、宣傳員。這些工作有一個共同特點:搞定終端,或者做了終端應該做的工作。

過去業務員的工作,終端就是終點。現在情形已經發生了變化,終端只是起點。

這個變化過程,與推銷員到業務員的變化一樣。業務員的工作,招商只是起點。

因為互聯網的興起,線下銷售人員的工作,可以用三項職能概括:場景打造,用戶體驗,粉絲運營。

場景打造,就是傳統業務員工作的彙總及升級。鋪貨、理貨、生動化,加上場景化,這些工作統稱為場景打造。這項工作,是新工作的起點,可以稱為B端工作。

用戶體驗和粉絲運營,不是業務員的原來的工作職責,這是典型的C端工作,說明線下工作已經延伸至C端。

用戶體驗,粉絲運營,與傳統渠道工作有關嗎?當然有關,這些工作是圍繞渠道延伸的,是從線下進入線上的工作。

C端運營有兩條路徑:一條是純線上工作,比如直播;另一條是從線下進入線上,比如社區社群。

舉個例子。10月中旬,我在一家酒店吃飯時,通過地圖搜索發現身旁有一家“泰山原漿”的門店,就下單了。貨送到後,為了便於以後下單,我就主動加了微信。過了幾天,給我發了一條微信,可能瞭解到我是新營銷倡導者的身份,通過我可以免費品嚐。

這個過程,就是用戶體驗和粉絲運營。傳統業務員沒有這個職能。

增加這兩個職能有什麼好處?用戶體驗,對於新品推廣,特別是高端新品推廣非常重要。粉絲運營,對於復購、用戶拉新非常重要。用戶拉新,又是增長的主要手段。

從傳統的深度分銷的B端工作,進入以拉新為主導的新工作。中間有一個漫長的轉換。

1998年,從推銷員到業務員的轉換過程中,推銷員群體消失了,或者轉型了,以致於我們現在說起推銷員這個詞,多數人比較陌生。

業務員群體消失,不是人的消失,而是職能的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