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篇-阴阳在中医学中的科学理论解释(2)

中医学中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都是阴阳对立统一平衡的结果。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对人体来说所有的功能活动就是身体里的各种运行方式和新陈代谢都属于阳,所有固态不动的脏器组织属于阴。但是对单独每个也要分阴阳。所以我更加细化一下我得定义。就是对整体来说,一切流动的包括气态和液态的变化属于阳,静止的脏腑组织也就是固态属于阴。咱们身体的大部分情况都是气液的流动变化情况,所以单对功能运动来说气态和吸热又属于阳,液态和放热又属于阴。脏腑组织也分阴阳,固态中表现上升的又属于阳,固态中表现下降的又属于阴。

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一旦分离单独存在,就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生命活动也就要终止了。下面用我的理论讲一下人体的阴阳病理变化。

中医理论篇-阴阳在中医学中的科学理论解释(2)

阴阳

书上讲:“阳邪致病,可使阳偏盛而阴伤,因而出现热证;阴邪致病,则使阴偏盛而阳伤,因而出现寒证。阳气虚不能制阴,则出现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液亏耗不能制阳,则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这可以用运动里面的阴阳就可以解释,气(这里气指的是含有一定元素的空气)多了但是由于某种原因气变水(这个水是含有一定元素的水)的量少,因为水变气是吸热,气变水是放热,所以气的热量大,就容易出现热证,反之水多了,热量小,容易出现寒症。前一个讲过量,后一个讲不足,其实道理差不多。只是治疗方法不一样而已,一般都是哪个过量则先泄哪个,哪个不足则先补哪个。

中医理论篇-阴阳在中医学中的科学理论解释(2)

太极

我把普通人的正常阴阳值定义在40-60,阳盛的人可能就是阴气在这个范围而阳气达到60以上了,所欲需要泄阳或者补阴,这种多见于练武的人,站桩和打坐等静功练得不扎实,动功练得过度了,所以只有就把全身的气发泄出去或者用阴气来调和或者练习静功来补阴,才可变得正常,否则很容易脾气暴躁,睡不好觉,浑身不爽。阴盛的人多见静功练得很久或者常年腹式呼吸的人,身体素质都还不错。这种人久静需要用动功来辅助,只需要增加运动量就很容易改变。这两种人只要进行合适的调整就可以让阴阳的值共同提高,我感觉经常锻炼的人阴阳值就会提高这个范围比如50-70,而且咱们的气功和养生功法实际上也是在教大家提高这个整体值,这个值越高,人的身体就会越好了。

中医理论篇-阴阳在中医学中的科学理论解释(2)

阴阳

阳虚和阴虚就是单方面一个值低于40,阳虚可以解释为刚开始气不足水来补充,当达到一定程度水补不及的时候气就虚了,就比如你长期不运动就会气越来越少,气慢了就会先四肢变得相对无力,偶尔几次还是没问题的而且只要锻炼就可以很快调整过来,但是久了四肢就会越来越无力,越来越难锻炼恢复,再久了就会导致水也越来越少,五脏也会变差了,也就是阳虚久了会导致阴虚,就会导致整体的阴阳值下降,身体的代谢速度也就越来越慢。最容易的表现过程就是先四肢无力,身心疲惫,再后来五脏六腑都开始生病了。 阳虚就要补阳,多运动,阴虚就要多休息,多静养,当阳虚转为阴阳双虚就要以阴为主,以阳为辅。多休息,白天练八段锦或者太极拳等养生功法,不要急于练容易出大汗的健身方法。我研究的呼吸加微笑加八段锦就是基于这一点创造出来的。

中医理论篇-阴阳在中医学中的科学理论解释(2)

阴阳

另外还有特殊的一种阴阳转化,就是特定的条件下突然转变,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特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属于由阳证转化为阴证。这个在我研究看来就是温度太高,气从体内挥发出来,而要变为气的水都快要烧干了,身体就自我发动了急救机制,把体内的固体变成气体,正常情况是固体变为液体吸热,液体变为气体再吸热,突然由固体变成为气体的话就需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就瞬间降低了全身的温度,变得发凉了。再如寒饮中阻之患者,本为阴证,但由于某种原因寒饮可以化热,也就是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这个在我研究看来就是温度太低了,导致直接气体变成了固体,放出了大量的热,正常情况下气体放热变成液体,液体放热变成固体,突然由气体变成为固体的话就需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就瞬间提高了全身的温度,变得热的状态了。

我一直研究最省事省力的结合现代科学理论的上医养生之道和最实际的中医基础理论,欢迎发表您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